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和中国暴雪天气的关系:关注16日强潮汐组合

已有 6340 次阅读 2009-12-11 06:58 |个人分类:灾害预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潮汐组合, 厄尔尼诺, 低温冻害, 暴雪

   编者按:潮汐组合C20091216为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也达到最大值南纬25.76826度,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如预测所言,20071221美国暴雪后20天,2008110续发了中国南方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17美国和加拿大暴雪后13天,强潮汐又再次降临。

 

同样,200911月中国暴雪灾害前,美国刚刚发生暴雪:人民网20091030 美国中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等地近日连降暴风雪,部分地区积雪超过了一米,很多学校和商店因此关门。这是当地今年入秋后遭遇的第一场大范围暴风雪。气象部门表示,降雪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当地的公路交通造成严重影响。美联社报道,截止29日下午,丹佛国际机场上的积雪也超过了30厘米,再加上强风不断,数百个航班因此被迫取消。当地气象部门介绍说,过去三天来,怀俄明州的降雪量已经打破了当地10月份常年的降雪总量,而科罗拉多州的降雪量也创造了自从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我们及时将美国暴雪与中国首次寒潮作了对比[16]

9日美国和加拿大暴雪敲响了警钟,2009年12月16日强潮汐组合值得关注。

美国中部遭遇暴雪天气交通受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9日04:23  中国日报网站
美国中部遭遇暴雪天气交通受阻(图)
美国中部遭遇暴雪天气。

  中国日报网消息:据美国媒体12月9日报道,美国中部大部分地区当地时间8日遭遇猛烈的暴风雪天气。

  在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输电线在大风和暴雨中被压倒导致当地短时间停电。在俄 视频:美国中部遭遇暴雪天气交通受阻 来源:东方卫视《环球新闻站》 勒冈州,严寒造成当地一位居民死亡。在俄克拉何马州,I40州际公路因为恶劣的天气被封锁,数百辆卡车在路边停留等待重新你开放。正在等候的司机托德森说:“雪下得太大,这简直就是场灾难。”

  受暴雪天气影响的还有堪萨斯、密苏里、艾奥瓦和新墨西哥等好几个州。当地政府已经警告居民注意取暖,外出时不要离家太远。

  (中国日报网:董玮)

http://news.sina.com.cn/w/2009-12-09/042316740087s.shtml

 

 

 

 

气象机构:暴风雪东移将令美国中西部恶略天气减弱

2009年12月10日 10:22

 (0)(0)评论此篇文章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请输入验证码[世华财讯]气象机构表示,暴风雪东移将令美国中西部暴雪大风天气减弱,预计12月14日至18日全美气温将不小于正常水平。

综合外电12月9日消息,气象机构表示,随着冬季暴风雪系统东移,美国中西部暴雪大风天气将减弱。

大平原中部和北部冷空气影响将逐渐消退,但另一股较强冷将于周末(12月12至13日)进入美国中北部。

美国国家天气服务机构未来6至10日(12月14日至18日)天气预测显示,美国全国范围气温将接近至高于正常。

(董雪峰 编辑)
http://content.caixun.com/NE/01/n5/NE01n51b.shtm

黑龙江今夜至明天明显降雪 部分地区大雪或暴雪

2009-12-10 11:42:40  来源:中国天气网中国天气网讯

    今夜(10日)起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将快速进入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中北部地区将会出现中到大雪,甚至暴雪的天气。降雪过后,大风降温还将继续影响黑龙江。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目前已到达西北地区,并将迅速移动展开其对东北地区的攻势。今天起,黑龙江省自西向东将会出现降雪降温及大风天气。“本次的降雪时段主要集中在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中北部以3-5毫米的中雪为主,其中部分地区可以达到5-8毫米的大雪,个别县市甚至会出现10-12毫米的暴雪。省内其他地区以1-3毫米的小雪为主”。

    黑龙江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桂华介绍说,“由于前期降雪过后留存了一些积雪还没有融化,这次降雪后,三江平原北部最大积雪深度将超过30厘米,松嫩平原北部的积雪深度也在20厘米左右”。
    “降雪过后,省内气温将有较为明显的下降,降温幅度可达6-8℃,南部地区的个别市县降温可达8-10℃。降温的同时,省内大部地区还将伴有4-5级的西北风。而在其没到之前,今天白天,东北地区的气温还会有所上升。”
对于此次降雪降温天气将会带来的一些影响,省气象台建议:
    降雪会对交通、设施农业机人们生活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公路、铁路和机场将受道路积雪、结冰的影响,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采取防滑措施。
    雪后气温下降,风力较大,需做好供暖季防寒工作,注意添加衣物;降温有可能加重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发生,请注意防范。
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1210/164012.shtml


下周一大雪“卷土重来”

2009-12-11 06:10 作者:盛木生

    下周一,演变,大部连绵阴雨在下周可能“演变”为飞舞的雪花了。估计这次最先下雪的地方在淮河以北,13日当地可能有雨夹雪出现;14日全省大部由雨渐转为雪,15日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大雪或暴雪。所谓“秋雾凉风、冬雾雪”,雨雪来临之前,大雾当先锋,全省局部地区可能有雾。

  14日前后全省大部将再现雪天,部分地区大到暴雪

  连绵阴雨在下周可能“演变”为飞舞的雪花了。据了解,14日前后全省大部将再次出现雪天,部分地区甚至可能有大雪到暴雪。

  自从12月7日进入大雪节气后,阴雨天气一直持续,这种糟糕的天气在未来几天内仍会存在。而伴随冷空气势力的加强,下周一起雨将可能“演变”为雪。今年入冬以来,省城已经下两场雪,如果14日雪能准时落下的话,将是第三场雪。据分析,这与近期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强有关。估计这次最先下雪的地方在淮河以北,13日当地可能有雨夹雪出现;14日全省大部由雨渐转为雪,15日局部地区可能出现大雪或暴雪。

  所谓“秋雾凉风、冬雾雪”,雨雪来临之前,大雾当先锋,全省局部地区可能有雾。据气象部门预报,11日早上全省局部地区可能有雾,合肥也可能起雾。起雾时,大家要注意交通安全,有雾时大家应尽量减少外出,更不要在雾中进行锻炼,以免雾气中的有害物质对健康造成危害,外出时要注意保护裸露在空气中的皮肤和眼睛、口鼻。大雾过后,全省大部出现阴雨。 (记者盛木生)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12/11/3064996.html

                   中国北方冷冬寒潮预报的经验教训

                               杨学祥,杨冬红

 

连日来,中国部分地区遭遇罕见暴雪,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暴雪过程整体已达60年一遇标准,局部地区突破百年一遇。截至目前,根据各省报道的灾情统计,共有38人因灾死亡。记者13日从民政部救灾司了解到,截至111311,北方地区降雪过程造成冀晋鲁豫鄂陕宁7省区470多万人受灾。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说,10月下旬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强烈调整,冷空气活动加强,且中心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东移冷空气加强南下,引发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张强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对近期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3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由正常向偏暖方向发展,到6月偏暖幅度达0.5摄氏度,进入厄尔尼诺状态,目前仍呈缓慢上升趋势[1]

 

我们在20091014提出了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

 

一、2009年太阳黑子低值将迎来一个“冷冬”

 

二、2009年发生的8级地震和海啸可能导致冷冬

 

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冷冬

 

四、200912月至20102月为强潮汐时期可能导致冷冬

 

五、结论和预警

 

1952-2008年,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次数共8次,1955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1957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1964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纬)、1969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高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1972年(厄尔尼诺年)、1977年(厄尔尼诺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1984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2008年(拉尼娜年,太阳黑子低值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厄尔尼诺、太阳黑子极值、潮汐强度与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有很好的相关性,有7-8年的滞后期。

 

我们认为,导致气候变冷的原因有四个: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其二, 2009930南大洋发生了地震海啸。其三、2008-2009年处于太阳活动低值时期。其四、200912月至20102月为强潮汐时期。

 

我们在2009年初就关注下一次不寻常的厄尔尼诺事件,因为它会给全球带来流感全球大流行、低温冻害、干旱洪涝等重大灾害[3-9]

 

20081月中国南方发生罕见的冰雪冻灾,2008512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20094月全球甲型流感在墨西哥开始向全球蔓延。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还将频繁发生。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三大预警正在被证实的[8]

 

在冷冬预测的问题上,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暖冬,1986-2004年中国部分省份连续18年暖冬就发生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暖冬滞后5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对应中国的冷冬和严重低温冻害。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换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是严重低温冻害被忽视的原因。

 

其二,20081月中国南方严重冰雪冻灾和200911月中国暴雪灾害之前,美国都发生了暴雪灾害。西半球的暴雪为东半球暴雪敲响了警钟。

 

我们在20071120指出,1124-26日和1222-24日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三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最强;1210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与日月大潮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请关注20071124-27日和1222-24日最强潮汐组合,1210较强潮汐组合。此期间发生的地震、火山、暴风、强冷空气活动等将形成不可抗拒的重大灾害事件[10]

 

我们在2007129619发布了“2007121022-24日强潮汐预警”:从1218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频繁发生4-5级地震,7日地震频率加快。全球强震向北半球中高纬度转移的趋势值得关注。自20078月以来,7级强震就在低纬度接连发生,低纬度地壳的能量释放已近尾声。请关注20071222-24日最强潮汐组合,1210较强潮汐组合。此期间发生的地震、火山、暴风、强冷空气活动等将形成不可抗拒的重大灾害事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强震预防关系重大[11]

 

预测实践表明,在强潮汐南北震荡的作用下,极地的冷空气并不是均衡地四面出击,而是集中力量突破一点,逐渐扩大到全球。20071222-24日的强潮汐南北震荡,突破点在美国,从21日起,暴风雪陆续袭击了科罗拉多、怀俄明、得克萨斯、堪萨斯、伊 利诺伊、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和密歇根等州,而英国和中国的冷空气活动相对较弱,仅仅出现严重的大雾天气。在后续的时间里,欧洲和中国的冷空气活动应该加强。据预报,二十八日前后将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影响河北,同时也会带来雨雪和大风降温天气,必须关注这一变冷趋势[12]

 

1230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1222冬至之后,太阳由南回归线向赤道靠近,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加强这一效应。因此,冬至到春分,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将成为强化冷空气和地震活动的主角,2007年末2008年初全球最强的潮汐运动将使中国的冬季逐渐转冷,防寒防震不可松懈[13]

 

2008年潮汐A组合是,2008 1 6 月亮赤纬角达到当月最大值 -27.93813度,200818为日月大潮,两者叠加,潮汐南北震荡强,地震强[10]。在200815-6日,6级以上强地震、火山、寒流、暴风雨、强暴风雪频繁发生,这种状况将因8日日月大潮而加强,并可能持续到10日左右[14]

 

20071222-200814(冬至、月亮近地潮、日月大潮、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地球近日点)全球最强的潮汐使今年入冬以来最强的冷空气将影响中国大部地区之后[11]10-13日中国的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强,并在19-22日的潮汐C组合达到高潮。要做好预防大风、暴雪、地震和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准备[1415]

 

如预测所言,20071221美国暴雪后20天,2008110续发了中国南方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17美国和加拿大暴雪后13天,强潮汐又再次降临。

 

同样,200911月中国暴雪灾害前,美国刚刚发生暴雪:人民网20091030 美国中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等地近日连降暴风雪,部分地区积雪超过了一米,很多学校和商店因此关门。这是当地今年入秋后遭遇的第一场大范围暴风雪。气象部门表示,降雪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对当地的公路交通造成严重影响。美联社报道,截止29日下午,丹佛国际机场上的积雪也超过了30厘米,再加上强风不断,数百个航班因此被迫取消。当地气象部门介绍说,过去三天来,怀俄明州的降雪量已经打破了当地10月份常年的降雪总量,而科罗拉多州的降雪量也创造了自从199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我们及时将美国暴雪与中国首次寒潮作了对比[16]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说,10月下旬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强烈调整,冷空气活动加强,且中心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东移冷空气加强南下,引发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张强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对近期北半球中高纬地区遭遇寒流和暴风雪袭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

 

预测经验表明:美国暴雪的前兆和厄尔尼诺的拉马德雷突变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北方数省遭暴雪 38人亡。2009-11-14 02:54:00 来源: 华商网-新文化报(吉林)http://news.163.com/09/1114/02/5O22O55P000120GR.html

2.  杨学祥,杨冬红。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发表于 2009-10-14 15:05:18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321

3.  杨学祥。2009年厄尔尼诺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发表于 2009-8-21 6:32:29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622

4.  杨学祥,杨冬红.强厄尔尼诺敲响了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钟. 发表于 2009-6-8 12:54:49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921

5.  杨学祥. 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发表于2008-7-19 8:16:41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68

6.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发表于 2009-5-15 7:20:23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961

9.  杨学祥。 暖冬还是冷冬:拉马德雷突变。发表于 2009-9-24 5:46:52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7471

10.              杨学祥. 1222-24日的强潮汐作用:美国暴风雪和中国英国大雾. 2007-12-25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2093.htm

11.              杨学祥. 今年入冬以来最强的冷空气将影响中国大部地区. 2007-12-26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2097.htm

12.              杨学祥, 杨冬红. 三次超强热带风暴袭击孟加拉国与强潮汐有关. 2007-11-20 光明网-光明观察. 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1/20/content_699897.htm

13.              杨学祥. 2007121022-24日强潮汐预警. 2007-12-9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2060.htm

14.              杨学祥. 严防潮汐B-D组合激发的自然灾害. 2008-1-11光明博客。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8/15740.html

15.              杨学祥. 2008年潮汐A组合正在得到证实. 2008-1-7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15.htm

16.              杨学祥。中国首次寒潮将爆发和美国特大暴风雪(转载及点评)。发表于 2009-10-30 7:29:17 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086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88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7742.html

上一篇:9日潮汐组合与暴风雪袭击加拿大魁北克
下一篇:拉马德雷突变:今年暖冬几率增大?
收藏 IP: .*| 热度|

2 钟炳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