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危!海平面正在上升,导致特大地震和超级火山频繁发生

已有 8544 次阅读 2021-10-24 12:05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危!海平面正在上升,导致特大地震和超级火山频繁发生

       关键提示:海洋是生命之源,是巨大的气候调节器,对我们的地球家园至关重要。然而,在气候日趋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海平面也在持续上升,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表明,相比于1880年,全球海平面如今已经升高了21-24厘米。而且全球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就会上升2.3米。到2100年,全球气温预计将会升高2至5℃,这是一道谁也不愿意面对的惩罚题。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https://www.doc88.com/p-8886316682615.html


    超级火山喷发对应海平面上升和全球温暖期 


现代火山活动有明显致冷的记录。短周期的对应关系是:小冰期对应强火山活动,小气候最适期对应弱火山活动。但是,火山长周期的对应关系却是:火山活动峰值与全球无冰期对应,而谷值与大冰期对应(见表1-2 和图1-4)[1-5]

CoffinEldholm1993)海洋考察结果,巨大火成区所显示的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大洋溢流玄武岩的喷发强度与全球高温和大气CO2高浓度对应(见图1-2[5]


表1  地球自转周期、气候变化、超级火山与地质旋回[1-4]

 

时间   地球自转  全球气候   生物灭绝事件      超级火山

/Ma                                                       形成物       体积/106km3

480     高峰      温暖期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437     低谷  奥陶志留纪大冰期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370     高峰  泥盆纪温暖期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280     减慢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北美火山活动减弱

248     减慢                                                             西伯利亚暗色岩

230     低谷   二叠纪大冰期末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160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140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香港超级火山

139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120~124 高峰  温暖期 不明显 (水下喷发)  翁通爪哇海台         36

                                                               北美火山活动高峰

110~115 加快   温暖期 大规模生物灭绝   凯尔盖朗海台     变小

97      加快   中生代温暖期                       三大洋底重大裂解作用

65~69   高峰      温暖期 恐龙灭绝所有物种近  德干暗色岩     变小

             一半灭绝                        

55~59   高峰   温暖期  许多深海有孔虫类和  北大西洋火山  变小

                                  陆生哺乳动物灭绝        边缘

25         低谷      低温

15~18   加快   变暖     大规模物种灭绝      哥伦比亚河溢     1.3

                                                                 流玄武岩

10~12   高峰      变暖

0~2      低谷   第四纪大冰期                      北美火山活动低谷

 


巨大火成区、海平面上升和全球变暖



巨大火成区的规模比例

 

120Ma前海底地幔柱喷发形成翁通爪哇海台,其释放的热量为6×1026J,海洋的质量为1.45×1024g,可使全球海水温度增高33,平均每万年海温升高0.1[35]。有证据表明,在古新世末不到6000年的时间内大洋底层水增温4以上[37]。海底火山活动引发的海温增高和CO2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这是白垩纪强烈火山活动、大气中高浓度CO2和异常高温一一对应的原因。

最近发现在15~20Ma前南极的夏季温度要比现在高出大约11,最高可以达到大约7。这一南极地区的“绿化”过程最高峰大致出现在中新世中期,距今大约16.4~15.7Ma。中新世中期的温暖环境被认为应当对应于400~600ppm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38]15 Ma前发生的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喷发是大气CO2浓度增加的原因(见图1-2)。

在过去的20年中,研究人员搜集了有关古新世—始新世(5500万年前)最热现象(PETM)的数据。在PETM期间,地球的表面温度在1万年的时间里上升了9,而这一事件的起始温度要高于地球目前的气温。地球的温度在这一较高水平上一直持续了近10万年。在PETM期间,大气中的气体浓度上升了约700 ppm(百万分之一),即从1000 ppm升至1700 ppm——这比现今的385 ppm高出了4倍之多。据估计,温室气体的大量灌入形成了这一气温峰值。然而一项新的分析结果似乎并不能完全支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模拟了在PETM期间,大气的灵敏度增加到翻一番的二氧化碳水平——2000 ppm,地球温度会发生何种变化。最终的结果显示,这些二氧化碳最高可以使温度升高3.5。这就意味着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使地球的温度升高了5.5。这一无法解释的变暖现象使人们对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重大且快速的气候变化的认知存在着一个缺口:二氧化碳不是造成古气候峰值唯一原因[39]

事实上,5500万年前的温度峰值与北大西洋边缘的巨大火成区同时出现,后者喷出的熔岩为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体积的3倍多1000km3熔岩要释放1.6×1013 kgCO23×1012kg的硫和3×1010kg的卤素。一个巨大火成区的累积过程要发生上千次这样的喷发,它使现代人类造成的污染物产生的影响相形见绌[35]120Ma前海底热幔柱喷发形成翁通爪哇海台的体积为36×106km315 Ma前发生的哥伦比亚溢流玄武岩体积为1.3×106km3,释放的CO2分别为5.8×1017kg2.1×1016 kg。图3中可以看到,巨大火成区大部分处于海洋及其边缘,喷发物被海水过滤,减少火山灰降温作用,增强温室气体增温作用。海洋被加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两种因素都导致气温升高。

 


全球巨大火成区

 

Engel and Engel给出了6亿年以来北美火山喷发曲线(见图[6]Larson给出了1.5亿年以来全球地磁、洋壳产量、古温度、古海平面、黑色页岩的异常变化[41],与图1-4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4  北美火山活动曲线(据Engel and Engel, 1964[39]


 参考文献


徐道一,杨正宗,张勤文,等。天文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51

杨冬红, 杨学祥.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28(1):58-70。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27-33,79,120-122, 196-198.

杨学祥, 陈殿友. 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 地质论评, 1999, 45(增刊): 33-42.

Coffin M F, Eldholm O.Large igneous provinces . Scientific American, 1993, 269(4): 26-33.

Engel A E J, Engel C G. Continention accretionand the evolution of North America. In:Advancing Frontiers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Indian Geophysical Union. 1984.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杨学祥。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海洋世界》1990年第5 22-23页。https://www.doc88.com/p-8886316682615.html


危!海平面正在上升,人类能逆转这个局面吗?

2021年10月23日 10:30 新浪科技综合

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从太空鸟瞰,地球总体上呈现美丽的蔚蓝色。浩瀚深邃的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表面积,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美景。

  海洋是生命之源,是巨大的气候调节器,对我们的地球家园至关重要。然而,在气候日趋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海平面也在持续上升,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表明,相比于1880年,全球海平面如今已经升高了21-24厘米。而且全球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就会上升2.3米。到2100年,全球气温预计将会升高2至5℃,这是一道谁也不愿意面对的惩罚题。

  1993-2020卫星实测全球海平面变化幅度,年均上涨3.3毫米

  (图片来源:NASA GoddardSpace Flight Center)

  海平面持续上升最直观的结果是海岸线溃退,陆地遭到蚕食,一些沿海地区将不复存在。

  科幻电影《未来水世界》的场景并不是危言耸听。据《Nature》杂志发布的研究显示,到本世纪中叶,约有1.5亿人将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的陆地上,像基里巴斯、图瓦卢等太平洋岛国将首当其冲。

  如果局面持续恶化,甚至全球主要的沿海城市,如上海、东京、纽约等,都存在被淹没的可能。一些腹地广阔的大国尚有回转余地,而荷兰、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如果面临最坏的结局,整个国家都会从地图上消失。

  假设全球陆地冰川融化后,中国沿海海平面上涨的动态模拟

  上:深圳与香港, 中:台湾,下:长三角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Part.1

  是什么导致了海平面上升?

  人们通常认为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便是冰川融化,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给出的报告颠覆了这一看法——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冰川融化,而是海水的热膨胀效应。

  这一看似简单的热胀冷缩现象,在海平面上升的过程中贡献了42%。相比之下,陆地冰川融化的效果仅占21%。那么,海水的受热膨胀情况又是如何呢?

  根据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单位的联合研究,仅2018年,地球海洋上层2000米的海水热含量比2017年增加了0.91×10^22焦耳——相当于中国2017年全年发电量的388倍,或者广岛原子弹爆炸释放出能量的1亿倍。有了如此巨大的热含量增长,海水的体积将受热膨胀。

  值得一提的是,冰川融化释放出的巨量淡水,将会增加大气层中的水汽含量,而水汽具有非常明显的温室效应,反过来又会增加冰川融化,形成我们不愿见到的恶性循环。

  近年多项研究普遍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海平面不仅在上涨,而且上涨的速度在加快。

  Part.2

  海平面上升有什么后果?

  海平面上升,最直观的结果是海岸线溃退,陆地遭到蚕食。但海平面上升随之出现的一系列副产物也应当引起警惕。

  1。加剧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加剧难以定量,但是影响深远。海洋作为庞大的地表储热体,对地球气候运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内部的洋流循环以及海陆空之间的热量、水汽循环,塑造了地球上风格迥异的自然景观和复杂多样的天气现象。

  但在目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陆表面积的此消彼长,会打破本就脆弱的热量平衡。海洋的蒸腾量和储热量增加,都有可能引发气候失稳,加大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

  (图片来源: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2。海平面上升,灾害性的风暴潮影响将更为明显

  洪涝灾害加剧,会增加排污难度,导致沿海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短缺,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受海平面不断上升和海岸防护阻碍的影响,潮间带物种的栖息地被压缩,长此以往将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物种丰度和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海平面上升已导致一种生活在大堡礁上的裸尾鼠灭绝。

  除此之外,一些沿海地区还有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会使地表相对海平面降低,客观上叠加放大了海平面上升的灾害风险。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人口极为密集的印尼首都雅加达。

  雅加达约有40%的部分已处于海平面以下,不仅如此,雅加达地面沉降愈发严重。于是,印尼政府提出了2024年迁都计划,要将首都搬迁至加里曼丹,这个过程将耗资近400亿美元,但这也是权衡利弊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海平面上涨加剧雅加达市区内涝

  (图片来源:印尼国家通讯社)

  Part.3

  人类能做什么?

  应对海平面上升,人类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一是提高海平面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可利用卫星等手段加强海平面变化的信息收集分析,开展预警监测和脆弱性评估,为编修建设规划和灾害预案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完善海岸带防灾减灾功能。在注重生态发展的同时,构筑立体防护体系,对防浪堤等设施进行加高加固,兴修排洪水利设施。

  迪拜棕榈岛外围的防浪堤,兼具美观和防护作用

  (图片来源:阿联酋迪拜旅游局)

  不过,这些措施只具备暂时的纾困功能。要从根本上解决海平面上升问题,还是要聚焦于气候变化这一核心点,通过减少碳排放等方式缓解温室效应。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9年发布的报告指出,人类需要在2100年前去除大气中1千亿至1万亿吨二氧化碳,方能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以避免一系列气候灾变的产生。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也提出了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应对海平面上升,需要全球携手起来。

  参考文献:

  (1)Rebecca Lindsey。 Climate Change: Global Sea Level。 NOAA。 2021.01.25。

  (2)www.chinafile.com/reporting-opinion/environment/submerged?utm_source=Asia+Society&utm_campaign=327cf83d9f-eNews_150602&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de00ad8d9d-327cf83d9f-170713053。

  (3)Cheng, L。 J。, and Coauthors, 2019: 2018 continues record global ocean warming.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36(3)。

  (4)202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 2021.04。

  (5)海洋防灾减灾专题——海平面上升。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2011.05.06。

  (6)海平面上升影响脆弱区评估技术指南。 HY/T 227-2018。 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8.02.13。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林涛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关键词 : 海平面地球冰川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10-23/doc-iktzqtyu3114968.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r=0&rfunc=79&tj=cxvertical_pc_hp&tr=12


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被忽视的变暖后果

已有 3530 次阅读 2017-11-5 12:14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特大地震, 冰川地壳均衡

威胁世界的海平面上升和地壳均衡运动:被忽视的变暖后果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

 

据人民网2016113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预测称,60年后地球上将发生世界性洪水,大洋水平面将会上升2,导致众多大城市被淹没。

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已经或行将成为海岸带的重大灾害。过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2厘米左右。100年后,大约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首先要淹没大片土地和许多沿海城市。位于其上的许多世界名城,例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东京、里约热内卢、天津、上海、广洲等等都将被淹没。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一些低平的岛国将处于半淹没状态。

http://city.shenchuang.com/guonei/20160113/300829.shtml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http://news.mydrivers.com/1/462/462185.htm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地壳均衡理论

 

据网上资料,地壳均衡(isostasy地质学基本理论,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

1749年,法国大地测量学家布格 (P.Bouguer)在南美的秘鲁测量子午线弧长时,发现安第斯山脉的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似乎特别小。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1854年英国大地测量学家普拉特J.H.Pratt)分析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大地测量结果,发现实测的垂线偏差值比由可见地形质量算得的数值要小得多。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他假设地壳的密度随地形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并认为山脉象发酵的面包一样,是由地下物质从某一深度向上膨胀形成的。1855年英国天文学家艾里(G.B.Airy)推论,象喜马拉雅山这样大的山脉,物质的重量是不能由地壳来支持的,必定从地壳以下的某一深处就开始得到支撑,因此他认为地壳物质就象浮在水中的木块。木块高出水面越多,相应地陷入水中越深。1889 年,美国地质学家C.E.达顿第一次提出地壳均衡这个词,并作了详细的讨论。20世纪初,J.F.海福德、海伊斯卡宁(W.A.Heiskanen)和韦宁·迈内兹(F.A.Vening Meinesz)等人进一步完善了普拉特和艾里的假想,形成3种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均衡的普拉特模式和艾里模式

 

冰川地壳均衡理论

 

据中国科学报张章20150827报道,美国西部地震频繁,很可能是因为地幔对流的缘故。

为什么某些地震会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本周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这种板块内的地震与地壳下的对流有关,这种对流叫作地幔对流。

在美国西部,板块内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从北到南的叫作山间带的区域当中。南加州大学Thorsten Becker和研究团队使用最近从地震波计算出的地幔流动模型预测该区域中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幔中的物质的运动与对流,尤其是地幔的主动上涌都可能有助于引起地震。

这项研究提出的分析地震活动的方法有应用于其他出现大陆变形的地区的潜力。这些研究结果突出了地幔流在塑造地貌从而导致大陆变形和构造板块地震活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对于研究板块内地震和相关危害有重要意义。

http://tech.qq.com/a/20150827/019368.htm

冰川地壳均衡、地幔对流和美国地震分布图对比

 

我们的研究表明,近期美国西部地幔上涌是由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见图2)。冰川增加导致的地幔对流见图3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和地壳均衡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原因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有50-60年拉马德雷周期,200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1800年潮汐长周期,以及2410万年冰期周期。

10万年的冰期中,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它增强了天文冰期理论的可靠性。

冰川增加导致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地幔对流

 

冰川地壳均衡理论的发展:球面垂直运动可以产生水平运动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并将继续上升200。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洋壳均衡下降了43(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大约100-200深海水层变化)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由图4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CD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AB弧扩张到AE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CD弧上升到AB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BE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4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1988;杨冬红等,2011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搅动海底冷水上翻,使气候变冷,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拉马德雷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6574.html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4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特大地震的拉马德雷气候周期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地壳均衡运动使地震具有明显的气候周期。目前研究的结果表明,特大地震具有55年拉马德雷周期。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11次(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0次(0次),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气候变冷周期。1952年、1957年(国外数据低于9级)、1960年、1964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不仅如此,一个理论可查事实可见的转化机制是:陆地冰川融化和大洋海平面升高会导致地壳均衡的破坏,引发强震和火山活动频发,深海强震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低气温,吸收温室气体,导致冷周期的到来。这就是地震学家郭增建2002年提出的“海震降温说”。控制气候变化的地质活动不仅仅是火山活。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和大于Ms 8.5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海洋及其周边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2004年、2005年、2007年、苏门答腊三次Ms 8.5级以上强震和2009930南大洋萨摩亚群岛Ms 8级地震海啸,是2005年中国18年暖冬终结、2006年初低温寒流、2008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2010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2010227智利Ms 8.8级地震和海啸与201012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半岛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70年代低温期以及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21世纪最强的特大地震发生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和2011年日本,与全球变暖停滞期和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相对应。

笔者认为,冰岛火山喷发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它不仅导致洪水泛滥,而且会进一步破坏冰岛地区的地壳均衡,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认真调查全球变暖和地震火山频繁发生的相关关系可以预防更大的灾害发生。

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使格陵兰岛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格陵兰岛陆地部分海拔高度上升。相应的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引发更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这是目前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活动频繁的原因。

全球变暖并不仅仅引发气候问题,由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极冰和海水的转换)会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繁出现将造成对人类社会的更大伤害。

海平面上升只能威胁沿海地区,特大地震不仅威胁沿海地区,而且深入内陆,其破坏强度远远高于海平面上升。这是全球变暖对世界的最大威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可怕的冰川消融数据!

 

地球表面10%的面积被冰川覆盖。其中,90%位于南极大陆、8%位于格陵兰岛、少部在北美和亚洲地区,但北美与亚洲其总和也不及全球冰川的1%。科学家在测量格陵兰岛冰川消融速度的时候发现,1996年格陵兰岛的冰川体积减少了22立方英里、而2006年冰川体积减少了53立方英里。10年间消融速度翻了一倍还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fb39c0100jjxu.html

  新华社内罗毕2002417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7日在此间发表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http://news.sina.com.cn/w/2002-04-18/0354550005.html

  中新网20081218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16日发布的最新卫星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地球上南极、美国阿拉斯加和北极格陵兰岛的陆地冰川已融化逾两万亿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愈见明显。

  http://tech.sina.com.cn/d/2008-12-18/09582665926.shtml

  【新华社墨西哥坎昆2010127日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7日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发布报告,公布了世界各地冰川融化状况的评估结果,呼吁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减小冰川消融对高山地区人民生活带来的冲击。

  这份名为《高山冰川和气候变化人类生计和适应的挑战》的报告对全球主要冰川近年来的融化速度进行了排序。报告指出,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冰川消融速度最快,其次是阿拉斯加沿岸山脉的冰川,排在第三位的是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冰川,之后是亚洲高山地区的兴都库什山脉、北极地区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

http://finance.qq.com/a/20101209/001070.htm

据《今日美国报》2010127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

http://news.163.com/10/1208/14/6NCUCV3V00014JB5.html

20110410东方早报报道,近期,关于世界冰川、冰原融化加速的研究报告在英国、美国陆续出炉,其暗示的淡水危机与海平面上升再次向人类敲响生存警钟。日前,英国《独立报》援引以英国为首的研究报告称,近30年部分山地冰川的融化速度比过去350年要快100倍。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4/10/5646596_0.shtml

事实上,冰川融化不仅仅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淡水危机,而且能通过地壳均衡加剧特大地震的频繁发生。

 

全球特大地震发生在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国际在线专稿:据《今日美国报》2010127消息,正在墨西哥坎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专家日前表示,全球冰川融化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中南亚地区的危险级别最高,随着喜马拉雅山冰雪的迅速融化,南亚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的影响将最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冰川融化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气温开始逐步上升。”报告称,南美和阿拉斯加沿海山区的冰川融化速度超过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南亚的喜马拉雅冰川的融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最大。过去40年,亚洲地区每年约有5000人死于冰川融化引发的洪水泛滥。而随着冰川逐渐消融,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将受到威胁,总有一天,将会面临无水灌溉农田、无合适的饮用水的困境。

http://news.sohu.com/20101209/n278189816.shtml

科技日報紐約2010127 (記者卞晨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及其合作伙伴今天在坎昆氣候變化大會現場發布了一份有關全球冰川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大部分冰川正在加速消融,將對人類的淡水供應、糧食安全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威脅。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表示,過去150年來地球上的冰川面積一直在縮減,但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變化的速度顯著加快了。北極、歐洲、亞洲高山地區、美國西北部和加拿大、安第斯山區和巴塔戈尼亞地區的冰川都在融化,甚至在龐大的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區,大多數冰川也在縮小,其中南美洲和阿拉斯加地區的冰川融化速度最快。不過,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局部地區降雨增多,也有少數地區的冰川出現了擴大的跡象,如挪威西部、新西蘭的南島和南美洲的火地島等。

http://wwwbig5.hinews.cn/news/system/2010/12/09/011643283.shtml

从表1中可以看到,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并且是冰川融化最强烈的地方。

气候变化引发的冰川的消长导致海平面的升降和相应的陆海地壳方向相反的地壳均衡运动,从而形成地震火山活动最强烈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欧亚地震带、海洋中脊地震带,强烈地震发生在全球变暖之后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美洲

亚洲

1890-1924

4

 2

2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


1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7

 4

3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

 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12

6

 1

5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84262.html

 

2  全球1900-20128.5级以上地震表(按震级大小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4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5

2011-03-11

日本

8.9-9.0

冷位相

亚洲

6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7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11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2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1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16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7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8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61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3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按时间排列)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洲籍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亚洲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南美洲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南美洲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亚洲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亚洲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亚洲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亚洲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北美洲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南美洲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亚洲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北美洲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北美洲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亚洲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亚洲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南美洲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亚洲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亚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上: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5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67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8386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9248.html

上一篇: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上升区间:2021年10月24日午报
下一篇:警惕!德尔塔毒株变异!北半球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疫情进入高潮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