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 月7日早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 杨学祥 关键提示: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 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这在图 1-2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 7天周期。这一 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见图 1)。
潮汐不仅有 13.6天周期,而且存在 7.1天和 9.1天周期。 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 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 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 0.5%的共有 20个,在这 20个中就有 9天项和 7天项(见图 1)。
NASA的 SABER卫星首次观测到因周期性的高速太阳风而产生的地球上层大气层的 “呼吸 ”——一种膨胀和收缩的活动。根据美国最新的卫星观测结果,地球大气层正在有序地扩大和收缩,平均每九天就有一个周期!地球似乎在缓慢地呼吸,地球每天都在波动,在 0.5到 0.8米的范围内波动。
随着太阳的 27天的自转周期,这些太阳风通常以 9天为周期冲击地球。高速太阳风有时候显示出的是七天的周期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87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精准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图1 2023 年05月06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88 ,比 2023 年05月05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85 ,增速 0.003, 增速加快 ,进入上升区间和-0.5至+0.5的中性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对应,与5月2-5日强潮汐组合对应(进入7-9日周期的上升期),与频发地震对应。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区间,与南极半岛海冰减少有关,上升仍是主要趋势。
我们早就指出, 10月南极半岛海冰开始减少,导致厄尔尼诺指数变化以上升为主,强潮汐组合也无能为力,无法阻挡(明显滞后)。2023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极小值,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上升,可能完成由三重拉尼娜向厄尔尼诺的转换, 2023年流感和新冠叠加可能发生。根据潮汐组合,拉尼娜高潮至少持续到2022年11月,12月开始减弱,2023年2月前结束(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极小值,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但是,频繁的深部地震延长和加强了拉尼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图2 2023 年05月06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91 ,比 2023 年05月06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88 ,增速 0.003, 增速变慢 ,进入上升区间和-0.5至+0.5的中性区间(-0.5以下为拉尼娜,+0.5以上为厄尔尼诺),与南极半岛海冰异常减少对应,与5月2-5日强潮汐组合对应(进入7-9日周期的上升期),与频发地震对应。 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对应下降区间(已被证实),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对应上升区间,与南极半岛海冰减少有关,上升仍是主要趋势。
我们早就指出, 10月南极半岛海冰开始减少,导致厄尔尼诺指数变化以上升为主,强潮汐组合也无能为力,无法阻挡(明显滞后)。2023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极小值,厄尔尼诺指数快速上升,可能完成由三重拉尼娜向厄尔尼诺的转换, 2023年流感和新冠叠加可能发生。根据潮汐组合,拉尼娜高潮至少持续到2022年11月,12月开始减弱,2023年2月前结束(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达到极小值,有利于厄尔尼诺形成)。但是,频繁的深部地震延长和加强了拉尼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94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8222.html
3-5月潮汐组合不利于厄尔尼 诺形成的推测得到初步证实:我们在3月2日指出,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
2023-02-20 15:15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张佳欣)科学家16日报告,南极冰盖面积缩小至历史最低水平,支撑南极洲地面冰盖的较厚冰架暴露在海浪和温暖的气温下。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表示,近日南极洲的海冰面积降至191万平方公里,为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前的历史最低纪录是2022年创下的。
NSIDC在一份声明中说:“由于融化季节可能还剩几周时间,预计在达到年度最低水平之前,还会进一步下降。”
海冰融化对海平面没有明显的影响,因为冰已经在海水中了。但是,海冰环抱着南极洲的巨大冰架,这些冰架是淡水冰川的延伸,如果它们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继续融化,将在几个世纪内导致灾难性的海平面上升。
NSIDC表示,大部分南极海岸的水现在没有冰,使冰盖边缘的冰架暴露在波浪作用和变暖的条件下。
南极在夏季解冻和冬季结冰循环期间,经历了显著的年度变化。过去40年,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冰川和北极冰盖快速融化,南极大陆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但自2016年以来的高融化率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显著的下降趋势可能正在形成。
此前,南极冰盖面积最小纪录是在去年2月创下的,当时漂浮在南极海洋上的冰层面积首次降至200万平方公里以下。
据欧洲哥白尼气候监测器(C3s)信息显示,今年1月份的冰层面积已创下历史新低。
尽管2022年全球范围内受到拉尼娜天气模式的降温影响,但该年仍是有记录以来第五或第六个最热的年份。
https://www.sohu.com/a/643396024_1214798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7400.html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1 2023-04-03 03:32:24 6.50 115.80 600 南海海域 7.1 2023-04-03 02:04:09 -4.25 143.10 60 巴布亚新几内亚 5.1 2023-04-02 16:40:55 -7.80 118.75 20 弗洛勒斯海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5 2023-04-03 11:06:57 52.75 158.70 100 堪察加东岸近海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0 2023-04-03 22:59:41 0.85 98.85 80 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1 2023-04-04 10:12:00 16.40 -96.90 30 墨西哥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4 2023-04-05 06:18:14 7.60 -82.30 10 巴拿马以南海域 5.8 2023-04-05 03:08:46 -27.50 -71.10 50 智利北部沿岸近海 6.2 2023-04-04 20:54:33 13.70 125.60 10 菲律宾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8 2023-04-07 10:22:42 49.75 155.40 100 千岛群岛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3 2023-04-10 09:05:47 -3.45 148.95 10 俾斯麦海 5.6 2023-04-09 20:17:35 8.90 94.00 20 尼科巴群岛 5.5 2023-04-09 18:31:23 8.90 93.95 20 尼科巴群岛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1 2023-04-13 23:54:55 49.35 -129.60 10 加拿大温哥华岛附近海域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3 2023-04-14 22:10:55 -5.50 152.30 70 新不列颠岛地区 5.7 2023-04-14 18:37:55 -6.40 112.95 600 印尼爪哇岛 7.1 2023-04-14 17:55:45 -6.30 111.20 600 印尼爪哇岛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7 2023-04-15 23:07:06 -4.90 102.70 70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 5.8 2023-04-15 23:01:35 -33.45 56.25 10 西南印度洋海岭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6 2023-04-18 12:31:40 -22.25 179.50 600 斐济群岛以南海域 5.6 2023-04-18 10:40:53 54.05 159.90 120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2 2023-04-19 17:06:04 -6.00 149.50 50 新不列颠岛 5.0 2023-04-19 12:55:35 17.85 -100.50 10 墨西哥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9 2023-04-21 18:21:17 2.70 126.90 40 印尼马鲁古海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3 2023-04-22 16:23:43 -5.25 125.60 10 班达海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8 2023-04-23 05:17:47 -0.75 98.60 20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 5.8 2023-04-23 01:09:44 -0.80 98.90 20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 5.2 2023-04-22 17:15:54 -5.30 125.60 10 班达海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7.2 2023-04-24 08:41:56 -29.65 -177.65 30 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9 2023-04-25 04:00:55 -0.80 98.70 10 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7 2023-04-28 09:07:50 -60.15 -27.95 120 南桑威奇群岛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6 2023-04-28 11:51:05 -25.10 178.48 580 斐济群岛以南海域 6.5 2023-04-28 11:13:44 -25.10 178.50 590 斐济群岛以南海域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7 2023-04-28 17:19:55 -4.60 133.70 30 印尼西巴布亚省附近海域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8 2023-05-01 11:22:09 25.95 128.65 10 琉球群岛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7 2023-05-03 04:09:58 -4.10 142.70 110 巴布亚新几内亚 5.2 2023-05-02 23:27:22 25.35 99.28 10 云南保山市隆阳区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3 2023-05-03 17:51:19 36.50 70.65 200 阿富汗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6.3 2023-05-05 13:42:05 37.40 137.40 10 日本本州西岸近海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5.4 2023-05-06 01:47:17 41.45 142.10 40 日本北海道地区 5.7 2023-05-05 20:58:05 37.35 137.35 10 日本本州西岸近海
“深海巨震降温说”
2002年郭增建提出 “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年。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o 范围内的 8.5级和大于 8.5级的海震 [7]。 2004年 12月 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郭增建等人指出, 9级和 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1868年以后的北半球温度下降与 1868年和 1877年间的智利两个 Mt9.0级大地震有关。 1900年以后的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可能与 1906年厄瓜多尔 Mw8.8级大地震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围大量 Ms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量特多有关。 1952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 1960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 1952、 1957、 1960和 1964年的 4次 Mw9.0~9.5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 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为 Mw9.5级, 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 Mw9.2级,所以 1960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 1833年苏门答腊 9级地震、 1837年智利瓦尔的维西 9.25级地震和 1841年堪察加 9级地震组成一个 9级以上地震小高潮,对应 1833年之后气温的低水平段 [8]。
2004年 12月 26日印尼苏门答腊 9.1级特大地震和海啸拉开了新一轮 9级地震的序幕, 2005、 2007、 2012年又连续发生 3次 8.5级以上地震, 2011年 2月 27日智利发生 8.8级地震, 2011年 3月 11日日本发生 9级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3450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61960.html
图3 厄尔尼诺3区2023-05-04厄尔尼诺指数变化
2022 年5-8月潮汐组合不利于拉尼娜发展,9月潮汐组合和南极海冰最大值有利于拉尼娜形成。
从7月15日开始,厄尔尼诺指数高于-0.5,拉尼娜事件结束。本预测提前被证实。
我们在8月14日特别指出,7月29日拉尼娜卷土重来,证明南极半岛海冰正在异常增加。8月12-15日强潮汐组合时期是起始点:此后,拉尼娜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潮汐组合类型和南极海冰增加有利于拉尼娜发展,9月末达到峰值。
2023年2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减弱秘鲁寒流、导致厄尔尼诺3区厄尔尼诺指数显著上升,突破-0.5阈值,结束拉尼娜。.
2023 年01月02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917进入峰值。 2023 年01月07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1.187进入谷值。 2023 年01月08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1.157进入峰值。 2023 年01月09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1.193进入谷值。 2023 年01月16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963进入峰值。 2023 年01月16 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971进入谷值。 2023 年01月16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958进入峰值。 2023 年01月21 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1.073进入谷值。 2023 年01月21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1.071进入峰值。 2023 年01月23 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1.107进入谷值。 2023 年01月29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890进入峰值。 2023 年01月29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893进入谷值。2023 年02月01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859进入峰值。 2023 年02月05 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949进入谷值。 2023 年02月09 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895进入峰值。2023 年02月11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939进入谷值。 2023 年02月16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756进入峰值。2023 年02月19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776进入谷值。2023 年02月23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401进入峰值。2023 年02月25 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544进入谷值。2023 年02月28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444进入峰值。2023 年03月02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461进入谷值。 2023 年03月03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409进入峰值。2023 年03月04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415进入谷值。2023 年03月07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15进入峰值。2023 年03月07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19 进入谷值。2023 年03月09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172进入峰值。2023 年03月11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195进入谷值。2023 年03月14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048进入峰值。2023 年03月14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049进入谷值。2023 年03月16 日18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016进入峰值。2023 年03月22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44进入谷值。 2023 年03月25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01进入峰值。2023 年03月27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10进入谷值。2023 年03月30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079进入峰值。2023 年03月31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107进入谷值。2023 年04月01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096进入峰值。2023 年04月04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180进入谷值。2023 年04月07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063进入峰值。2023 年04月09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130进入谷值。2023 年04月16 日06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106进入峰值。2023 年04月19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095进入谷值。2023 年04月22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30进入峰值。2023 年04月24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174进入谷值。2023 年04月26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51进入峰值。2023 年04月27 日12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41进入谷值。2023 年04月30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327进入峰值。2023 年05月03 日00时厄尔尼诺指数为+ 0.237进入谷值。
图4 南极海冰增加趋势:2023年5月4-5日(白色为海冰,红色为热异常)南极半岛海冰比较。南极半岛海冰变化对厄尔尼诺指数的影响增大:异常减少造成秘鲁寒流减弱。
厄尔尼诺最新动态
日本气象厅发布新数据指出,赤道太平洋海域和大气情况正常,没有厄尔尼诺,也没有拉尼娜现象的发生。
但是,这种正常的指标预计只有40%的概率持续到夏季,而厄尔尼诺现象的发展可能性达到了60%。所以,最快在夏季,我们将会迎来厄尔尼诺发展,这相对比预期来说更早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24S4L500511JTAO.html
我们在2023年3月2日指出,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有影响的因素有南极半岛海冰、强潮汐南北震荡、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强潮汐组合。
每年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9月最大,控制秘鲁寒流的强弱。
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发导致深海冷水上翻。
强潮汐组合控制强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的重要控制因素。根据潮汐组合预报,2023年1-2月、6-8月、12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3-5月、9-11月有利于拉尼娜形成。所以,厄尔尼诺发生在2023年6-8月的可能性最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78601.html
潮汐组合对厄尔尼诺的控制值得关注。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1384039
2023年5月潮汐组合预报:弱潮汐时期
已有 1444 次阅读 2021-6-26 09:55 |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 |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23 年 5 月潮汐组合预报:弱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 : 杨学祥 , 杨冬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 韩延本 , 马利华
2023年1-3月,7-10月为强潮汐时期,4-6月,11-12月为弱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 A : 5 月 2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5 度, 5 月 5 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潮汐组合 B : 2023 年 5 月 9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7.95 度, 5 月 12 日为日月小潮, 5 月 11 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 C : 5 月 15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1 度, 5 月 19 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 D : 2023 年 5 月 22 日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7.92 度, 5 月 19 日为日月大潮,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 E : 5 月 30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 0.8 度, 5 月 27 日为日月小潮,, 5 月 26 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2023-2025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与强潮汐叠加,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2809.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年 12月 26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21( 3): 1023~ 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 3) : 1023~ 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 [J]. 地球物理学报, 54( 4): 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 (6): 1813~ 1818。 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 1818.
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615.
5. 杨学祥 , 陈震 , 刘淑琴等 .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 地学前缘 ,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 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 [D][博士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 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 , 杨学祥 .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8( 1): 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 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 1): 58-70.
9. 杨冬红 , 杨学祥 .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2 (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 (5): 1680-1685.
10.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 长春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 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 2001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45(增刊 ):56-61
13.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 , 乔琪源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J].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 4) :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 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 [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J]。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 1): 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 [J]。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7, 17( 2): 53-58。
17. 杨学祥,杨冬红。 2014年 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 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 2014, 224-237,万方数据库。
18. 杨冬红 ,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 615.
19.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29( 4): 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20. 杨学祥,杨冬红。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 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万方数据库。
21. 杨学祥,杨冬红。 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22.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上 , 8-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87078.html
上一篇:
受火山喷发影响 危地马拉紧急疏散逾千人:关注5月2-5日强潮汐组合 下一篇:
赠许培扬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