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美国西部地震频繁:冰川融化引发地壳均衡和地幔对流的缘故

已有 5894 次阅读 2015-8-28 09:52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壳均衡, 美国地震, 地幔上涌

美国西部地震频繁:冰川融化引发地壳均衡和地幔对流的缘故

                                  杨学祥,杨冬红

据中国科学报张章20150827日报道,美国西部地震频繁,很可能是引文地幔对流的缘故。


美国地震分布图

为什么某些地震会发生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而本周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这项研究表明这种板块内的地震与地壳下的对流有关,这种对流叫作地幔对流。

在美国西部,板块内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从北到南的叫作山间带的区域当中。南加州大学Thorsten Becker和研究团队使用最近从地震波计算出的地幔流动模型预测该区域中的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幔中的物质的运动与对流,尤其是地幔的主动上涌都可能有助于引起地震。

这项研究提出的分析地震活动的方法有应用于其他出现大陆变形的地区的潜力。这些研究结果突出了地幔流在塑造地貌从而导致大陆变形和构造板块地震活动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对于研究板块内地震和相关危害有重要意义。

http://tech.qq.com/a/20150827/019368.htm

我们的研究表明,近期美国西部地幔上涌是由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见图1)。


1 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引发的地幔对流

 

气候变化加剧了地球的不稳定性

我们在《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文章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第4期上。

当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积累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下降收缩,强烈的挤压导致环太平洋地震带8.5级以上强震频发,形成拉马德雷冷位相;当全球变冷两极冰盖增大使海平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地壳均衡使洋壳上升在大洋中脊处扩张,这是强震在PDO暖位相较少,甚至不发生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5232.html

根据地质学的地壳均衡理论(单位均衡面上的物质柱体质量相等),大陆冰盖融化,负载减少,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海平面上升,负载增大,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万年前有2000米厚的冰盖融化,已经均衡上升了500米,并将继续上升200米。同样,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30米,洋壳均衡下降了43米(地壳与水的密度比大约为31)。所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并没有因为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对于没有冰盖的大陆,海平面的实际上升仅87米,减少了三分之一。洋壳下降挤压下方岩浆流向大陆地壳底部,使沿海大陆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壳下降,球面半径缩小,洋壳将插入到大陆地壳之下,使大陆边缘受到挤压和抬升。

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期与温暖期交替,形成地表巨量海水在两极冰盖、大陆冰川和大洋海盆之间往返转移,相应的地壳均衡运动迫使地下软流层发生反向流动,推动地壳运动,达到地壳重力均衡。在地球的球面上,地壳均衡不仅能产生地壳的垂直运动,而且能产生地壳水平运动。


2  两极冰盖压裂地球地壳

 

由图2中可以看到,两极生成的巨厚冰盖可以压裂地壳,形成两极地壳下沉和赤道地区的最大张裂;冰盖消失后,形成两极地壳的上升和赤道地区的挤压。相同的圆心角在不同半径的球面所对应的弧长是不同的,由于海水增加,海洋地壳AB弧下降到CD弧时,圆心角变大,只能发生两种结果:

其一、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插入大陆地壳之下,形成俯冲消减带,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其类型为环太平洋俯冲消减带和地震火山带。

其二、大洋地壳AB弧的多余部分象楔一样劈开大陆,推动大陆向两边分离,由AB弧扩张到AE弧,其类型为大西洋两岸的快速扩张。

其三、反之,当海洋地壳CD弧上升到AB弧时,由于弧长增大,其增大部分BE弧就是海底扩张产生的新洋壳(见图3)。


        a 大洋海水减少                           b 大洋海水增加

1-新洋壳,计算时因忽略了与陆壳连接部分,因而计算值比实际值小;

2-旧洋壳,插入大陆壳下或推动大陆分离部分。

  3  重力均衡造成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据杨学祥,1988;杨冬红,杨学祥,201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292.html

特大地震频发是全球变暖对世界的最大威胁

地震数据统计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6次(国外资料1900-19242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11次(7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发生0次(0次),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发生6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1952年、1957年(国外数据低于9级)、1960年、1964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板块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与全球变暖造成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密切相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01923分在日本小笠原群岛地区(北纬27.9度,东经140.5度)发生8.0级地震,震源深度690千米。稍早时日本气象厅发布消息,地震震级为8.5级,随后美国地震局修正数据,认为这次地震为7.8级。

日本小笠原群岛30日晚发生8.1级强烈地震。通过精确测算,日本气象厅31日将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从原先宣布的590公里改为682公里。该机构指出,在1900年后的全球8级以上地震中,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最大。

石桥克彦教授认为:“从整体上来看,受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影响,日本列岛变得活跃起来,此次地震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表现。”

http://www.caixin.com/2015-05-31/100814921.html

此次日本深源8级地震表明,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底地壳均衡已今入1900年以来的最大深度,特大地震活动异常强烈,将超过1952-1964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1 全球1890-20158.5级以上地震表(最新)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1   1896-06-15  日本三陆           8.6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3   1922-11-11  智利               8.5

4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5   1946-04-01  阿拉斯加           8.6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7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9   1960-05-22     智利            9.5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3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2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16  2010-02-27  智利               8.8

17  2011-03-11  日本               9.0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19  2015-05-30  日本小笠原群岛海域  8.5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特大地震频发地区有:

阿拉斯加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46-04-011957-03-091964-03-271965-02-04,时间间隔为1年、7年、8年、11年、18年和19年(4次)。

苏门答腊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2004-12-262005-03-282007-09-122012-04-11,时间间隔为3个月、2年半、3年、4年半、7年(4次)。

智利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22-11-111960-05-222010-02-27,时间间隔为38年、50年(3次)。

日本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896-06-152011-03-112015-05-30,时间间隔为4年、11年、15年和19年(3次)。

中国西部附近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50-08-152015-05-30,时间间隔为65年(2次)。

俄罗斯8.5级以上地震发生时间:1952-11-041963-10-13。时间间隔为11年(2次)。

冰川融化是特大地震的动力,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欧亚地震带沿海地区和环太平洋地震带将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喜马拉雅山脉冰融地区和南北美洲西部山脉冰融地区的特大地震将频繁发生。 

空前规模的特大地震爆发时期将带来气候变冷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使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而且使得高温、干旱、寒潮、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增加。不仅如此,一个理论可查事实可见的转化机制是:陆地冰川融化和大洋海平面升高会导致地壳均衡的破坏,引发强震和火山活动频发,深海强震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低气温,吸收温室气体,导致冷周期的到来。这就是地震学家郭增建2002年提出的“海震降温说”。控制气候变化的地质活动不仅仅是火山活。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范围内的Ms 8.5级和大于Ms 8.5级的海震。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

海洋及其周边巨震,特别是地震引起的海啸,将海底冷水翻到表面,降温效果是明显的,这可以从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气温的剧烈波动变化中得到验证。2004年、2005年、2007年、苏门答腊三次Ms 8.5级以上强震和2009930日南大洋萨摩亚群岛Ms 8级地震海啸,是2005年中国18年暖冬终结、2006年初低温寒流、2008年初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2010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的前兆和成因,2010227日智利Ms 8.8级地震和海啸与201012月欧美暴雪低温和英国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的对应性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20世纪4场最强的特大地震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1952年堪察加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地震,1960年智利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地震,与50-70年代低温期相对应。

21世纪最强的特大地震发生在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沿海地区: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和2011年日本。

530日本最深源8级地震表明,更多更强的特大地震还将继续发生。

关注特大地震发生后的气候变冷。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4.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8-9.

5.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460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567.html

上一篇:2023-2025年进入变冷高潮:2016-2017年拉尼娜是信号
下一篇:特大地震的气候周期:冰川地壳均衡与地震的关系
收藏 IP: 221.9.98.*| 热度|

2 钟炳 杨文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