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寒潮暴雪使拉尼娜指数接近最低谷值:2018年1月5日晚报

已有 1986 次阅读 2018-1-5 16:1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拉尼娜, 地球自转, 潮汐组合, 寒潮暴雪

寒潮暴雪使拉尼娜指数接近最低谷值:201815晚报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我们在20161117开始的拉尼娜指数通报的检验结果表明,日食发生在赤道或低纬地区、地球季节性自转变化、南极半岛海冰变化、潮汐组合双周循环、寒潮强弱变化、地震火山活动和飓风台风,对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理论预测基本符合实测数据,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和依据,请相关部门检验和利用。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6069.html

潮汐组合影响海温变化的理论计算得到实践证实。

潮汐组合类型转换具有13.6天周期,即双周循环,这在图1-2中都有明显的表现。除此之外,两周之内厄尔尼诺指数往往出现两个峰值和两个谷值,即次一级的7天周期。这一周期在气温变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见图)。

潮汐不仅有13.6天周期,而且存在7.1天和9.1天周期。1921年杜德生对月亮和太阳引潮力位进行了严格的调和级数展开,在展开中约有90项长周期成分。其中振幅超过这90项长周期振幅之和的0.5%的共有20个,在这20个中就有9天项和7天项(见图1)。



1 20171418厄尔尼诺指数为-1.248,比201712412厄尔尼诺指数-1.231减速0.017,减速变慢,进入下降区间,接近最低谷值。



2 20171500厄尔尼诺指数为-1.258,比201712418厄尔尼诺指数-1.248减速0.010,减速变慢,进入下降区间,接近最低谷值。

 https://www.tropicaltidbits.com/analysis/ocean/nino34.png

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

实际上,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2月南极海冰面积最小值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215日食在极区,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如果2月南极半岛海冰面积最小值异常减少(图3中白色部分),拉尼娜形成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夭折的可能性就会增大。目前拉尼娜实力仍很强大,拉尼娜能否形成进入关键时期。

 

美国和加拿大元旦极寒加快拉尼娜发展。

 

 

2018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1424 次阅读 2017-8-14 10:26

20181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81-2月、6-9月、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83-5月、10-11月为弱潮汐时期。20181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一个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49-7281118-123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25-47730-116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46, 47]。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A12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0.0323度,12为月亮近地潮,12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B18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3度,19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116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0.0257度, 115为月亮远地潮,117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123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125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E 129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0.0143度, 130为月亮近地潮,131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1022.html

 

寒潮來襲 雪捲半個神州

2018-01-05

    安徽暴雪奪四命 陝西取暖設備熱銷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陽波、趙臣 西安、合肥報道)寒潮來襲,河南中南部、湖北中東部、湖南西北部、安徽大部、江蘇等地昨日下起大雪。據悉,2日開始,大雪席捲了西北、華北、西南、江南23省市,範圍達400萬平方公里。安徽合肥更是遇上十年來最強降雪,已造成4人死亡。

3日上午開始,安徽陸續有縣市發佈暴雪、寒潮、大風和道路結冰預警。截至昨日上午11時,安徽數十縣市共發佈了102個各種預警信號,其中,淮南、鳳陽、天長、明光和定遠5市縣同時發佈了暴雪紅色預警。此外,合肥公安陸續接到多宗巴士站台頂棚被壓塌的報警。一名61歲的王姓女士,不幸被倒塌的頂棚壓死,另有20多人受傷。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1/05/CH1801050002.htm

 

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黄色预警 湖南今晚起低温雨雪冰冻

2018-01-05 10:21:44 来源:红网

红网时刻13讯(记者 李慧芳)凉风冷雨,从今晚开始湖南将迎来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明日起湘西、湘中以北部分地区有冰冻,最低气温在0左右。13-4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江汉、江淮等地有中到大雪。中央气象台今日发布了暴雪黄色预警。

受南支槽东移和南下冷空气共同影响,13-4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 将出现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江汉、江淮等地有中到大雪。陕西中南部、湖北西部和北部、河南南部、苏皖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雪,局地大暴雪,湖北西南部、湖 南西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冻雨。

其中,湖南3-4日气温将继续下降,4日后湘中以北最低气温将在0以下;56日气温缓慢回升;7日开始全省又将迎来新一轮较强冷空气。预计3日起湘北小雨转雨夹雪,局地中到大雨夹雪,部分山区有冰冻;4日湘北中雨夹雪转中雪,局地大到暴雪,湘中以北部分地区有冰冻,湘东南小雨,其他地区雨夹雪;5日湘北有雨夹雪,其他地区有小雨;67日湘北有雨夹雪或小雪,湘东南小雨,局地有中雨,其他地区有小雨或雨夹雪;8日天气转好。湖南气象台提醒相关部门要注意防范大风、低温雨雪及道路结冰对交通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http://news.k618.cn/society/201801/t20180105_14909608.html

 

我国中东部近日暴雪已造成10人死亡56.7万人受灾

来源:新华网   作者:罗争光   2018-01-05 15:02:59

    新华社北京1月5日电(记者罗争光)记者5日从国家减灾办获悉,截至5日11时,1月2日以来的一轮暴雪灾害,造成我国中东部5省10人死亡,56.7万人受灾。

  据悉,1月2日以来,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省份部分地区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通行受阻。

  其中,暴雪灾害造成安徽8人死亡,湖北、江苏各1人死亡。此外,灾害还导致5省2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1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近200间房屋倒塌,4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3.1千公顷,其中绝收9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1亿元。

http://news.jschina.com.cn/scroll/guonei/201801/t20180105_1322673.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3270.html

上一篇:美国加州发生4.4级地震:关注旱震理论
下一篇:寒潮暴雪使拉尼娜指数接近最低谷值:2018年1月6日早报
收藏 IP: 119.48.171.*| 热度|

2 钟炳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