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2023年7月全球最热:关注太阳风对厄尔尼诺和臭氧洞的影响

已有 2032 次阅读 2023-7-29 12:2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3年7月全球最热:关注太阳风对厄尔尼诺和臭氧洞的影响

                                                                 杨学祥

关键提示

       据联合国7月27日发布的消息(https://news.un.org/en/story/2023/07/1139162),今年7月的前3周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周时间(如图1)。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总部发表讲话时强调,需要在(温室气体)减排、气候适应和气候融资方面采取全球行动。他警告说:“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们的共识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和迅猛发展的厄尔尼诺是制造高温的元凶。但是,图1显示的是,1998年-2022年升温曲线是平稳的,而2023年升温曲线是大幅突跳的,必有显著地特殊原因参与。

         南极海冰在2023年2、4、6月异常减少

        2023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减弱秘鲁寒流、导致厄尔尼诺3区厄尔尼诺指数显著上升,突破-0.5阈值,结束拉尼娜。.

       我们在2023年3月2日指出,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强潮汐南北震荡、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强潮汐组合。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9月最大,控制秘鲁寒流的强弱。

      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 

2023-02-20 15:15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张佳欣)科学家16日报告,南极冰盖面积缩小至历史最低水平,支撑南极洲地面冰盖的较厚冰架暴露在海浪和温暖的气温下。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表示,近日南极洲的海冰面积降至191万平方公里,为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前的历史最低纪录是2022年创下的。

NSIDC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融化季节可能还剩几周时间,预计在达到年度最低水平之前,还会进一步下降。”

海冰融化对海平面没有明显的影响,因为冰已经在海水中了。但是,海冰环抱着南极洲的巨大冰架,这些冰架是淡水冰川的延伸,如果它们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继续融化,将在几个世纪内导致灾难性的海平面上升。

NSIDC表示,大部分南极海岸的水现在没有冰,使冰盖边缘的冰架暴露在波浪作用和变暖的条件下。

南极在夏季解冻和冬季结冰循环期间,经历了显著的年度变化。过去40年,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冰川和北极冰盖快速融化,南极大陆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但自2016年以来的高融化率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显著的下降趋势可能正在形成。

此前,南极冰盖面积最小纪录是在去年2月创下的,当时漂浮在南极海洋上的冰层面积首次降至200万平方公里以下。

据欧洲哥白尼气候监测器(C3s)信息显示,今年1月份的冰层面积已创下历史新低。

尽管2022年全球范围内受到拉尼娜天气模式的降温影响,但该年仍是有记录以来第五或第六个最热的年份。

https://www.sohu.com/a/643396024_1214798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7400.html

         潮汐组合对厄尔尼诺的控制值得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4039

         近期数据表明,由于南极半岛异常变暖(黄色区域变大),海冰异常变小,减弱秘鲁寒流,厄尔尼诺发展快于预期。

       NOAA发布的2023年4月气候情况表明:

       全球平均海洋温度在4月份创下历史新高,比长期平均温度高1.55华氏度,仅比2016年1月强厄尔尼诺期间创下的海洋温度纪录低0.02度。

       南半球今年4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

       全球平均气温是174年来记录中第四热的四月,比20世纪平均气温56.7华氏度高了1.8度。

       今年4月也是连续第530个月气温高于20世纪平均水平。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4POD7LI051198AK.html

南半球今年4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南极红光、南极红雪和火山爆发

已有 270 次阅读 2023-5-16 15:46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8243

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海冰的气候开关作用

南极半岛在3月达到平均最小海冰覆盖面积,在9月达到最大的海冰覆盖面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南半球在2月达到它夏天的最低点,而北半球则在9月。

南极半岛海冰增多使西风漂流在德雷克海峡受阻,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慢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快,部分受阻水流北上,加强秘鲁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冷,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加强沃克环流及增强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增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使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导致环南极大陆水流速度变快和南太平洋环流速度变慢,使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造成秘鲁海流变弱和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减弱沃克环流;结果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减弱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降温的南极环流使南极半岛海冰增加。

      20143月南极半岛在3月达到平均最小海冰覆盖面积,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在3月增强,而在9月达到最大的海冰覆盖面积将导致厄尔尼诺现象减弱,除非9月南极半岛海冰增多受到抑制。


1.全球气候的三个海冰启动开关示意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5496.html


       南极变暖与2023-2025年太阳黑子峰值对应

        

       7月还没有结束,它已经成为地球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组织周四宣布了这一消息:世界气象组织、欧盟资助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和德国莱比锡大学。

       这三家机构都表示,综合7月份迄今为止的温度数据,以及对7月最后几天持续极端高温的预测,今年7月将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月,而且遥遥领先。

       莱比锡大学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和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C3S)发布的一份报告称,7月份的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5摄氏度(2.2华氏度)。这种上升与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有关,还包括厄尔尼诺Niño导致的气温升高。科学家们说,这种反复出现的天气现象的最新影响才刚刚开始。

       2023年7月2-14日为太阳黑子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峰值时期 

:Product: Daily Solar Data            DSD.txt

:Issued: 2025 UT 25 Jul 2023

#

#  Prepared by the U.S. Dept. of Commerce, NOAA, 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

#  Please send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to SWPC.Webmaster@noaa.gov

#

#                Last 30 Days Daily Solar Data

#

#                         Sunspot       Stanford GOES15

#           Radio  SESC     Area          Solar  X-Ray  ------ Flares ------

#           Flux  Sunspot  10E-6   New     Mean  Bkgd    X-Ray      Optical

#  Date     10.7cm Number  Hemis. Regions Field  Flux   C  M  X  S  1  2  3

#--------------------------------------------------------------------------- 

2023 06 25  155    180      850      0    -999      *  15  0  0 15  1  0  0

2023 06 26  158    158      720      1    -999      *  13  1  0 14  3  0  0

2023 06 27  151    141      900      1    -999      *  15  1  0 21  1  1  0

2023 06 28  155    141     1160      0    -999      *   9  1  0 14  0  1  0

2023 06 29  162    112     1060      0    -999      *   8  1  0  6  0  1  0

2023 06 30  159     87      930      1    -999      *   8  0  0  5  1  0  0

2023 07 01  166    119     1290      3    -999      *   9  1  0 14  0  0  0

2023 07 02  170    126     1350      1    -999      *   8  1  1 17  0  0  0

2023 07 03  173    117     1400      0    -999      *  14  1  0 29  2  0  0

2023 07 04  167    121     1310      1    -999      *   9  1  0  8  0  0  0

2023 07 05  154    101      270      1    -999      *  10  1  0  6  1  0  0

2023 07 06  158    149      980      2    -999      *   7  1  0 14  1  0  0

2023 07 07  161    147      910      2    -999      *   4  1  0 24  0  1  0

2023 07 08  161    167      830      1    -999      *   9  0  0  6  1  0  0

2023 07 09  179    183      950      2    -999      *   8  0  0 22  0  0  0

2023 07 10  191    181     1290      1    -999      *  12  2  0 40  4  1  0

2023 07 11  214    227     1860      2    -999      *   8  6  0 45  0  0  0

2023 07 12  193    219     2140      0    -999      *  10  4  0 24  4  0  0

2023 07 13  203    146     1870      0    -999      *  13  1  0 13  3  1  0

2023 07 14  181    141     1960      2    -999      *  10  1  0 17  1  0  0

2023 07 15  179     96     1690      0    -999      *   7  3  0 17  1  1  0

2023 07 16  184     99     1700      0    -999      *  15  3  0 15  2  1  0

2023 07 17  180    149     1980      3    -999      *  18  2  0 19  0  0  0

2023 07 18  219    142     1850      0    -999      *   9  5  0 14  0  0  0

2023 07 19  189    141     1660      2    -999      *  15  2  0  8  0  0  0

2023 07 20  184    131     1570      0    -999      *   5  0  0  8  0  0  0

2023 07 21  173    121     1500      0    -999      *   2  0  0 11  0  0  0

2023 07 22  174    103     1320      0    -999      *   3  2  0  8  2  1  0

2023 07 23  173    117     1300      1    -999      *   5  0  0 15  2  1  0

2023 07 24  165    141     1145      3    -999      *   8  0  0 28  0  1  0

2023 07 25  169    137     1110      1    -999      *   7  2  0 15  1  1  0

2023 07 26  167    147      955      2    -999      *  10  3  0 14  4  1  0

2023 07 27  165    154     1010      3    -999      *  15  2  0 17  0  0  0

2023年7月1-27日太阳黑子总数:3872,日平均:143.41

ftp://ftp.swpc.noaa.gov/pub/indices/DSD.tx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6915.html


    2023年6月太阳黑子达到本周期最大值140.57                                                               

       继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出现110高值之后,2023年1月太阳黑子再次出现高值133.35,但是2023年2月减少,降为130.64,3月更少,降为108.55。4月最少,跌破100,降为88.33,5月回升为125.77,6月达到最大值140.57。


相关图表

2023年6月太阳黑子日平均值.png

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png

2022年1月至12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png

图1  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太阳黑子相对数日平均数(2022年12月太阳黑子异常峰值110,2023年1月出现更高值133.35,2月降为130.64,3月降为108.55,4月降为88.33,5月止跌回升为125.77,6月达到最高值140.5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00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3713.html

太阳风增强导致厄尔尼诺增强和高温新纪录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见图1)。

       NASASABER卫星首次观测到因周期性的高速太阳风而产生的地球上层大气层的呼吸”——一种膨胀和收缩的活动。根据美国最新的卫星观测结果,地球大气层正在有序地扩大和收缩,平均每九天就有一个周期!地球似乎在缓慢地呼吸,地球每天都在波动,在0.50.8米的范围内波动。

   随着太阳的27天的自转周期,这些太阳风通常以9天为周期冲击地球。高速太阳风有时候显示出的是七天的周期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96867

nino34 (2)2023-07-25-06.png

图2 2023年07月25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873,比2023年07月25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869,增速0.004,减速变增速,进入上升区间和+0.5以上的厄尔尼诺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夏至增加对应(秋分达到极大值),与7月16-20日强潮汐组合向7月23-25日弱潮汐组合转化对应,与7-9天上升期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区间,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有关。全球变暖可能导致9月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变小,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nino34 (2)2023-07-25-12.png

图3 2023年07月25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881,比2023年07月25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0.873,增速0.008,增速变快,进入快速上升区间和+0.5以上的厄尔尼诺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夏至增加对应(秋分达到极大值),与7月16-20日强潮汐组合向7月23-25日弱潮汐组合转化对应,与7-9天上升期对应。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区间,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有关。全球变暖可能导致9月南极半岛的海冰面积变小,减弱秘鲁寒流,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在本周期,太阳风7-9天周期最为显著,超过潮汐周期,值得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6643.html


        超级太阳风为什么能激发地球的高温热浪?


超级太阳风暴可形成两极臭氧洞漏能效应、地磁层漏能效应、地磁层空洞漏能效应、电离层空洞漏能效应。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等,使被臭氧层阻隔的2%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拉马德雷现象就是太平洋上空高速气流方向转换的现象,拉马德雷暖位相增强厄尔尼诺事件,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拉尼娜事件,从而影响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两极臭氧洞的“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太阳能量进入两极,北极和南极大陆边缘的海冰大量融化,打开南美洲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减弱秘鲁寒流,进一步增强厄尔尼诺现象。与此同时,增高的海洋表面温度使更多氯元素从海洋进入大气,使臭氧洞进一步扩大,从而进一步影响气候、增加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几率。地球历史表明,强地磁场对应地球的寒冷气候,如第四纪冰期;弱地磁场对应高温气候,如中生代的温暖期。地磁场减弱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地磁场减弱导致更多太阳能量进入地球。

       种种迹象和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是地球变化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把它加入到引起自然变化因素中去。近年来全球地震、干旱、洪水、高温等极端气候的出现,不能排除和地磁减弱的关联。如果在今后若干年内,这些灾害气候频率和强度有增加趋势的话,并且地表测得宇宙射线辐射剂量同步增大,则可以确认这种关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390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6367.html

臭氧洞的形成及其漏能效应

我们在1999年撰文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氟利昂。

上述观点是在我与同事合著的论文《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空洞》中提出的,并发表在今年第5期《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最近,这一新观点经新华社向世界播发后,在国际上产生强烈反响,一些华文报纸纷纷采用,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的法新社,几乎全文转发了新华社英文稿。

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次报道南极上空出现巨大臭氧空洞,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臭氧空洞早已产生,并一直在稳定、逐步地扩大。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是30年代以来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造成的,其释放出的氯离子破坏臭氧分子,从而使臭氧浓度急剧减少。

1999年,杨学祥认为,人类使用氟利昂是南极臭氧空洞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依据不足。他说,事实上,北半球的大陆面积和人口占全球的大部分,人为产生的氟利昂也集中在北半球。如果是氟利昂的原因,则臭氧空洞应该出现在北极而非南极才能解释得通。

他在论文中指出,有三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其中,太阳风是地球臭氧空洞的元凶    

杨教授说,由于受地磁层的保护,太阳高能粒子中每年仅有一小部分穿越地球磁层,并沿着磁力线集中到南北两极。由于高能粒子中以氢元素为主,到达两极后容易和臭氧结合成水,所以它首先破坏的是两极的臭氧。

学者叶倾城2021年撰文指出,自21世纪初之后,基于陆续发射升空的新型观测卫星,科学家掌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太阳粒子在影响极地臭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太阳活动特别活跃的时候,当太阳向太空释放大量粒子时,海拔50千米以上的地区多达60%的臭氧会被消耗,该影响可能持续几个星期。

在更低的地球大气位置,大约低于距离地球表面50千米的区域,太阳粒子是造成极地臭氧水平逐年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太阳粒子袭击将持续导致臭氧损失,然而,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太阳粒子还有助于抑制南极臭氧空间进一步损耗。

https://www.kepuchina.cn/more/202104/t20210402_2980297.shtml

http://202.84.17.73/st/htm/20001005/14762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912.html

《科学时报》1999-6-30 第二版

http://www.envir.gov.cn/info/np/file.asp?file=996-30-80.txt

      由于受地磁层的保护,太阳高能粒子中每年仅有一小部分穿越地球磁层,并沿着磁力线集中到南北两极,促成两极臭氧洞的形成。高能粒子中以氢元素为主,到达两极后容易和臭氧结合成水并释放热量,所以它首先破坏的是两极的臭氧,而且导致两极首先变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6889.html

参考文献 (References)1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85-89

杨学祥陈殿友宋秀环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科学(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1999, 5):58~59

杨学祥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9):1170~1171

杨学祥陈殿友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陈殿友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学祥臭氧洞与厄尔尼诺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1999, 510):1301~1303

杨学祥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1999,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1999, 191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同上, 326

陈殿友杨学祥宋秀环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同上, 256.*

杨学祥陈殿友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0. 307

杨学祥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2):199~201

杨学祥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3):370~371

杨学祥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 65):615~6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77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293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6889.html

参考文献 2

杨学祥.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4):367-370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世界地质, 22(4): 380-384

杨学祥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杨学祥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自然杂志. 2004,263): 151-155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065.html

参考文献3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1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2):53-58

17.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18.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19.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20.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21.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22.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2791.html


相关报道

“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已有 278 次阅读 2023-7-28 16:42 |个人分类:第一时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据联合国7月27日发布的消息(https://news.un.org/en/story/2023/07/1139162),今年7月的前3周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周时间(如图)。

2023年7月可能成为最热月份.png

图1 2023年7月的前3周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周时间。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总部发表讲话时强调,需要在(温室气体)减排、气候适应和气候融资方面采取全球行动。他警告说:“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经到来“。

他表示,各国领导人“必须加紧采取气候行动和气候正义”,特别是来自二十国集团主要工业国家的领导人,这些国家的排放量占全球的80%。

他指出即将举行的峰会——包括 9 月的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和 11 月在迪拜举行的 COP28 气候会议——是重要的机遇。

古特雷斯强调二十国集团成员需要制定新的国家排放目标,并敦促所有国家努力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

他表示,所有参与者必须团结起来,加速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公正、公平过渡,同时停止石油和天然气扩张,并到 2040 年逐步淘汰煤炭。

气候没有国界。人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础设施都是在气候相对稳定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难以对付极端天气(如热浪、暴雨)。极端气候可让家园毁于一旦,财产瞬间归零。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人类需要多一点大智慧,少一点小聪明。前者在自己大力减排的同时,推动别人减排;后者希望别人多减排,自己慢慢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150-1397034.html

[转载]地球进入有纪录以来的最热时刻

已有 1132 次阅读 2023-7-13 06:52 |个人分类:第一时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文章来源:转载

CNBC 77日报道,那一周,地球在四天内第三次出现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加深了人们对气候紧急情况导致地球系统发生深远变化的担忧。

美国研究人员的非官方数据显示,76日地球日平均气温飙升至 17.23 摄氏度,超过了最近几天记录的两项高温记录。这一非凡的情况是在欧盟气候变化部门证实地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月、前所未有的海面温度和历史最低的南极海冰之后不久发生的。

极端气候会影响农业生产、人群健康、经济运行及社会稳定。

欧盟资助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定期发布每月气候公报,报告观测到的全球表面气温、海冰覆盖和水文变量的变化。所有报告的发现均基于计算机生成的分析,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卫星、船舶、飞机和气象站的数十亿次测量结果。

以下是最近发布的气候公报的重要内容。

2023  6  – 海面温度亮点:

Ø  全球海洋的海面温度比以往有记录以来的任何六月份都要高

Ø  北大西洋记录到异常温暖的海面温度异常,这是由大气中的短期异常环流和海洋的长期变化共同引起的

Ø  爱尔兰、英国周围和波罗的海观察到极端海洋热浪

Ø  热带东太平洋厄尔尼诺(The El Niño)现象继续加强 

2023  6  – 地表气温亮点

Ø  该月是全球最热的 6 月,比 1991-2020 年平均温度高出 0.5°C 多一点,大幅超过 2019  6 月(之前的记录)

Ø  欧洲西北部地区六月气温创历史新高

Ø  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亚洲和澳大利亚东部部分地区气温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Ø  澳大利亚西部、美国西部和俄罗斯西部比正常气温凉爽

2023  6  – 水文变量亮点

Ø  2023  6 月,南欧大部分地区、冰岛西部和俄罗斯西北部的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强降雨导致土耳其、科索沃和罗马尼亚发生洪水

Ø  中欧、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黑海西海岸的大片自西向东气候带出现比平均干燥的情况

Ø  除欧洲之外,2023  6 月,北美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比平均水平干燥;在俄罗斯、非洲之角、南部非洲大部分地区、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地区都可以看到有利于并持续严重野火的条件

Ø  热带以外的比寻常湿润的地区包括北美西部、西南亚地区、日本、南非、巴西、智利、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日本和巴基斯坦分别遭受台风“玛瓦尔”和气旋“比帕乔伊”的袭击

2023  6  – 海冰亮点

Ø  南极海冰面积达到卫星观测开始以来的 6 月份最低水平,比平均水平低 17%,大幅打破了之前 6 月份的记录

Ø  整个月,南极海冰每日面积仍处于一年中前所未有的低值

Ø  威德尔海北部、别林斯高晋东部和罗斯海北部的海冰浓度低于平均水平,而阿蒙森海广大区域的海冰浓度继续高于平均水平

Ø  北极海冰范围略低于平均水平,但远高于过去八年六月的值

Ø  波弗特海、楚科奇海和格陵兰海的海冰浓度高于平均水平,巴伦支海、喀拉海西部和哈德逊湾的海冰浓度低于平均水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150-1395146.html

2023年7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 都怪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 

2023-07-28 03:42

7月还没有结束,它已经成为地球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个月。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组织周四宣布了这一消息:世界气象组织、欧盟资助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和德国莱比锡大学。

这三家机构都表示,综合7月份迄今为止的温度数据,以及对7月最后几天持续极端高温的预测,今年7月将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月,而且遥遥领先。

莱比锡大学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和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C3S)发布的一份报告称,7月份的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5摄氏度(2.2华氏度)。这种上升与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有关,还包括厄尔尼诺Niño导致的气温升高。科学家们说,这种反复出现的天气现象的最新影响才刚刚开始。

在过去的几周里,超过1亿美国人经常受到高温警告。在全球范围内,7月平均是任何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但即使是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这样的常规热点地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部分地区,连续几天的气温都远高于华氏100度,而包括湿度在内的“真实感受”因素使情况更加残酷。

凤凰城的居民在人行道和人行道上遭受了三度烧伤,将成为美国第一个整整一个月平均气温达到100华氏度的主要城市。高温超过115华氏度的天数已经达到创纪录的26天,而且还在持续增加。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的全球气温升幅与大多数国家在2015年自愿签署的《巴黎气候协定》中承诺的总体大气变暖上限相符。该协定旨在应对由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造成的气候变化。

7月的气温并不意味着世界已经永久地超过了这一临界点——总体而言,自前工业化时代以来,地球已经变暖了大约1.2摄氏度,或2.2华氏度——但像本月这样的极端天气,继炙热的6月之后,告诉科学家们,如果不立即显著减少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地球很可能达到这一令人担忧的数字。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里·塔拉斯在一份新闻稿中说:“不幸的是,7月份影响了数百万人的极端天气是气候变化的残酷现实,也是未来的预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气候行动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须的。”

7月也是继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之后,今年夏天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情况都很危险。

毫无疑问,极端高温已经在伤害世界各地的人们。到目前为止,2023年,北半球三大洲的热浪打破了纪录,导致许多人生病,并因中暑、中暑、脱水和相关疾病而死亡——这种极端高温可能会持续到8月份。

热浪有时被称为“无声杀手”,它已经是美国与天气有关的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热浪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将会加剧。主要的公共卫生期刊和医疗机构都表示,气候变化将在未来几年对公众健康构成最大威胁。

由于高昂的医疗费用已经给一些美国家庭带来了比其他家庭更大的负担,最近的气候变化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热量和健康上。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的一份报告估计,仅今年夏天,极端高温就将导致美国医疗相关费用增加10亿美元。该组织预计,今年夏天,过热将导致大约23.5万例急诊就诊,超过5.6万例因体温升高而住院。

去年,在欧洲大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估计有61,600人死于与热有关的原因,这再次表明热防范策略不足。继去年欧洲部分地区的极端天气之后,今年又出现了一轮高温。

这一连串极端气温的具体情况让观察人士保持警惕。根据一些科学家的说法,夜间高温是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一个标志,它使高温更加危险,因为如果没有空调,它剥夺了我们身体降温的机会。

全球变暖的警钟

无论是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么多极端炎热的日子,还是因为他们更加关注它对在外面工作或买不起空调的人的影响,美国人已经提高了对高温的关注程度。

耶鲁大学气候变化传播项目在2023年春天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2%的美国人至少“有点”担心极端高温对当地的影响。极端高温是人们对干旱、洪水和水资源短缺等气候影响的首要担忧。

此外,75%的美国人认为全球变暖至少对极端高温有“一点”影响,其中42%的人认为全球变暖对极端高温有“很大”影响。

根据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的说法,“重要的是,传播者要强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野火)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事件如何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经济和公共基础设施。”气候影响方面的经验可以成为强有力的老师。”

研究表明,与其他极端天气事件相比,炎热干燥的天气更有可能导致人们说他们经历了全球变暖。

来源:金融界

https://www.sohu.com/a/706870286_114984

还会更热!2023年或成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原因找到了→

生态环境地图 2023-07-12 08:00 发表于甘肃

近日,我国北方多地气温突破40℃,让许多人“热到怀疑人生”。


事实上,被“炙烤”的不只我国,而是全球。研究人员表示,随着世界海洋温度的飙升和太平洋厄尔尼诺的到来,2023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地球正走向“未知领域”。


此前,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是2016年,而本月的气温记录显示,2023年的气温可能接近2016年。欧盟地球观测计划——哥白尼计划的数据显示,气温峰值出现在6月9日,当时全球平均气温为16.7℃,仅比2016年8月13日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低0.1℃。


自世界气象组织(WMO)5月初发布厄尔尼诺警告以来,全球各地出现的极端高温事件有增无减。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湾沿岸的多个州过去几天均遭遇极端高温,其中得州休斯敦、布朗斯维尔等地体感温度接近50℃;


在欧洲,气候危机加剧已导致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欧盟议会6月15日就水资源危机发出严厉警告;


在印度,该国人口最多的两个邦过去几日已经有近百人因高温而死亡;在巴基斯坦,该国西南部地区6月16日最高气温达到50℃,医院被中暑病人堵得“水泄不通”……


此前已有相关预警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往往会引起全球多个地区气候异常。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下称CS3)在6月15日发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邮件中指出,数据显示,今年6月初的全球平均气温打破了该机构所记录的气象数据的同期纪录。6月7日至11日期间,全球日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或以上,其中6月9日的气温高出1.69℃。这是全球平均气温首次在6月份就突破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这个门槛。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副局长伯吉斯表示,随着厄尔尼诺气候现象的到来,明年会比今年更热。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类驱动的气候变化仍在使全球升温,但没有证据表明今年这一进程加速了。


除气候变化导致目前1.3℃的升温外,特定的变暖条件叠加,使得温度纪录屡创新高。几个月来,科学家一直警告说,由于世界各地一系列的海洋热浪,海面温度一直处于历史新高。6月11日,北大西洋的温度达到最高点——22.7℃,比2010年6月的最高纪录还要高0.5℃。


导致海洋升温的厄尔尼诺刚来,年底才达峰值。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海洋如此热?


在哥白尼计划成员SamanthaBurgess看来,大气动力学变化导致信风减弱是最有可能的原因。在北大西洋,风力减弱可能减少了从撒哈拉吹来的灰尘数量,而这些灰尘通常能够帮助海洋降温。


“海洋温度和空气温度在一年中的这个时间段飙升令人惊讶。迄今观察到的情况表明,2023年可能是最热的5年之一。”Burgess说,“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温暖’的海洋,而且空气温度也即将打破纪录。我们正处于未知领域。”


同样是厄尔尼诺加上气候变化,但今年与2016年的高温表现却截然不同。2016年,气温峰值集中出现在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2023年,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多个地区都出现了高温天气。


近几个月来,人们越来越担心南极海冰减少,因为今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仅为179万平方公里,创下历史上海冰面积最小纪录。尽管随着冬季来临,海冰正在缓慢增加,但是面积仍远低于平均水平,增长速度也比以往慢得多。

来源 : 极目新闻、中国科学报、每日经济新闻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90594803&ver=4679&signature=lwK0k05elIgm2Xx6-1WMmuO9GtfIHOlt94LqrUpWPbBKqIsFd4Y3j98vKn7A-wT7eNimeub0ODylImnnW6afkaAa5drLSzVEB1tS*Cy0PcIalR2ej3P0XFxNpI9AtewE&new=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97110.html

上一篇:印度安达曼群岛地区发生5.9级地震:关注7月23-25日弱潮汐组合
下一篇:2023年7月29日午报:太阳风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