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强台风“纳沙”登陆在即:关注26-28日强潮汐组合

已有 2955 次阅读 2011-9-29 03:3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潮汐组合, 台风

点评:台风发生在强潮汐期间,可能激发不可抗拒的严重灾害。台风在强潮汐期间发生,会造成不可抗拒的灾害。2009年8月6日为日月大潮,9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台风莫拉克致灾严重,原因在于强潮汐的激发作用。2006年8月强潮汐使台风“桑美”从小泥鳅变为大鳄,强潮汐作用更加明显。强潮汐使台风“桑美”从小泥鳅变为大鳄. 杨学祥. 2006-8-17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68315.htm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887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49818

 

【新华网联合访谈】强台风“纳沙”登陆在即 气象专家详解特点影响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11年09月28日 18:09:00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嘉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张玲

主持人:中国气象网记者 苏杰西  达芹

摄影:中国气象报记者 胡亚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玲(左)在访谈中。

  

  记者:张首席您好!请您介绍一下第17号强台风“纳沙”到目前为止生存发展情况?

  张玲:“纳沙”是于9月24日8时生成,25日20时加强为台风,26日夜间在菲律宾吕宋岛近海加强为强台风,27日7时在菲律宾吕宋岛东部沿海登陆,27日11时在吕宋岛北部减弱为台风,27日17时移入南海东部的海面。28日14时位于海南文昌东偏南方约590公里的南海中东部海面上,目前为台风强度,中心附近风力为13级(40米/秒)。

  

  记者:我们知道“纳沙”已经在菲律宾登陆了。预计它将于何时在我国第二次登陆呢?它带来的降水、大风等对海南、广东以及福建等地会造成什么影响?

  张玲:从目前情况看,登陆时间应该是29日下午到夜间,在广东的阳江到海南的陵水一带沿海登陆。预计其在向南海西北部移动的过程中强度可能还会有所加强,登陆时强度为台风或强台风。受“纳沙”影响,28日20时到10月1日20时,台湾海峡、南海大部、巴士海峡、福建沿海、广东沿海、台湾沿海、海南沿海、琼州海峡、北部湾、广西沿海将先后有7-9级大风,部分海域或地区的风力有10-11级大风,“纳沙”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或地区的风力有12-14级,阵风可达15-17级;台湾东部和南部、福建南部、广东大部、海南、广西大部、贵州南部等地将有大到暴雨,降雨量一般有30-60毫米,其中海南大部、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降雨量一般有100-200毫米,广东雷州半岛、海南的部分地区有特大暴雨,降雨量可达300-400毫米,局地可超过400毫米。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玲在访谈中。

  

  记者:“纳沙”会对旱区产生什么影响?

  张玲:对旱区来说,受“纳沙”影响,9月30日至10月2日,贵州、云南东南部、广西西北部有中雨,局地大雨,此次降水对缓和部分旱区的旱情有一定作用。

  

  记者:它可能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台风吗?

  张玲:今年到目前为止,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为11号“南玛都”,登陆台湾台东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3米/秒),这是台风的最低等级。按目前的分析来看,“纳沙”现在的强度已达13级(40米/秒),并且还将有所增强,可能达到强台风级别,所以预计“纳沙”有可能成为今年到目前为止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

  

  记者:今早热带风暴“尼格”已经生成,它的生成将对“纳沙”带来的什么样的影响?

  张玲:“纳沙”与“尼格”距离较远,大约在2000公里左右,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个南北向的高压阻隔,在“纳沙”登陆之前,“尼格”不会对“纳沙”的路径产生直接影响。但是从大尺度背景场的角度来看,由于“尼格”的存在,它跟“纳沙”共同构成一条东西向辐合带,这种天气环流形势有利于“纳沙”西行。从天气背景场角度来看,“尼格”是有一定贡献的;但目前不考虑两者之间的直接影响。

  

  记者:“纳沙”目前呈现出来什么样的特点?

  张玲:“纳沙”现在由于和西南季风结合,整个云区范围非常广,基本上覆盖了南海大部。它的强度较强,预计其将进一步加强。从其影响方面来看,受“纳沙”、南下冷空气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以及台湾等地方都将受到它的风雨影响,影响范围比较广,并且风大雨大。另外从防御角度来讲,“纳沙”影响我国期间,适逢“十一”黄金周和天文大潮期,将出现“风、雨、潮”三碰头的状况,这为台风防御增加了一定难度。

  

  记者:预计“纳沙”登陆以后,它的强度和走向是怎么样的?

  张玲:预计“纳沙”登陆我国后会穿过北部湾海面,在越南东部登陆。“纳沙”登陆我国后强度将会出现减弱的趋势,但不会迅速衰减,因为尽管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地形的摩擦作用会导致台风的减弱,但北部湾海面对台风强度维持是有利的,同时台风北侧有低层弱冷空气南下,配合与西南季风的结合,对强度的维持又是有利的,因此预计“纳沙”登陆我国后强度将会出现减弱的趋势,但不会迅速衰减。

 

 

 

  

  记者:“尼格”与“纳沙”形成“双旋共舞”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今年已多次出现,请问这是否正常?

  张玲:正常。因为台风生成于热带辐合带,通常它的走向是东西向的,在几千公里长的热带辐合带上面同时会存在几个气旋性涡旋,因此同时出现几个台风是很正常的现象。今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现了3次两个或两个以上台风共存的现象,包括“洛坦”、“梅花”和“苗柏”,“洛克”和“桑卡”,“南玛都”与“塔拉斯”。18号“海棠”、17号“纳沙”和19号“尼格”也是一组。但这一组和之前的三组(我们把多个台风同时存在称为一组)相比,路径特点明显不同,前三组大都以偏北移动为主,而“纳沙”这一组都是以偏西移动为主。

  

  记者:“纳沙”与历史同期登陆我国的台风,如“黑格比”相比,情况怎样?

  张玲:“纳沙”目前的路径与2008年强台风“黑格比”和9615号强台风的路径有一定的相似度,但“黑格比”和9615号的移速非常快,将近30公里/小时,而目前我们预计“纳沙”的移速为20公里/小时左右;从强度看,“黑格比”在近海加强,预计“纳沙”也将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另外“黑格比”和9615号台风都给粤西造成了严重灾害,我们估计“纳沙”也将给粤西造成较大影响。

  

  记者:近期“秋台”频繁产生并影响我国,此现象是否正常的,将来一段时间在我国近海是否还会有“秋台”的生成?

  张玲:今年9月份以来,“秋台”已生成编号7个,比历史同期平均生成数4.76个明显偏多。

  今年“秋台”频繁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九月份的热带对流活动较八月份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对流明显增强。由于台风是从热带对流中发展起来的比较强的涡旋系统,因此对流增强有利于台风生成。

  此外,从大气和海洋状况来看,九月份出现“拉尼娜”现象,初步分析认为今年“秋台”多与“拉尼娜”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9月27日,大批渔船停靠海南省三亚市鱼港避风。今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27日11时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减弱为台风,17时进入南海东部海面。新华社发(陈文武 摄)

  

  记者:目前中国气象局对“纳沙”的防范工作进行哪些安排和部署?国家气象中心如何做好台风监测和预报工作,同时,与地方气象台有怎么样的联动措施?

  张玲:中国气象局已经在昨天(27日)下午6时启动了三级应急相应,28日将应急响应提升为二级,并从28日下午启动了高空加密观测。

  国家气象中心对台风及时进行编号,跟踪和预报。中央气象台27日早晨、下午和28日早晨、下午进行了关于台风“纳沙”的全国的视频专题会商,请可能影响到的相关省气象台参加,联合台风可能会影响到的沿海省台共同会商“纳沙”的移动趋向和未来的影响。9月27日18时发布了台风黄色预警,28日10时将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另外从28日12时起国家气象中心开始对“纳沙”进行逐小时定位。

  

  (责任编辑:达芹)





http://www.cma.gov.cn/qxxw/xw/201109/t20110928_104794.html
2011年9月潮汐组合:关注太阳潮周期
2011-8-9 15:08
                    2011年9月潮汐组合:关注太阳潮周期
                                杨学祥
 
2011年6-7月和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1年1月至5月和8月末至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1年9月是下半年第二个强潮汐月。
 
夏至和冬至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每年4月9日-7月28日(110天)及11月18日-1月23日(66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季节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发生在每年12月25日圣诞节附近;春分和秋分太阳在赤道面上,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大,1月25日-4月7日(72天)及7月30日-11月6日(109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一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9月太阳潮又重复3月同样状态。
 
潮汐组合A:2011年9月5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9月5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3.04746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幅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B:2011年9月12日为日月大潮,1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22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9月20日为日月小潮(下弦),2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2.8903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变小,南北震荡幅度变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D:9月27日为日月大潮,2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110度,28日月亮在近地点。三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最大,地球扁率变为最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集中,潮汐组合个数变少,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7344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82761
2010-12-18 07:15
                  2011年和1999年的相似性:共同的预见
                               杨学祥
 
    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全球灾害的最强信号。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等重大灾害[1]。事实上,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不仅给全球带来流感爆发,而且给全球带来暴雪和酷暑、干旱和洪水、强震和大风灾害。
   2010年的拉尼娜事件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1999年的灾害记录:关注2011年的防灾重点
 
    一、干旱
 
    二、洪涝
   
    三、低温冻害
  
    四、风雹
  
    五、地震
    根据潮汐和地球自转12年周期,2010年与1998年、2011年与1999年的情况大致相同:1998年为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1999气温骤降,地震增强(台湾9·21大地震)。2009-2010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0年7月发生拉尼娜事件。2011年低温多震可能性很大[28]。人们只记住了1998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忽略了紧随其后的1999年的气温低谷和地震频发,全球气温的暴起暴落值得关注。1999年的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地震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2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947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91556.html

上一篇:中国北方将遭遇大风降温天气 局部骤降12℃:关注26-28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2011年和1999年相似性预测得到证实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鲍海飞 钟炳 张玉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