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龙卷风深夜横扫美国中西部 受灾场景如同末日:关注12月4-6日最强潮汐组合

已有 1971 次阅读 2021-12-12 10:2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龙卷风深夜横扫美国中西部 受灾场景如同末日

2021年12月12日 09:03:03
来源:牛弹琴

585人参与63评论

一觉醒来,美国遭遇了大灾。

估计拜登也没想到,所谓的民主峰会草草收场后,一场最致命的龙卷风袭击了美国。

几乎毫无征兆地,龙卷风这个周末夜里横扫美国中西部,第二天凌晨,人们醒来看到的,就像是末日场景。

大家可以看一下照片和视频,真的是触目惊心。

原来漂亮的城镇中心,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比战争废墟还废墟;几乎所有房子的房顶,不管是一楼的还是几楼的,都被掀翻;汽车被掀起又被抛下,扭曲成一堆废铁;大树枝杈断裂,有的更是被连根拔起……

末日,真的是人间末日。

情绪很不稳定的肯塔基州州长贝希尔感叹:一些地区的情况难以用语言形容,路上的一切都消失了,房屋、企业、政府大楼,都消失了……

死亡人数,更触目惊心。

反正,北京时间12月12日凌晨,就看着美国不断更新死亡数据,刚开始说70人,后来说肯塔基州就死了70人,最终的数据,应该会过百。

在肯塔基州一家蜡烛厂,工人正在为圣诞节赶工,龙卷风过去后,救援人员说,蜡烛厂沦为“一堆弯曲的金属、钢铁和机械”,他们有时不得不“爬过伤亡人员身边,才能找到活着的受害者”。

在这个蜡烛厂,至少数十人身亡。

这不是一个龙卷风,据称有20多个龙卷风几乎同时来袭,包括但不限于肯塔基州、密苏里州、伊利诺伊州、田纳西州……

拜登也赶紧中断正常日程安排,在电视面前一脸哀伤,认为这是一场“难以置信的悲剧”。

前一天还在所谓的民主峰会上侃侃而谈,后一天美国就遭遇了大灾进入了紧急状态。

在美国中西部,龙卷风不是新闻;但12月份龙卷风,尤其是夜里这么猛烈的龙卷风,还是罕见,非常罕见。

北伊利诺伊大学地理和大气科学教授 Victor Gensini就说,12月份,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暴风雪,而不是龙卷风,“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如果不是代际事件的话。”

什么原因?

看拜登的表态,他认为的一个原因,就是气候变化,“人们都知道,当气候变暖时,一切都会变得更加激烈”。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正确的,但今年,我们确实见了太多的极端天气,西欧的洪水,北美的热浪,还有我们郑州三天就下了一年的雨量,现在最致命龙卷风袭击了美国……

今天周末,因为看着这些悲剧,都没怎么睡好,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界。将心比心,美国人这两年也真不容易呵。

最后,三点粗浅看法吧。

第一,老天爷越来越捉摸不透。

地球越来越热,海平面在不断升高,极端天气一个接一个,老天爷确实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但或许,这正是老天爷在发出警讯,别以为气候变化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悲剧在不断发生,我们无法漠视。

可怜,在美国,包括特朗普在内的不少人,还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骗局,甚至是一个中国人的阴谋。这两年的美国,感觉德先生和赛先生都联袂出国了,让人无语。

第二,我们必须为极端天气做好充足准备。

有备无患,有备无患啊。至少郑州大水后,我们看到,极端天气来临前,中国很多地方政府一遍遍发出警示,山区公园等纷纷关闭,中小学幼儿园关闭,很多单位也连夜下发通知,没必要一定要上班的人,居家办公……

人命关天,面对极端天气,哪怕十防九空,也必须未雨绸缪。教训太深刻了,中国是这样,美国更是这样。

第三,我们人类,还是太渺小。

难道不是吗?我们以前讲人定胜天,但有的时候,人是不可能胜天的,我们还是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都是普通人,平时难免纠结于收入的多少,人事关系的复杂,各种酸甜苦辣;政客们还在计较着权力的大小,国际上各种权力的游戏,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有朋友就感叹,如果拜登不开什么劳什子的民主峰会,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国内防灾救灾方面,是不是悲剧也不会这么惨烈?

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我们人类还是太脆弱太渺小,我们更要有所敬畏。唉,人在做,天在看,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和颟顸才是。

https://news.ifeng.com/c/8BuJv5OsOmb


2021年12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已有 2008 次阅读 2020-9-13 11:52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潮汐组合, 潮汐预警, 日月大潮, 近地潮, 月亮赤纬角

                          2021年12月潮汐组合预报:强潮汐时期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韩延本,马利华


       2021年3-6月、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1-2月、7-10月(异常多的4个月,值得关注)为弱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A:12月6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6.35度,12月4日为日月大潮,12月4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B:12月1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北纬0.29度,12月11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12月20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6.32度,12月19日为日月大潮,12月18日为月亮远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 12月2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1度,12月27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计算表明,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小值相遇(日、月、地在赤道面成一线)使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减慢,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扩张,径向收缩,有利于南北挤压东西张裂的地震和火山喷发;日月大潮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相遇使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低纬度地区地球表面地壳纬向收缩,径向扩张,有利于东西挤压南北扩张的地震和火山喷发。这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在不同的潮汐组合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76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0354.html 

      12月潮汐组合不利于拉尼娜发展。

      至少30场龙卷风袭击美国中部已致80多人死亡:美国为什么多灾多难?

        我们在2013年12月23日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极端灾害集中美国绝非偶然:巨大能量在地下蠢蠢欲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231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55583.html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7825.html

         2015年7月末,阿拉斯加地震连续发生:美国强震还有多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0917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5844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5498.html

         2018年,美国先后遭遇极端寒潮、流感、大震 、暴风雪等重大灾害的袭击,大自然的能量集中是主要原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948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19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6222.html

上一篇:至少30场龙卷风袭击美国中部已致80多人死亡:美国为什么多灾多难?
下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与雾霾:2021年12月12日午报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3 张学文 周少祥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