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我国中东部偏冷,降水北多南少
近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北京组织气象业务、科研和高校专家对今冬(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全国气候趋势进行会商研判,主要预测结论认为,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
潮汐组合分析表明, 2021年3-6月、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1-2月、7-10月(异常多的4个月,值得关注)为弱潮汐时期。
潮汐组合A:11月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3度,11月4日为日月大潮,11月6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弱叠加,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最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最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活跃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50228.html
2014-2016年全球最热年 2023-2025年全球最冷年
2014年是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是主要灾害。关键原因是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减小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高温、干旱、雾霾和强震,2013年的前兆值得关注。
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增大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导致低温和强震,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增强制冷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79229.html
关注2020-2025年冬季逐年变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6025.html
北方洪水将进入高潮: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14608.html
旱涝灾害的18.6年周期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段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为28.5度,最小值为18.5度,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5];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见表2)[6]。表1和表2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64772.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中国北方洪水将达到高潮。
中国北方洪水的警钟已经敲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009.html
我们在2007年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禽流感世界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那、禽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印尼地震海啸发出了自然界对人类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8年的科研实践正在验证这一理论预测[1]。
2016-2020年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经济灾害进入集中爆发时期,对京津冀地区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称之为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96341.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2.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5. 杨学祥, 杨冬红.2008.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8-9.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7. 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8. 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见: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9. 韩延本, 韩永刚, 马利华等.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60年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62
10. 杨冬红, 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
11. 杨冬红,杨学祥。2008. 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3 (6): 1813~1818
1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13. 冯利华, 陈立人. 20世纪长江的3次巨洪[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1): 8-11.
14. 冯利华 ;骆高远.1997年长江,黄淮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预警.《水文科技信息》, 1996, 13(2): 53-56.
15. Obridko,V.N.,Sokoloff,D.D.,Kuzanyan,K.M.et al.Solar cycle accordingto mean magnetic field Date.MNRA[J],S 365,2006:827-832
16. 李爱云。太阳黑子周期与行星的引潮力。枣庄学院学报。2010,第2期:16-18
17. 杨冬红, 杨学祥. 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251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3202.html
相关报道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冬我国中东部偏冷,降水北多南少
作者:辛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5 8:19:22
近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北京组织气象业务、科研和高校专家对今冬(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全国气候趋势进行会商研判,主要预测结论认为,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11月4日,在中国气象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赵会强具体介绍了相关情况。
从气温角度看,预计11月,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西藏、西南地区西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西藏南部等地气温偏高1~2℃;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其中,新疆北部和东部、内蒙古中西部、江南中部和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甘肃北部等地气温偏低1~2℃。
降水方面,预计11月,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和中部、江南大部、华南西北部、西南地区大部、西藏东部、青海南部、新疆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江南中部和西部、西南地区南部等地偏多2~5成;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黄淮大部、新疆西部和南部等地偏少2~5成。
今年冬天究竟是不是冷冬?对此,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解释:“需要注意的是,气温偏冷不等于冷冬。‘偏冷’‘偏暖’只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而‘冷冬’‘暖冬’则不同,是有严格标准的。”
贾小龙介绍,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在空间上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小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就定义为单站冷冬,如果冷冬站数超过区域总站数的50%,则定义为区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
“冷冬的标准与气温偏低的程度和范围均有关系。”贾小龙强调,冷冬更多是对于冬季气候状况或者是气温状况的综合评估和判断,今年预计气温偏低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不是冷冬还要根据标准来看。
今年南方是否会重现2008年的低温雨雪天气呢?对此,贾小龙表示,2008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天气,与非常复杂的气候因素有关系,一方面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频繁,另一方面是水汽输送条件非常好,所以2008年出现了持续比较长时间的雨雪冰冻天气。
“从今年的预测来看,我国南方的水汽条件不如2008年,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的可能性较小。”贾小龙表示,在西南地区东部和江南西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需注意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电网和交通的影响,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集中用电需求等做好应对准备。
专家表示,拉尼娜事件按强度分为“弱、中等、强”,不同等级的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温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并不代表每次发生拉尼娜事件都会出现大范围雪灾。
专家分析1951年以来历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发现,有10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5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也就是说,不是每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都偏低。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贾小龙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1/468464.s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