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世卫警告新冠病毒可能只是前哨和太阳休眠病毒多发

已有 2088 次阅读 2022-7-19 15:58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世卫警告新冠病毒可能只是前哨和太阳休眠病毒多发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据英国媒体《太阳报》2021年1月3日消息,随着英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急剧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一则新消息。世卫组织紧急项目主管马克·瑞恩博士警告说: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只是一次预警,未来会有更为致命的病毒出现。https://www.163.com/dy/article/FVDELCKA05312HVC.html

       海外网2022年7月18日电据美联社18日消息,加纳17日报告两例感染马尔堡病毒病例之后,世卫组织宣布,加纳首次暴发马尔堡病毒疫情。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7850.html

      被忽视的病毒多发警钟:从2014至2020年

      2014年: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我们2014年9月9日的研究表明,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78.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6470f0102v186.html

      2018年: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

      研究表明,在15-17世纪小冰期时期,强潮汐、火山活动、流感和瘟疫多次强烈爆发(马宗晋 等,1995),与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一一对应,多因素叠加增大了太阳辐射变化的作用(见表3)(杨冬红等,2011a,2011b,2013a,2013b,2014)。1996-2008年已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病毒爆发将成为大势所趋。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仅仅是一个最初信号。

      初步结论是:

      其一、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经历了连续14年的最长间断期,其它时间爆发强度也不大,处于相对平稳期;

      其二、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埃博拉病毒爆发连续间断期不超过3年,爆发强度成倍增长,处于相对活跃期。

      其三、太阳活动进入21世纪超长极小期,根据历史记录,病毒将有30-70年的集中爆发期。2014年埃博拉病毒猛烈爆发,与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有关。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53570.html

http://wap.sciencenet.cn/blog-2277-1153772.html

      表1显示了1600-1750 蒙德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和1790-1830道尔顿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对应小冰期时期和瘟疫大流行期。2010-2020年太阳黑子低值期对应2019-2022年新冠疫情爆发期。     

表1  太阳活动、坏天时代、瘟疫、强潮汐和低温期的对应关系

极小期   时间(年)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年时间         瘟疫          全球气温

欧特      1040-1080  1010-1110      1062         -----                            低温

沃尔夫   1280-1350  1165-1360      1264       1347-1351黑死病        小冰期

史玻勒   1450-1550  1420-1525      1425       1519-1526美洲瘟疫     小冰期

蒙德     1640-1720   1600-1725      1629       1629-1631米兰大瘟疫

                                                                       1665-1666伦敦大瘟疫

                                                                       1720-1722马赛大瘟疫  小冰期

道尔顿  1790-1830   1790-1915       1770      1918-1920西班牙流感  小冰期

21世纪  2007-??    1997-??       1974       2019新冠病毒            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3355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3367.html

相关报道

世卫警告:新冠病毒可能只是前哨,更可怕的将现身

2021-01-03 08:27:41 来源: 小豪科技站  

据英国媒体《太阳报》消息,随着英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急剧上升,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一则新消息。

世卫组织紧急项目主管马克·瑞恩博士警告说: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只是一次预警,未来会有更为致命的病毒出现。

在最新的一次线上讲话中,瑞恩博士称未来将会出现更多新型病毒,这些病毒的致死率会远远高于新冠病毒,他直言这对于某些目标人群来说“将是致命打击”。不过在这次谈话中,瑞恩博士并没有提到这种新型病毒的传染率是否也会高于新冠。

瑞恩博士说:“虽然新冠病毒暴发和扩散的速度十分惊人,不到一年已经扩散到了世界各个角落,但最近有证据显示,现今阶段很可能是更为严重的病毒来临之前的预警时期。”

“新冠病毒的传染率非常高,过去的一年里已经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我们必须指出和其他传染疾病相比,新冠的死亡率非常低。这就像是让人类进行一次演习,在真的致命病毒降临之前,整个人类社会通过对抗新冠,已经变得更具有组织性、更为警醒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如何生活更有经验。这次演习之后,很可能会有真正严重的疾病暴发,致死率将会比新冠病毒高很多。”

瑞恩博士补充说:“我认为病毒的威胁将会持续下去,不过我们从疫情中也学习到了很多,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在当今病毒变异的情况下,必须提高警惕,为了未来更凶险的情况做好准备。”

本月已有两种不同的新冠变异病毒被确定,之前世卫专家范·科克浩夫(Maria Van Kerkhove)博士就在发言中表示在未来病毒很可能继续进化,产生更为可怕的传染率和致死率。

延伸阅读>>>

关于这次英国新冠病毒变异你该知道的一切

其实英国早在9月份就检出了这一变异毒株。

伯明翰大学的微生物基因组专家Nick Loman教授说,直到12月8日,在一次疫情防控会议上,新毒株才真正引起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警惕。

会议上展示的新冠病毒进化树中,英国东南部确诊增速较快的肯特郡有近半的确诊病例是由该变异新毒株导致的。很快伦敦等地也开始呈现类似趋势。11月,伦敦有约1/4的确诊病例感染的是这种新毒株,而到了12月中旬,这一数字已有约2/3。


△蓝色线条表示变异新毒株的检出比例在这三周的英国迅速上升(图自《卫报》)

70%?

英国政府“新毒株传染力高70%”的表态或许是根据疫情增速数据计算得出的。

因为目前还无法准确给出该突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病毒的传播力和致病性。

英国的变异病毒传播了多远?

除了英国的北爱尔兰,该变体已传播到了几乎英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伦敦,东南部和英格兰东部。

Nextstrain的数据显示,丹麦和澳大利亚也出现了来自英国的该变异病毒。荷兰也报告了病例。而南非出现的类似变体似乎与它无关。

这种变异以前发生过吗?

是的,发生过多次。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欧洲早在2月就出现过病毒突变(D614G),而且其随后成为新冠病毒在全球传播的主导形式。

这次变异的原因?

新冠病毒每月平均发生1-2次突变,而这次是属于异常的高度变异。

科学家们推测此B.1.1.7亚型可能源自某个长期慢性感染新冠的患者。因为免疫系统较弱,人体就成了病毒变异的温床。不同突变的病毒在人体内展开竞争,一口气冒出大量突变,完成了快速的突变和进化。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VDELCKA05312HVC.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7960.html

上一篇:7月19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快速进入下降区间与19-20日弱潮汐组合对应
下一篇:韩国单日确诊激增至7万多例 为83天以来最高 :日韩高峰来了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郑永军 杨文祥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