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712/t20171219_16796460.htm
震级(M) | 发震时刻(UTC+8) | 纬度(°) | 经度(°) | 深度(千米) | 参考位置 |
---|---|---|---|---|---|
2.9 | 2017-12-19 03:01:25 | 31.96 | 104.28 | 18 | 四川绵阳市北川县 |
4.4 | 2017-12-19 02:39:39 | 40.53 | 123.04 | 10 | 辽宁鞍山市海城市 |
3.8 | 2017-12-17 14:20:34 | 27.37 | 94.18 | 10 | 印度 |
3.4 | 2017-12-16 18:02:15 | 44.60 | 80.49 | 7 | 新疆伊犁州霍城县 |
3.0 | 2017-12-16 09:43:31 | 35.81 | 80.68 | 9 |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 |
6.7 | 2017-12-16 00:47:56 | -7.70 | 108.10 | 100 | 印尼爪哇岛 |
3.0 | 2017-12-15 20:39:14 | 39.44 | 79.10 | 22 |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 |
3.9 | 2017-12-15 20:38:21 | 35.14 | 101.86 | 7 | 青海黄南州泽库县 |
3.0 | 2017-12-15 03:11:17 | 35.13 | 101.89 | 7 | 青海黄南州泽库县 |
4.9 | 2017-12-15 02:54:25 | 35.13 | 101.87 | 7 | 青海黄南州泽库县 |
3.7 | 2017-12-14 17:48:36 | 42.82 | 84.57 | 12 | 新疆巴音郭楞州和静县 |
4.1 | 2017-12-13 07:17:38 | 24.04 | 122.40 | 18 | 台湾花莲县海域 |
6.2 | 2017-12-13 05:41:32 | 30.80 | 57.25 | 10 | 伊朗 |
6.0 | 2017-12-12 16:43:18 | 30.75 | 57.30 | 10 | 伊朗 |
5.5 | 2017-12-11 22:09:58 | 35.00 | 45.75 | 10 | 伊拉克 |
5.9 | 2017-12-11 18:50:01 | -20.85 | -173.65 | 20 | 汤加群岛 |
3.6 | 2017-12-11 07:35:42 | 34.09 | 78.35 | 8 | 克什米尔 |
4.2 | 2017-12-11 06:58:53 | 34.09 | 78.58 | 10 | 克什米尔 |
3.9 | 2017-12-11 06:53:40 | 34.03 | 78.46 | 10 | 克什米尔 |
3.6 | 2017-12-11 05:37:00 | 29.92 | 94.99 | 6 |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 |
3.6 | 2017-12-10 12:52:35 | 41.73 | 88.37 | 9 | 新疆吐鲁番市托克逊县 |
2.7 | 2017-12-10 08:14:12 | 33.25 | 103.75 | 20 |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 |
5.9 | 2017-12-09 07:42:12 | -15.89 | -173.94 | 150 | 汤加群岛 |
6.4 | 2017-12-08 17:51:06 | 10.00 | 140.20 | 20 | 加罗林群岛地区 |
3.3 | 2017-12-08 13:02:05 | 29.36 | 98.72 | 5 | 西藏昌都市芒康县 |
4.2 | 2017-12-08 10:51:14 | 27.51 | 86.25 | 6 | 尼泊尔 |
6.5 | 2017-12-08 08:22:53 | 10.05 | 140.15 | 20 | 加罗林群岛地区 |
2.6 | 2017-12-07 21:07:54 | 31.54 | 100.48 | 7 | 四川甘孜州炉霍县 |
5.2 | 2017-12-07 07:29:05 | 35.69 | 77.46 | 87 | 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 |
4.3 | 2017-12-06 23:19:49 | 30.57 | 79.21 | 5 | 印度 |
4.3 | 2017-12-04 16:59:40 | 21.86 | 121.28 | 19 | 台湾台东县海域 |
5.7 | 2017-12-04 08:08:05 | -32.82 | -178.73 | 10 | 克马德克群岛 |
3.8 | 2017-12-04 01:50:12 | 39.17 | 74.34 | 6 |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克陶县 |
3.7 | 2017-12-04 01:45:35 | 35.47 | 77.80 | 7 | 克什米尔地区 |
6.0 | 2017-12-03 19:19:04 | -0.45 | -80.27 | 20 | 厄瓜多尔 |
2.9 | 2017-12-03 05:10:17 | 27.93 | 101.41 | 13 | 四川凉山州木里县 |
3.2 | 2017-12-02 06:18:07 | 44.10 | 120.73 | 15 |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
3.4 | 2017-12-02 01:31:34 | 38.72 | 104.71 | 10 | 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6.0 | 2017-12-01 10:49:57 | -6.21 | 147.60 | 10 | 巴布亚新几内亚(更正) |
6.1 | 2017-12-01 10:32:46 | 30.70 | 57.35 | 10 | 伊朗 |
6.5 | 2017-11-30 14:32:50 | -1.10 | -23.42 | 10 | 中大西洋海岭中部 |
http://news.ceic.ac.cn/index.html?time=1513628210
2017年12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已有 1038 次阅读2017-8-14 09:42
2017年12月潮汐组合: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杨学祥,杨冬红
2017年1月、3-7月11-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7年2月、8-10月为弱潮汐时期。2017年12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二个月,潮汐组合类型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实际上,每年4月9日-7月28日及11月18日-1月23日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1月25日-4月7日及7月30日-11月6日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46, 47]。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每年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不利于拉尼娜的发展。地球自转减速阶段,不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有利于拉尼娜的发展。
潮汐组合A:12月5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20.0045,12月4日为月亮近地潮,12月3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最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最强)。
潮汐组合B:12月12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1度,12月10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潮汐组合C:12月19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20.0344度,12月19日为月亮远地潮,12月18日为日月大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强),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强)。
潮汐组合D:12月27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0002度,12月26日为日月小潮,两者强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弱),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弱)。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最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地震火山活动进入高潮,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71013.html
||| 推荐到群组
中国地震趋势的宏观分析
——2021-2032年中国东部地震进入活跃期
杨学祥
要点提示:
1. 2000-2030年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前17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期;
2. 2000-2030年也是中国地震活跃期,前10年较弱,后20年逐渐增强。
3. 根据统计规律,2000-2030年的中间10年中国西部和台湾地区的地震进入高发期,后10年中国东部地震进入高发期。
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2000-2030年全球处于特大地震活跃期: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0年中国西藏墨脱发生8.6级地震,1950-1965年全球发生4次9级以上地震、7次8.5级以上地震;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没发生8.5级以上地震;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2012年全球已发生9级以上地震2次、8.5级以上地震6次,2014-2018年还将继续发生。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和2012年4月11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三次8.5级以上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包括台湾地区),后10年东部地区(不包括台湾地区)也有强震多次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盖融化使海平面快速上升,这一变化不仅仅是沿海地区被淹没,还会形成海洋地壳下沉的均衡运动,这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8.5级以上特大地震集中发生的原因。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近期研究表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界线1925、1947、1975和1999年大致处于中国东北地震四个活跃期的边界,这绝不是巧合。它说明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物质运动、重力位变化和角动量交换与强震密切相关[1]。
表1 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5个活跃期(Ms大于5级,至2004年1月止)[2]
活跃期顺序 起止时间 持续时间 浅震次数 最大震级
1 1916-1926 10年 6 6.5
2 1937-1948 11年 8 6.7
3 1956-1967 11年 8 5.8
4 1975-1986 11年 4 7.3
5 1999-2009 10年 3 5.9
6 2021-2031 10年 ? ?(预测)
这表明,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将在2021-2031年进入活跃期。
统计资料和理论推理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7年,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沿海地区和青藏高原冰融地区,是地壳均衡运动的突发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后10年,中国大陆东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频发,是地壳均衡运动的调整期。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集中在2021-2031年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4200.html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9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4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9.0
10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1 1960-05-22 智利 9.5
15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2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9.2
8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
无
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
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11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16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7 2010-02-27 智利 8.8
5 2011-03-11 日本 8.9-9.0
17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后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3140.html
从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7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远小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原因如下:
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北半球发生的9级以上地震和8.5级以上地震为中国西藏、库页岛、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和阿拉斯加,形成对中国西南——东北夹击之势,导致前10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北半球发生的9级以上地震在日本(2011年3月11日),不在前10年。9级地震位置南移是全球地震发展的新趋势,日本9级地震表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挤压增强。2000-2009年苏门答腊的9级地震和8.5级以上地震共3次,没有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2011年日本9级地震发生后,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又发生8.6级地震(2000-2012年苏门答腊的9级地震和8.5级以上地震共4次:2004、2005、2007、2012年),8.5级以上地震形成对中国西南——东北夹击之势,2011年以后中国地震将逐年增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7级地震就是一个响应。
根据统计规律,2000-2030年的中间10年中国西部和台湾地区的地震进入高发期,后10年中国东部地震进入高发期。
相关的专家意见:
由于与日本地理位置接近,此次松原地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1年的日本“3·11”9级大地震。事实上,松原地区的震群的确与“3·11”地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现在的研究结果认为,这与2011年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有关。”刘杰表示,日本发生地震后,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明显增强,导致我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增强。“日本地震之后,板块边界动力比较强。”
“日本‘3·11’地震后,东北地区大兴安岭附近地质活动带发生了几个厘米的位移,这表明那次地震的波及面是很广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徐锡伟也认为,日本大地震对我国东北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库仑应力有了一定量的增加”。而学术界经常利用大地震造成的库仑应力变化,研讨大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
此次吉林松原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仍造成较大损失。在徐锡伟看来,这主要与东北地区抗震意识不强有关。“东北地区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地地区,建筑物的抗震级别比较低,造成地震的破坏力比较大。”
徐锡伟告诉记者,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带发生大地震的次数较少,公众对地震的预防与准备不够,“科学界对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情况的了解也比较少,对地质活动性的认识远远不够”。
“这次地震给加强东北地区地质构造与地壳活动研究以及地震预防与监测敲响了警钟。”徐锡伟表示。
据介绍,自2011年科学家在东北地区依兰—伊通断裂上发现两处全新世断层以来,科学界对东北地区的地震构造背景正在进行重新评估。就在此次地震之前,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团队正在对大庆、松原等地区的地质进行探测。
“如果探测能早点得出结果,我们对这次地震的认识和预报或许会有更多的科学依据。”徐锡伟说。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1126/c1007-23655004.html
1947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
2010-4-11 11:31
1947年至1999年中国7级以上地震数据的特征分析
杨学祥
根据1889年以来的地震数据统计,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2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4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拉马德雷暖位相的3倍以上。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又进入新的活跃期,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2000-2035年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
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年4场9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 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就发生了9.1级强地震,并造成了27万的人员伤亡。其后,2005年3月29日和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又连续发生两次8.5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强震频发已经成为事实。
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情况来看,前10年发生20次(包括两次8级以上地震),后10年发生20次,中间10年发生10次,前后10年的地震相对频发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中西部,后10年东部地区也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
因为考虑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超过历史的记录。由此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也可能超过历史的规模。这是比温室效应更危险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后果。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109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8612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33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