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今年将出现“三重”拉尼娜现象:下次灾害不是高温是变冷

已有 3598 次阅读 2022-9-3 14:23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今年将出现“三重”拉尼娜现象:下次灾害不是高温是变冷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在2022年高温之后再高温的鼓噪之后,我们终于听到了冷静的科学声音:WMO表示,随着近几周信风增强,拉尼娜现象有所加强,海洋表面因此大幅降温,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

       据悉,自1950年以来,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现象仅发生过两次,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及1998-2001年。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称,“连续3年出现拉尼娜现象暂时减缓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但不会阻止或扭转长期变暖的趋势。”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9-02/doc-imqmmtha5581251.shtml?cre=tianyi&mod=pchp&loc=17&r=0&rfunc=65&tj=cxvertical_pc_hp&tr=181

       美国气候中心(NOAA)预测:拉尼娜现象或持续到今年冬季,这意味着“三重”拉尼娜正在形成。拉尼娜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说明海洋上空的沃克环流在增强,气流在增强会影响到气候,尤其是到了冬季,会放大寒潮的影响,“三重”拉尼娜指的是连续三年的拉尼娜,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如果“三重”拉尼娜真的形成了,这将是73年以来第三个“三重”拉尼娜,很少见,今年冬季有可能会更冷,今年夏季很热,而今年冬季很冷,看来2022气候真的有些异常。

       历史上连续三年拉尼娜现象只有三次,分别是2020-2022年、1998-2001年、1973-1976年,而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表示,在多数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东亚夏季风易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偏北,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1341.html

      “三重”拉尼娜指的是连续三年的拉尼娜,2020年-2022年、1998-2001年、1973-1975年,后两次分别对应1997—2013年全球变暖停滞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气候变冷。

      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现象使20世纪70年代中期气候变冷

      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经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日本气象厅朝仓正在1973年3月3日的《东洋经济周刊》上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第四小冰期”。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赖森(Bryson)也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

       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代表人物有前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观象总台布迪柯、列宁格勒大学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环境保护厅的彼得森。几十年后的现在,他们的理论成为了主流。

      媒体多次披露,对于气候冷暖变迁这一全球重大问题的预测,科学界可谓出尔反尔。20世纪70年代,一批欧美的著名学者曾聚会于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了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的研讨会。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从暖到冷的变化很快,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可以预期不出几千年,也许只有几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来临。出于对所面临威胁的忧虑,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才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点。

      不过,不同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2004年有媒体披露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称,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象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将下降达2.8摄氏度,北欧下降3.3摄氏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95300.html

    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现象1998-2001年使全球变暖停

19972013年全球变暖停滞与1998-1001年“三重”拉尼娜对应

由于全球温室气体迅速增加,但1999-2008年全球平均温度增量接近零,说明自然变化如火山活动,太阳辐射、ENSO及大洋热盐环流变化可能影响全球平均温度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王绍武等,2010)。近10(1999-2008)全球变暖停滞客观存在,这等同于自然的降温因素也客观增大。


1  1975-2008年全球温度矩平(相对于1961-1990年平均)(灰色),去掉ENSO影响的全球温度矩平(蓝色),以及1999-2008年温度变化趋势(包括误差范围)(红色)(Kerr, 2009; 王绍武等,2010)。

Fig 1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relative to 1961-1990)(gray),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after theeffect of ENSO has been subtracted (blue), and temperature tread of1999-2008(red) Kerr, 2009; 王绍武等,2010.

2014年东京大学副教授渡部雅浩指出,这从前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了讨论的话题,虽然温室气体的浓度在不断上升,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10年间气温上升率仅为0.03,几乎未变化。这种现象叫作Hiatus(全球变暖停滞状态)。

从下面这张图表可以看出,按照气候模型进行的模拟预测,从1960年到2030年,气温会持续上升。直到2000年前后,这张图还与实际观测到的气温变化基本吻合,但在最近10年左右,图中的变暖曲线大大超过了实际值。与之前的10年相比,误差增大了88%。


图2 1960-2030年全球气温变化模拟值和实测值:黑线是2012年之前的观测值,蓝线与红线表示气候模型的模拟。CMIP(耦合模型比较计划)意在比较世界各国的气候模型,还为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所采用。蓝线是IPCC4次评价报告使用的第3CMIP,红线是第5次报告使用的第5CMIP的结果的平均值,各个阴影表示结果的误差。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123/c348883-24202270.html

气象学家杰夫·托尔夫森(Jeff Tollefson)最近指出,在一份全球大气温度表上,近 16 年来的全球变暖停滞,与之前 20 年的气温快速攀升形成鲜明对比。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13-2014 年度评估报告的说法,此前的气候模型预估,1998-2012 年间全球大气温度应该以每 10 年平均 0.21的速度上升。但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EastAnglia)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ResearchUnit)的观测结果却显示,实际的数字只有 0.04

近年来,科学家对变暖停滞现象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主要集中于 3 个方面:太阳、大气气溶胶微粒(atmospheric aerosolparticles)和海洋。海洋温度的波动,被科学家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Decadal OscillationPDO)。这或许是我们揭开全球变暖停滞之谜的关键所在。全球变暖停滞与气溶胶或者平流层水蒸气都没什么关系。它的真正成因,是近十几年来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了。

导致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变冷的原因是赤道信风、潮汐震荡和地震海啸。

http://daily.zhihu.com/story/39367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806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41188.html

两次三重拉尼娜拉响气候变冷警钟

    “三重”拉尼娜指的是连续三年的拉尼娜,2020年-2022年、1998-2001年、1973-1975年,后两次分别对应1997—2013年全球变暖停滞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气候变冷。

      历史的前车之鉴表明,2020-2022年三重拉尼娜将给全球带来至少16年的全球变暖停滞期或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全球变冷,短期新冠疫情加重,长期变冷规模变大。

谁是谁非9年内见分晓:2017年变冷,2025年最冷

尽管我们在2008年就预测了2014-2016年最热,但预测的根据不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与气象主流完全不同。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将在9年后得到验证。这一验证时间并不长,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这一天。

我们在2014326日指出,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我们在2015125指出,2015年的警钟:厄尔尼诺和最热年可能重现江湖。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15年高温、干旱继续威胁我国南方、北方地区,新一波厄尔尼诺将增加灾害的强度,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监测,积极预防。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1959.html

2014-2015年的最热值得关注,2023-2025年的最冷年更值得关注。

2015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大最热年发生的可能性,2016-201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是全球变冷的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336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907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019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5460.html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气候变冷,病毒多发

      Keeling(2000)指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今后400年处于变暖高峰,下次小冰期将在3100年出现。

       杨冬红等(2011)指出,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特别是潮汐54-56年周期(与太平洋十年涛动的50-70年周期对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杨冬红等(2014)指出,潮汐变化还有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变化18.6年周期,与气候变化18.6年周期对应。杨冬红等(2008,2014)指出,1998年最热年记录与1995-1997年的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有关,此后16年气候变暖间断的原因之一是2005-2007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变暖增强,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冷达到高潮。2014年和2015年最热年新纪录证实了理论预测的可靠性。

      根据以往记录,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过程还将持续30年以上。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百年极寒有可能发生,但规模较小,变冷规模要小于道尔顿极小期(见表1)。我们称之为“次小冰期”。综合因素表明,2020年气候变冷将达到高潮。

表1 太阳活动、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1  太阳黑子、火山喷发、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最近更新)

太阳黑子极小期

时间(年)

潮汐极大年时间

火山喷发时间

全球气温

欧特极小期

1040-1080

1062

??

低温

沃尔夫极小期

1280-1350

1264

1275-1300

低温

史玻勒极小期

1450-1550

1425

1430-1450

小冰期

蒙德极小期

1645-1715

1629

??

小冰期

道尔顿极小期

1790-1820

1770

1812 1814 1815

小冰期

21世纪极小期

2007-??

1974

??

低温?

注:数据来自文献[1-4]

        太阳休眠会导致地球病毒多发

       对于2020年太阳进入休眠期警告,科学界陷入了小冰期是否会发生的争论。事实上,太阳活动低值,紫外线的减少,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病毒的繁殖和爆发。

      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的二百余年内,全球强震发生频繁,其它自然灾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温冻害严重,被称为小冰期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蒙德太阳黑子超长极小值时期,太阳活动处于低值状态,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见表1)。

       2014年9月21日我们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2014年9月9日我们的研究表明,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表2  太阳活动、坏天时代、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瘟疫          全球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347-1351黑死病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519-1526美洲瘟疫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29-1631米兰大瘟疫

                                                                 1665-1666伦敦大瘟疫

                                                                 1720-1722马赛大瘟疫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918-1920西班牙流感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2019新冠病毒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3555.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48283.html

相关报道

世界气象组织预计今年将出现“三重”拉尼娜现象,为21世纪首次

2022年09月02日 06:56 环球网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极端气候愈发频繁,美联社8月31日报道称,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预计,始于2020年的拉尼娜现象将持续至今年年底,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

  据报道,拉尼娜是赤道太平洋(2.7500.010.36%)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一般2-7年出现一次,每次持续不到一年,通常会导致大西洋(3.5300.072.02%)飓风等灾害。“三重”拉尼娜则是指该现象持续3年并在世界各地引发相关灾害。WMO表示,随着近几周信风增强,拉尼娜现象有所加强,海洋表面因此大幅降温,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旱涝灾害。据悉,自1950年以来,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现象仅发生过两次,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及1998-2001年。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称,“连续3年出现拉尼娜现象暂时减缓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但不会阻止或扭转长期变暖的趋势。”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9-02/doc-imqmmtha5581251.shtml?cre=tianyi&mod=pchp&loc=17&r=0&rfunc=65&tj=cxvertical_pc_hp&tr=18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3847.html

上一篇:9月3日午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下一篇:2022年夏季异常高温的原因:被气象学家忽视的汤加火山喷发(修改稿)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尤明庆 许培扬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