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地理科普集
无障碍写文章
登录
北极臭氧层巨洞俩月就自行闭合,为何南极臭氧层空洞却存在几十年
科普大世界
科学大伽,博学博士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今年3月份的时候,媒体报道地球的北极地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相当于格陵兰岛的三倍,近600万平方公里,只比澳大利亚大陆小一点,它的出现一度让气候和气象学家们十分担心,因为北极地区很少出现臭氧层空洞,相对而言,南极地区更容易出现臭氧层空洞,数十年来人们都没有发现北极地区出现较大的臭氧层空洞,因此一度有人认为这地球气候条件出现了较大变化导致的。
不过最近有好消息传来,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在5月1日公布的消息称,一地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已经愈合,也就是说该空洞基本消失了。
欧盟哥白尼大气监测局(CAMS)更多关注了这个臭氧层空洞的变化,其研究人员报道,今年3月下旬,极地涡旋强度很高,当异常的风况连续几周将北极上空的冷空气困住时,臭氧层的空洞首次在北极上空打开。所以它与地球变暖和大气质量的状况没什么关系。
北极臭氧层空洞出现后,并没有完全形成毫无臭氧的空洞,而是臭氧层变得极其稀薄,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一个月后,欧洲空间局的气象卫星发现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经关闭,于4月下旬公布了这一消息,表示不必再担心它对地球气候造成什么不利影响了。
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距地表以上10~50公里处存在的含有臭氧的大气层面,它的存在可以很好地阻挡太阳照射向嗯地球的紫外线,人们为什么这么担心臭氧层空洞会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带来不利影响呢?正是因为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对人类和其他生命物种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所以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对人类和地球生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地球的南极上空曾经出现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原因被认为是人类的氟利昂等化工产品释放到空气中作用于大气中的臭氧分子而形成的,不过近些年来人类减少了氟利昂的排放,南极的臭氧层空洞范围也大大减少,不必再过多的担心了。
不过南极洲臭氧层空洞存在的时间却远远超过了这次的北极臭氧层空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南极臭氧层空洞出现和变大,最大是超越2000万平方公里,一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变小,存在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北极臭氧层空洞,而北极臭氧层空洞两个月之内就闭合消失,也让气象和气候学家们感到意外,但也并非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原因,一般认为这与南极地区的气候有关,南极地区的温度要比北极地区冷很多,极地涡旋也比北极地区强烈,而且南极地区形成的臭氧层空洞也要比北极地区大得多,臭氧的稀薄情况也比北极地区严重,所以南极地区的臭氧层空洞可以较长时间地存在,但是北极地区不具备南极那样的气候条件,而且这次北极地区的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极力斡旋造成的,当极地斡旋消失的时候,臭氧层空洞也就趋向于恢复了。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5月2日文章《才过了两个月,北极上空最大臭氧洞出现巨大变化》
《环球网》4月29日文章《极地涡旋减弱 北极有史以来最大臭氧层空洞自行闭合》
发布于 2020-05-03 21:01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978461
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两极同时异常变暖的原因 已有 337 次阅读 2022-3-30 16:16 |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 |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两极同时异常变暖的原因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
我们在 1999年撰文提出,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 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 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 “ 臭氧洞漏能效应 ” 和 “ 地磁层漏能效应 ” ,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 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
2022年 3月, 两极地区同时异常增温只能用 两极臭氧洞异常扩大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来解释。
1998 年 20 世纪最热纪录的条件: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77-1998 年之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 1998 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 2 , 1997 年北极出现臭氧洞。
2014 年、 2015 年和 2016 年连续三年最热纪录的条件: 2014-2016 年连续三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3-2016 年年之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 2015 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 4 。
2022 年 3 月 19 日 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 2020年 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 12位), 2020年 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
彗星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受太阳风压力作用,在近日点彗尾最长,在远日点彗尾最短。同样,地球轨道也是一个椭圆,在近日点气尾最长,在远日点气尾最短。这是南极臭氧洞比北极臭氧洞面积大,存在时间长的原因(见图1)。
臭氧洞的形成
1999年我们就撰文就指出,造成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 “罪魁祸首 ”是太阳风,而不是通常所认为人类使用的氟利昂。这一观点发表在今年 5月份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上。杨教授在论文中指出,有 3个因素结合起来使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风的压力使地球南极上空大气层变薄;处于开裂期的地球南半球由于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破坏臭氧层;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后消耗了两极臭氧。
臭氧洞的存在和扩大与地球公转轨道有关
根据地球公转轨道,秋分( 9月 22-24日)到冬至( 12月 21-23日),南极的极昼使太阳辐射对南极最强,产生南极的臭氧洞 (或臭氧稀薄区) ;春分( 3月 20-22日)到夏至( 6月 21-22日,北极的极昼使太阳对北极辐射最强,易产生北极的臭氧洞 (或臭氧稀薄区) 。其中, 2010年冰岛火山的异常喷发规模最大,火山灰集中在北极,降温和破坏臭氧的作用值得关注。由于地球近日点在 1月 3日或 4日,远日点在 7月 2日或 3日, 这是南极比北极更容易出现臭氧洞的原因,也是臭氧洞季节性变化的原因。
臭氧洞应该周期性地在南北两极轮流出现 。
事实上,地球南北极都出现过臭氧洞,证实了我们的理论。彗星的轨道是一个偏心率很大的椭圆,受太阳风压力作用,在近日点彗尾最长,在远日点彗尾最短。同样,地球轨道也是一个椭圆,在近日点气尾最长,在远日点气尾最短。这是南极臭氧洞比北极臭氧洞面积大,存在时间长的原因(见图1)。
图 1 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流动形成两极地区极昼时臭氧洞 (或臭氧稀薄区) 和极夜时气尾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间隔 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 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 1901和 196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 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 0.6%)和 57万 km;在 30~40年代和 80年代后的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 1940和 2000年)分别缩短了 76和 44万 km。 2000~2020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 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3501
这是 2020 年地球南北极都出罕见臭氧洞的天文原因。太阳风压缩大气层,背光方向形成气尾,向光方向形成臭氧洞(或臭氧稀薄区)。 这是大气异常流动的结果。南极大陆沿海强烈的海洋西风漂流增强南极大气涡旋,增加南极臭氧洞的扩大。
两极臭氧洞首先是自然的产物。极夜和极昼的交替,极涡和低温条件,火山灰向极地的集中,臭氧洞在南北两极的轮换,都是自然规律运作的结果,远非人力所能控制。北半球大陆集中,人口稠密,如果《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努力只是将臭氧洞从南极迁移到北极,这项成功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
地球的气尾和磁尾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地磁场可以保护大气,地磁增强可以使臭氧洞变小,地磁减弱可以使臭氧洞扩大。
研究表明, 20世纪 80年代全球迅速变暖与平流层臭氧急剧减少密切相关,而 60年代降温与同期平流层臭氧含量增加一一对应。地磁偶极矩近百年来减少 5%,与气温变暖和臭氧减少相对应,而 60年代地磁偶极矩波动变化。这表明,地磁变化、臭氧变化和气温变化起源于同一变化机制。地磁层阻挡太阳高能粒子进入大气层是强地磁场对应冷气候的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154.html
与南极每年春季都会出现臭氧洞不同,北极臭氧洞出现频次非常少,基本上 10年才会出现一次。 2020年春季北极上空的臭氧洞规模达到 10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史上最大的北极臭氧洞。这次臭氧洞的产生和新冠疫情无关,主要是源自平流层极区异常强大的极涡,极涡隔绝了南北热量和空气交换,在极区低温环境里形成臭氧洞,随着春末极涡的分裂,臭氧洞也随之消失。
北极上一次大规模臭氧洞出现在 2011年,当时即引起广泛关注,从国际顶级学术刊物 Nature 和 Science 到街边小报,都报道了当时的北极臭氧洞事件。 2020年 3月,当再一次更大的北极臭氧洞出现后, Nature 杂志也立即进行了报道,然后……就淹没在新冠疫情的新闻洪流里了。
南极臭氧洞最强数值出现在 1994年,臭氧总量数值降低到 92DU,而最大面积数值出现在 2006年,其面积达到 2700万平方公里, 2019年仅有 900万平方公里,是过去 30年的最低值。
一般而言,极区的臭氧总量大概为 300多 DU(多布森单位),当这一数值低于 220 DU时,即可以看做臭氧洞形成。 2020年冬季 1月 25-27日时,极区的臭氧最小值达到 187DU,但是持续时间比较短,区域非常小,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进入 3月后,随着平流层维持一个强大的极涡,逐渐形成了规模可观的臭氧洞,其中 3月 12日臭氧洞中心最小数值达到 205DU,这成为这次北极臭氧洞的最低数值,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最鼎盛期,臭氧低值区覆盖面积超过 3个格陵兰岛,臭氧洞面积达到 100万平方公里。
4月 23日,随着平流层极涡的分裂,大量中纬度富含臭氧的空气涌入极区,北极臭氧洞随之消失。这个臭氧洞持续了约 1个半月,被看作是历史上最大的北极臭氧洞。
南极臭氧洞最强数值出现在 1994年,臭氧总量数值降低到 92DU,而最大面积数值出现在 2006年,其面积达到 2700万平方公里, 2019年仅有 900万平方公里,是过去 30年的最低值。
尽管臭氧洞主要出现在南半球,但是北半球也可以出现臭氧洞事件,出现的频率大约为 10年一次,在 1997年和 2011年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臭氧洞。
图 2 1997年 3月, 2011年 3月和 2020年 3月,北极地区都出现了臭氧洞。图片来自于 https://ozonewatch.gsfc.nasa.gov/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48624535&ver=3707&signature=jwBZKBDI*5E97iBDNY6rHFYqFZdVOBWFX2gkcaA30MxfQBp75v*27INiHgT8lgKbmOqxAZcENc8MUYo3Wu5A2VsAxWacrZZvqIKjAIoU5CFuWy5waTwZtUdT5r2c9BuS&new=1
太阳风暴对臭氧洞的影响
2003 年 10 月末,太阳黑子连续爆发产生的太阳风暴袭击了地球。这场罕见的太阳黑子爆发堪称一场天文奇观。
按照 11 年的太阳活动周期规律,太阳活动达到顶峰后会回落,在第 23 号的十一年周期中,太阳周期的高峰在 2000 年左右,其后应该进入削弱期。但是,此次太阳却异常爆发了,在 2003 年 10 月和 11 月,太阳黑子不寻常地连续产生巨大的太阳风暴袭击了地球,这就像在非龙卷风季节刮起了一场巨大的龙卷风。
根据文献记载,此前最严重的一次日冕喷发现象发生在 2000 年 4 月,不过那次太阳磁暴产生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直接袭向地球。而此次太阳磁暴过程中,有将近 100 亿吨的物质被抛向地球, “ 儿玉 ” 通信卫星一度通讯中断就是因为这次太阳风暴。风暴引起的地磁暴,导致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停电一小时,约两万个家庭受影响。
天文学家证实, 2003 年 11 月 4 日的太阳爆发是天文史上最强烈的一次, NOAA 监测太阳的 GOES 卫星 X 射线探测器一度饱和,指针一直指向最高值。此次太阳爆发喷射而出的冠状物以大约每秒 2300 千米的速度离开太阳表面,向太空抛射了数十亿吨的超热气体,冲向地球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https://www.cdstm.cn/popularize/tgtw/201806/t20180606_795936.html
根据图 1 , 2003 年发生了面积第 3 位的最大南极臭氧洞。 2003 年最强太阳风暴证实了我们提出的观点:太阳风暴破坏臭氧层。
http://202.84.17.73/st/htm/20001005/147625.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57912.html
由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于 2011 年 2 月 14 日拍摄,呈现了 5 年来最猛烈的太阳耀斑,太阳中部的黑子是此次耀斑的源头。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 6 月 9 日消息,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观测到 5 年来最猛烈的太阳辐射大爆发,抵达地球后可引发中度地磁暴,影响卫星通讯和地球上的电力供应。根据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的观测,除了一次小型辐射风暴外,此次太阳爆发还伴随一次耀斑以及一次日冕物质喷发。
美国国家气象局空间天气预报中心项目协调人比尔·穆塔夫表示: “ 这一次的大爆发非常具有戏剧性。 ” 他指出中型太阳耀斑在 6 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 1 点 41 分 (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凌晨 5 点 41 分 ) 达到峰值。 “ 我们最初观测到的耀斑规模并不大,在随后出现的喷发过程中,我们观测到高能粒子辐射以及大规模日冕物质喷发。你能观察到从太阳表面喷出的所有物质,景象非常壮观。 ”
穆塔夫指出,空间天气分析人员正密切关注此次太阳爆发,以确定是否导致太阳与地球之间发生磁场碰撞。日地距离在大约 1.5 亿公里左右。他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 “ 我们的部分工作是进行监视同时确定此次太阳爆发的物质是否飞向地球,因为喷射的物质基本上都是气体并且带有磁场。在一两天时间内,我们将看到太阳喷射的一些物质对地球产生影响,形成地磁暴。我们并不认为这将是一次非常剧烈的地磁暴,但强度还是可以达到中等水平。 ”
空间天气预报中心表示,此次太阳爆发将在 8 日引发小型到中型地磁暴,大约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 18 点开始。任何地磁暴活动都将在 24 小时内结束。国家气象局说: “ 太阳辐射风暴中存在大量高能质子,这种类型的活动自 2006 年 12 月以来还是第一次观测到。 ”
宇航局表示,在 8 日晚上和 9 日,极地地区还可能观察到北极光和南极光。
https://tech.sina.com.cn/d/2011-06-09/07475626628.shtml
事实上, 2011 年太阳风暴导致了 2011 年出现了较大的北极臭氧洞和南极臭氧洞。南极臭氧洞面积在 1993-2020 年 28 年中排位第 8 。
2006 年 12 月初连续爆发的太阳耀斑 对我国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传播造成严重影响,短波通信、广播等电子信息系统发生大面积中断或受到较长时间的严重干扰。 1 2 月 13 日北京时间 10 时 40 分前后,太阳又爆发一次大耀斑 ,广州、海南、重庆等电波观测站的短波探测信号从 10 时 20 分左右起发生全波段中断,直至 11 时 15 分以后才逐步出现信号, 13 时 30 分以后基本恢复正常。
2006 年太阳耀斑和南极寒流的共同影响,导致南极臭氧洞面积最大,排在第 1 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151.html
1998 年 4 月底至 5 月,太阳风暴不断。在此期间,多颗飞行器发生异常或者失效,最显著的是银河Ⅳ号通讯卫星的失效,它造成美国 80 %的寻呼业务的损失,无数的通信中断,并使金融交易陷入混乱。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1/03-09/2893113.shtml
1998 年的太阳风暴与 1998 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序第 2 位对应。
2008 年12月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发现磁气圈破了个大洞,比地球宽四倍且还在扩大中。外层空间射向地球的各种有害粒子将更直接的冲击到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过去已经发生过几次。
https://dili.chazidian.com/s13527/
这是 2008 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 5 位的原因。
表 1显示,南极臭氧洞面积最大的前 8名都受到较强太阳风暴作用,其中 2003年最强烈, 2006年、 2015年、 1998年、 2008年和 2011年次之。
表 1 臭氧洞、太阳活动、异常寒流、月亮赤纬角极值、最热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比
序号
年份
臭氧洞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
太阳活动或太阳黑子缺席 最热年
厄尔尼诺或
拉尼娜
异常寒流或月亮赤纬角极值
1
2006
26.6
12月太阳耀斑
厄尔尼诺
南极寒流
极大值
2
1998
25.9
最热年 4-5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转拉尼娜
长江大洪水
3
2003
25.8
11月最强太阳风暴
弱厄尔尼诺
4
2015
25.6
峰值 0缺席
最热年 3月太阳风暴
最强厄尔尼诺
极小值
5
2008
25.2
谷值 268缺席 12月磁气圈破洞
拉尼娜
中国雨雪冰冻灾害
6
2001
25
4月太阳耀斑和 CME
拉尼娜
7
2000
24.8
峰值 4月太阳磁暴
拉尼娜
8
2011
24.7
峰值 2缺席 2月太阳风暴
拉尼娜
9
2005
24.4
最热年
拉尼娜
极大值
10
1993
24.2
弱厄尔尼诺
11
1994
23.6
弱厄尔尼诺
12
2020
23.5
谷值
拉尼娜
13
1999
23.3
拉尼娜
14
2018
22.9
221缺席 3月地磁风暴
弱拉尼娜
15
1996
22.8
谷值
弱拉尼娜
极小值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25/13931633_0.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91473.html
“ 臭氧洞漏能效应 ” 和 “ 地磁层漏能效应 ”
我们在 1999年撰文提出,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 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 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 “ 臭氧洞漏能效应 ” 和 “ 地磁层漏能效应 ” ,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 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
正 X射线 ,γ射线和紫外线 ,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 9%.在 80~ 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 ,γ射线和 X射线被 N2 和 O2 /O3 所吸收 ,在 15~ 55km高度的臭氧层 ,99%的紫外线被 O3 所吸收 .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 ,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 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 .与此同时 ,到达地表的γ射线、 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DW199910001191.htm
https://www.doc88.com/p-4317663607230.html
https://www.docin.com/p-344676587.html
近年来,全球暖化的问题一直沸沸扬扬。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都被视为海平面上升的关键因素。这里的冰盖说是宏观方面,指连续覆盖 5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冰川。层级如下:冰盖 -冰帽 —冰原 —冰川 —冰架 —海冰。日前有研究指出,南极洲海冰面积从 2014以来急减,突然从历史最高点跌至历史最低点,令科学家困惑不已。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 NASA)周一发表研究报告,称南极洲海冰面积在 2014年创下 40年新高,到 2017年一路缩水至 40年新低。过去 4年消失的海冰面积已追上北冰洋过去 34年内失去的海冰面积。锐减原因仍不清楚,但恐怕会影响极地的生态系统。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 1400万平方公里。研究报告显示,团队通过 NASA和军方卫星的微波测量,建立至今关于海冰覆盖面积(不含厚度)的最精确描绘。数据显示,在 1979 至 2014年间,南极洲海冰面积一直在扩大。 2014年海冰平均为 490万平方英里( 1270万平方公里),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
但到 2017年,南极洲海冰的面积锐减到 410万平方英里( 1060万平方公里),短短 3年间,缩减了 210万平方公里。虽然海冰在 2018年略有增加,但仍然是自 1979年以来的第二低。而到了 2019年 5月和 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超过了 2017年。
负责研究的 NASA女科学家 Clarie Parkinson表示: “海冰对地球气候极其重要,能反射 70%的太阳光,但海冰的消失会令海水温度上升,导致全球暖化更严重,恐影响极地生态,包括企鹅、鲸鱼等海洋动物和植物。 ”
https://www.360kuai.com/pc/91dc46549a2d17334?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98727.html
表 2 1999-2012 年南极海冰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
年 份
9 月的平均程度
(百万平方公里)
2 月平均范围
(百万平方公里)
南极臭氧洞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
气象事件
1979–2000 mean
18.7
2.9
1999/2000
19.0
2.8
23.3
拉尼娜
2000/2001
19.1
3.7
24.8
拉尼娜
2001/2002
18.4
2.9
25
厄尔尼诺
2002/2003
18.2
3.9
厄尔尼诺
2003/2004
18.6
3.6
25.8
厄尔尼诺
2004/2005
19.1
2.9
2005/2006
19.1
2.7
24.4
2006/2007
19.4
2.9
26.6
厄尔尼诺
2007/2008
19.3
3.9
拉尼娜
2008/2009
18.5
2.9
25.2
厄尔尼诺
2009/2010
19.2
3.2
拉尼娜
2010/2011
19.2
2.5
拉尼娜
2011/2012
18.9
3.5
24.7
拉尼娜
2012/2013
19.44
拉尼娜
2013/2014
19.50
拉尼娜
2014/2015
20.11
25.6
厄尔尼诺
注 : 2014年海冰平均为 490万平方英里( 1270万平方公里),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点。 2017年,南极洲海冰的面积锐减到 410万平方英里( 1060万平方公里),短短 3年间,缩减了 210万平方公里。虽然海冰在 2018年略有增加,但仍然是自 1979年以来的第二低。而到了 2019年 5月和 6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超过了 2017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d64c19e0101ihif.html
http://weather.news.qq.com/a/20140109/012127.htm
http://roll.sohu.com/20140718/n402426913.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19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5043.html
表 1-2 显示, 2015 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 1993-2020 年 28 年中为第 4 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 25.6 百万平方公里,根据臭氧洞漏能效应,大量高能太阳粒子通过臭氧洞进入南极,导致南极海冰融化在 2017 年达到最大值。
2018 年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排序在 1993-2020 年 28 年中为第 14 名,臭氧洞的面积达到 22.9 百万平方公里, 进一步 导致 2019 年 5 月和 6 月的水平是有史以来南极海冰面积的最低水平,超过了 2017 年。
我们在 1999 年提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被实践证实。根据拉马德雷周期, 2022-2035 年南极海冰面积将逐渐增大,并达到新的峰值。
两极异常变暖与两极臭氧洞异常扩大有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22年 3月 19日报道,题为“南极洲和北极分别比正常温度高出 40 ℃和 30 ℃( Hot poles: Antarctica, Arctic 40 and 30 degrees Celsius above normal )。”报道称与此同时,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南极洲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 70 度( 40 ℃),北极部分地区比平均温度高出 50 度( 30 ℃)。
随着南极洲接近秋季,该地区的气象站周五( 2022年 3月 18日)打破了记录。根据极端天气记录追踪者马克西米利亚诺·赫雷拉( Maximiliano Herrera)的推特消息,高 2英里 (3234 m)的肯考迪娅站( Concordia station )温度为 10度( -12.2℃),比平均温度高 70度( 40 ℃),而更高的沃斯托克站( Vostok station )温度为 0度( -17.7℃)以上,比其历史记录高出 27度( 15℃)。
沿海的特拉·诺瓦基地( Terra Nova Base)温度远高于冰点,为 44.6度( 7 ℃)。
使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in Boulder, Colorado, USA )的官员大吃一惊 ,因为他们关注北极温度 ,它比平均温度高 50度 ,在北极( North Pole)地区周围接近或处于熔点 ,这在 3月中旬是不寻常的 ,该中心冰科学家沃尔特·迈耶( Walt Meier)说。
沃尔特·迈耶周五( 2022年 3月 18日)晚上告诉相关媒体记者说:“它们是相反的季节。你不会看到南北 (两极 )同时融化。这绝对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沃尔特·迈耶补充道 :“这非常令人震惊!”
最近刚从南极考察回来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冰科学家泰德·斯坎博斯( Ted Scambos)说:“哇!我在南极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气象学家马修·拉扎拉( Matthew Lazzara)说 :“当你看到这种事情发生时,这不是一个好迹象。”
马修·拉扎拉监测了东南极洲圆顶 C-ii( East Antarctica's Dome C-ii)区的温度,周五记录了 14 度 (-10℃ ),而正常情况下是 -45 度 (-43 ℃ ):“这种温度应该在 1月份出现,而不是 3月份。那里的一月是夏天。这是戏剧性的。 ”
马修 ·拉扎拉和沃尔特 ·迈耶都表示,在南极洲发生的事情可能只是一个随机的天气事件,而不是气候变化的迹象。
但如果这种情况再次或反复发生,而且是全球变暖的一部分,那么就可能需要担心,他们说。也有媒体对南极暖流有报道。
根据美国缅因大学( University of Maine)的气候再分析仪 (Climate Reanalyzer)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 (U.S. National Oceanic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天气模型,周五整个南极大陆的温度比 1979年至 2000年之间的基准温度高了约 8.6度 (4.8 ℃ )。沃尔特·迈耶说,在已经变暖的平均气温上上升 8度是不寻常的,就像整个美国比正常温度水平高了 8度一样。
与此同时,周五的北极整体气温比 1979年至 2000年的平均气温高 6度 (3.3 ℃ )。
相比之下,世界整体气温仅比 1979年至 2000年的平均气温高 1.1度 (0.6 ℃ )。从全球来看, 1979年到 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 20世纪的平均气温还要高 0.5度 (0.3 ℃ )。
沃尔特 ·迈耶说,南极变暖的真正怪异之处在于,除了其脆弱的半岛以外,南极大陆的变暖程度并不高,尤其是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
据冰雪数据中心报道,南极洲在 1979年创下了夏季海冰面积最低的记录, 2月底的海冰面积缩小至 74.1万平方英里 (约 190万平方公里 )。
沃尔特 ·迈耶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一条巨大的大气河 ”从太平洋向南泵入温暖潮湿的空气。
2021年 12月 14日有报道称,北极的变暖速度是全球其它地区的两到三倍 (which has been warming two to three times faster ),被认为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温暖的大西洋空气正从格陵兰岛 (Greenland)海岸向北移动。
Last month was hottest January on record, US scientists say (February 13, 20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1330269.html
两极地区同时异常增温只能用 两极臭氧洞异常扩大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来解释。
1998 年 20 世纪最热纪录的条件: 1997-1998 年 20 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1995-1997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1977-1998 年之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 1998 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 2 , 1997 年北极 出现臭氧洞。
2014 年、 2015 年和 2016 年连续三年最热纪录的条件: 2014-2016 年连续三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3-2016 年年之间没有发生 8.5 级以上特大地震, 2015 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 4 。
2022 年 3 月 19 日 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 2020年 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 12位), 2020年 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85-89
杨学祥 , 陈殿友 , 宋秀环 . 太阳风、地球磁层与臭氧层空洞 . 科学( 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 , 1999, ( 5): 58~59
杨学祥 . 地磁层和大气层漏能效应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1999, 5( 9): 1170~1171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2000. 307
杨学祥 , 陈殿友 .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0,20( 3): 39~48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Gao Yanwei, Su Hongliang and YangXiaoying, et al,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in the Depletion of Ozone.J. Geosci. Res. NEAsia, 1999, 2 (2): 121~133
杨学祥 . 臭氧洞与厄尔尼诺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1999, 5( 10): 1301~1303
杨学祥 . 臭氧洞漏能效应及其形成原因 . 见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1999,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 1999, 191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 . 同上 , 326
陈殿友 , 杨学祥 , 宋秀环 . 地球轨道效应与重大自然灾害周期 . 同上 , 256.*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0.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2000. 307
杨学祥 . 大气圈差异旋转及其对臭氧层的影响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 6( 2): 199~201
杨学祥 . 大气氯粒子层的形成原因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 6( 3): 370~371
杨学祥 . 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的证据 .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 2000, 6( 5): 615~617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1774.html
上一篇:
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2年3月30日晚报 下一篇:
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22年3月31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