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地球本年度资源额度已用完:地球欠费人类生存堪忧

已有 3989 次阅读 2017-8-6 08:05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循环经济, 环境资源, 生存危机, 地球欠费, 潜在竞争

地球本年度资源额度已用完:地球欠费人类生存堪忧

                                杨学祥


关键提示:今年的地球超载日(Earth Overshoot Day)82,这一日期比30年前提前了139天。

我们在200539指出,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15987.html

http://www.doc88.com/p-998178868913.html


地球“欠费通知”本年度资源额度已用完

作者:何路曼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7/8/2 10:44:28

中新网82(何路曼)今天,地球会向人类发来一条特殊的“欠费通知”:尊敬的用户,您本年度的地球可再生自然资源使用已超额,即日起开始152天的“生态透支”生活……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全球足迹网络近期公布的一份报告,虽然2017年结束还有近5个月,但是今年的“地球超载日”在今天已经到来。

“人类将使用超过地球可以重新制造的一整年的大自然资源。这意味着在今年前7个月里,人类排出的碳,比海洋和森林可以在一年里吸收的量还要多”——上述报告指出,今年的地球超载日(Earth Overshoot Day)82,这一日期比30年前提前了139天。

不堪重负的地球

什么是“地球超载日”?“地球超载日”(又称生态负债日)是全球足迹网络为了提高人类对生态足迹的关注发起的活动。这一天,地球再生、可供人类使用一整年的自然资源总量将被用尽。而超过这一天的资源使用,都是人类在向未来“借”资源。

这个超载日每年都会提前,显示人类过度使用生态资源,超越地球的生物承载力。

2005年的地球超载日是1020,这一日期在10年后提前到 8132016年更是往前推到了83。而今年再早,时间点落在82。在1987年时,地球超载日是121930年来,这个日期往前推进了4个多月。

根据今年的报告,今年前7个月,人类排放的碳比今年整年海洋和森林能吸收的碳还多,人们捕了更多的鱼,砍了更多树,并且在同一时期消耗更多的水。而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类生态足迹的60%。地球人类消耗的资源,需要相当于1.7颗地球才能提供。

如何计算超载日?

全球足迹网络每年都在计算当年地球生物承载力能支撑人类生态足迹的天数,而剩余的天数就是“全球生态超载”的时间。

地球生态超载日计算方法如下:全球生物承载力(地球当年能够生产的自然资源的总量)除以全球生态足迹(人类在这一年对资源的总需求量),再乘以365天:

(全球生物承载力/全球生态足迹)×365 =地球生态超载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计算的精确度很有限。由于使用的是各国的汇总数据,因此,地球超载日只是个近似值。

尽管如此,这些数据还是表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达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地球用一年的时间,已经无法生产人类当年所需的可再生资源。

你需要了解的一些数据:

•在1961年,人类一年只消耗大约三分之二的地球年度可再生资源,大多数国家还有生态盈余。

•约从1970年起,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地球生态的临界点。1993年的地球超载日为10222003年提前到了9202013年为820

•到2012年,已经需要1.5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的欲求,2017年需要1.7个地球。预计到2050年至少需要2个地球。

为了明天,请善待地球

世界自然基金会称,虽然经济、人口和资源需求在不断增加,但地球的规模却保持不变。当全球生态超载成为现实时,我们不是靠生物圈每年产生的“利息”生活,而是一直在吃着生物圈的“本金”。为了支撑人类对自然的需求,我们一直在消耗着资源储备。

地球超载日的到来,究竟意味着什么?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显示,生态超载带来的一个主要影响是气候变化。此外,在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并可能崩溃之前,生态超载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其影响已经日益显现:森林萎缩、渔业资源衰退、土地退化、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日益丧失……

那么,地球生态超载后,还有可能恢复到“收支平衡”吗?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推广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当务之急,因为人类对生态的影响一半以上来自碳排放,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虽然“地球超载日”每年提早到来,但该日到来的速度已有趋缓的现象。

报告称,每个人皆可通过少吃肉、少用燃油及减少食物浪费,进而达到停止并最终扭转目前形势的结果,为延长地球的再生资源尽一分绵力。

不论如何,为了明天,请善待地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8/384037.shtm

争霸是误读争生存权是本质:从碳税到美国优先

(2017-03-08 19:13: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8314.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c3d95b0102x9a7.html

                 争霸是误读争生存权是本质:从碳税到美国优先

                                   杨学祥

   人权中的最基本权利是生存权:每个人都应该公平地享有呼吸权、衣食住行权、温室气体合理排放权。因此,中国人应该享有和西方人同样的碳排放权,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应该享有和西方人同样的碳排放权。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争论暴露了西方国家利用减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人民生存权的阴谋,也就是我们在10年前指出的气候恐怖主义的陷阱。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是美国当权者对这一问题的明确答案。

科学发展带来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曾使世界震惊。他们从人口、资金、粮食、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等方面得出结论,人类社会将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达到增长的极限[1]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的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光。如果全球人类都像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浪费的话,那么地球人需要立即找到两个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才能满足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据统计,各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全球生态系统自1970年以来已减少1/3(科学新闻周刊。2000,第46期,21页。)人类期望科技进步能弥补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量,但是环境的深度恶化使人类面临更严重的挑战[23]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25撰文指出,西方经济模式————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充斥着一次性物品的经济————在中国将是行不通的。如果在中国行不通,在印度也不会行得通。估计到2031年,印度的人口甚至会比中国还多。西方的经济模式在共有30亿人口的其它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在日益融合的全球经济中,所有国家都在竞相争夺石油、粮食和铁矿资源,现行的经济模式在工业国家也不再行得通。保持21世纪初的全球文明,取决于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实行交通运输多样化的可循环经济转变。为保持经济增长,就要建立新型经济[4]

  莱斯特?布朗宣布了西方经济模式的死亡,这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极为现实性的借鉴意义。简单模仿西方经济模式没有出路,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有战略突破,必须具有适应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新环境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5]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6.5%和9.7%。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18.21%(世界平均29.6%),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布莱尔的减排陷阱

2007313美联社报道,英国政府于313建议进行一次大胆的,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立法。此举将促使美国、中国和印度也出台同样的立法。按照该立法的草案,英国到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60%。“这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而采取的一项革命性举措。”托尼•布莱尔说:“它为全球其它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近几个星期以来,英国的政治党派为了在下一届国家选举中占领一个关键的战场,纷纷进行了“绿色”表决以展示他们的环境态度。无论是布莱尔的工党还是反对党保守党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他们把更多的媒体时间放在了臭氧层问题上而不是英国在伊拉克的驻军问题。来自伊拉克的坏消息已经让布莱尔的阵营受到打击,他们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可以使布莱尔掌握主动权的问题上,比如环境问题。布莱尔计划于9月份离任,如果他能够在离任前成功促成一项全球二氧化碳协定,这将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政绩。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信奉这一教条的美国没有被敌人打垮,却被朋友压垮。这个朋友就是对美国政策言听计从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当金融风暴在美国华尔街骤然兴起,席卷全球,美国金融权威格林斯潘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布莱尔的两手策略:支持伊拉克战争消耗美国经济实力,倡导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提高企业经济成本,最终导致世界油价上涨,美国现金短缺,信贷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如果说布莱尔对美国的战争政策一步一趋,那么,布莱尔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却采取背道而驰的相反路线。在美国总统布什以经济原因拒绝在京都协议上签字之后,布莱尔和欧盟决定在气候问题上掌控世界问题的话语权,重温大国引领世界潮流的昔日旧梦。布莱尔开创了气候问题政治化的先例,直接为美国的金融危机搭桥铺路。

   2007313,英国首相宣布了气候变化法案的草案。英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碳排放立法的国家。根据该草案,英国要在2050年削减60%的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的中期目标至少要减排26%。若没有完成计划,英国政府可能会被起诉。托尼·布莱尔说,这一计划可能会帮助英国说服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与英国携手应对全球变暖。英国环境部长戴维·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说:“这是革命性的一步,英国此举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了榜样。这一法案是国际性的里程碑。这是未来的环保方向。”环保主义者称该法案是“向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200865,布莱尔撰文指出,新的环保技术已经推动着数十亿美元的产业。2007年,约有148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清洁能源技术上。从2006年开始,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增幅已达到60%。与此同时,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也是引发气候争论的原因。随着油价每桶涨到130美元以上,那些拒绝减排者就有更多的借口来回避对气候变化的关心。而减少对碳的依赖也是未来基本安全需求的核心。我一直认为,从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战略重要性而言,能源政策远不及防止气候变暖来得重要。如果没有美国的承诺,全球性协议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美国承诺本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减少50%碳排放量,并以立法的形式付诸实践,将可以有效改变减排的前景。此时离2008102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新版救市方案的事件不到四个月。

“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国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一位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曾语出惊人。他认为,在2050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3摄氏度,没有空调将难以生活。他还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其实,不只是这位记者,电影、文学作品、媒体的报道等也热衷于描绘由于温室效应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的场景,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灾难。“全球变暖说”、“气候威胁论”似乎已经笼罩了整个世界。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气候恐怖主义”炒作的背后,很多西方媒体甚至把矛头指向中国。有西方科学家预测,中国即将提前成为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中国环境威胁论”以及批评中国从海外获取资源的声音也时常出现在各国媒体的报道中。最近,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在一次讲话中说,气候变化已成为安全问题和国防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尽可能广泛的国际政治联盟,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来解决。尽管英国强调目前不寻求安理会对不履行环保义务的国家采取制裁行动,但她曾表示,英国将在联合国、八国集团和欧盟等各种层面推动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这些动态都是危险的先兆,像美国这样的强国都不能承受“减排二氧化碳”之重,西方竟有人要通过减排来打压中国。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411565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6119报道,二战后,美国人第一次选出这样一位总统,他承诺推翻历任总统一直实行的国际主义,并建立实体与隐喻意义上的双重高墙。特朗普的获胜预示着一个更关注自身事务,让世界其余地方好自为之的美国。

这场将他推向统治高位的局外人革命,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从今年英国公投脱欧等事件已可见端倪。特朗普的胜利,对在欧洲已显而易见并逐步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民粹主义、本土主义、民族主义和封锁边境运动来说,堪称火上浇油。

世界各地许多人纷纷思考周二的选举结果对自己所在的地方意味着什么。将自己的外交政策总结为“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承诺沿墨西哥边境建立一道高墙,暂时禁止穆斯林移民进入美国。他质疑华盛顿对北约盟国的长期义务,呼吁减少对外援助,他对俄总统普京称赞有加,发誓撕毁国际贸易协议。

特朗普对撤回军事力量与经济援助的承诺令许多国家开始提前思考,如果失去美国这个盟友该怎么办。日本前外交官宫家邦彦说:“美国在欧洲、中东与亚洲的所有盟国都要考虑如何保护自己。”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教授亨里克·穆勒称,“二战后,美国的核武器以及它在欧洲的军事力量先是保护着西欧,然后又保护了中欧各国,如今这一切就要完结了。”

少数几个热情欢迎特朗普获胜的地方包括俄罗斯。俄专栏作家弗罗洛夫说:“美国将忙于自己的问题,不会来招惹普京……这有什么不好?”

而以色列领导人则担心,美国会进一步从充斥战乱、恐怖主义和动荡不安的中东抽身。

据法国《费加罗报》1110文章,作为国际政治新手,世界第一大国的新总统可能主张某种形式的孤立主义,这在盟友中引起担忧。

如果人们还记得特朗普的讲话,那么他进入白宫很有可能在国际关系中引发一场真正的海啸。法国驻美大使热拉尔·阿罗说:“世界在我们眼前坍塌。令人晕头转向。”

东欧开始刮起恐慌之风,那里曾是前苏联盟友的国家如今一直都靠美国保护,它们担心被送到俄罗斯熊的利爪下。波罗的海沿岸小国更加忧心忡忡,因为特朗普曾表示,如果普京在它们边境发起新的军事冒险行动,美国不一定会前去相救。西欧同样感到不安,因为自二战以来,西欧的防御和安全都依靠美国。

在特朗普的所有主张中,孤立主义似乎是最认真且最可能实现的。他已开始了以“美国优先”为主旨的运动。他要中断美国耗资巨大的军事干预行动,他将让美国的盟友为自己的防务花费更多和担负更多责任。特朗普的胜利很可能预示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

http://news.163.com/16/1111/13/C5JJFP73000187V8.html

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中美争霸”,事实上,争霸是误读争生存权是本质。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美国优先政策捍卫的就是这一美国利益。

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还是孤立主义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681.html

参考文献

1.    潮汐。双刃剑效应:直面高科技进步。发现。2001,(1):30~31

2.    杨学祥。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人民政协报>2001946版。

3.    杨学祥。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211):15~23

4.    莱斯特?布朗。美国专家分析:西方经济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2-14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768

5.    王建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2005082021:18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5-08-20/21186740072s.shtml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抢救将要消失的文章

已有 1376 次阅读 2011-2-24 06:50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循环经济节约经济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抢救将要消失的文章
             
杨学祥

    200539,我在光明观察等网站刊登了一篇抨击高速度、高风险、高消费的文章《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6年过去了,网络文章未被很好保存,抢救性重发迫在眉睫。好在还有网络记录尚存,可点击验证。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光明网 2005-3-910:51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新民周刊》200537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4.杨学祥.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新闻周刊.2001,(32):1415.杨学祥.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杨学祥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2005-03-09 09:26      

摘要: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新华网北京38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1]。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36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2]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历史的回顾

5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6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3-5],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可以对比的是,“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于200194在北京开幕。环境问题成为会场内外的热门话题。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重温21世纪论坛的呼声,对发展循环型经济大有帮助。

     2.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

     亚洲开发银行环境与社会发展局的官员罗夫泽留斯(RolfZelius)在专题论坛上指出[6],过去30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1/3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两种政策失误。第一,发展中成员国的决策者们没有将健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而是几十年来都采取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这导致社会付出更大的整体代价,并加剧了贫困;第二,当一些政府确实制定环境条例时,他们往往采用不能监测或实施的严格标准以及强硬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忽视对遵守法律的奖励刺激。

    在柬埔寨,森林破坏导致灌溉系统的改变,致使水稻减产,无数居民受到饥饿威胁;马来西亚的Srawaka森林里砍伐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伴随。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退化在这些地区已不仅仅只是威胁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忠玉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森林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莫过于提供木材,直到近期人们才正视,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崩溃、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均是由于森林的消失而增加,而众多依靠森林产品生存的人们也由此受到严重威胁。

    事实上,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7]可惜的是,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智慧的理性分析。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法?齐白塔说,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在将环境和生产力错误地割裂开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环境,因为他们能最生动、最直接看到的仅仅是眼前利益。但是,时间一长,人类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事实上,环境和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保护森林与环境才是人类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3.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

    到目前为止,商品生产所创造的财富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以为,向大自然索取是免费的,向大自然排污也是免费的。他们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抽取地下水为例,人们免费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枯竭并受到污染。以至于20009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根据国内外经验,适当的补充地下水不仅能使地下水位回升和制止地面沉降,而且能使地下含水层成为廉价的输水渠道。问题是维持地下水源的回灌费用由谁来支付?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把财富扩展到产品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并提出了真实储蓄概念。真实储蓄的实质,是用总储蓄减去外债与折旧和加上教育投资得到的净储蓄,然后减去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得到的真实储蓄,再除以GDP得到的真实储蓄率,所得结果若持续为正,即反映财富在增长,若结果持续为负,最终必将导致财富的下降。因此,有可能利用真实储蓄的长期时间序列来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纵向比),也可以借此比较不同城市的情况(横向比)。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并将被引入市场经济。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非洲资源国家博茨瓦纳)。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据中国科学院牛文元的研究,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8]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繁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本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目前,日本政府正加紧拟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争取在2001年开始实施。这将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奠定法律基础。

    除法律保障外,日本积极开发以下四种技术:一、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二、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三、循环利用技术;四、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确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价值观念。循环型经济社会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据日本通产省估计,到2010年,与环境有关的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加到37万亿元,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64万人增加到140万人。日本经济计划厅预测,到2020年,环境产业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零排放工厂已经在日本成为企业在新世纪里新的追求目标。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走在最前列,汽车、造纸、水泥、化工、电子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也十分积极,目前已建成上百座零排放工厂。在一些啤酒制造厂里,所有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实现了100%的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9]                        
    4
.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10],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米,667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其中3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2300亿元。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解决氮、磷污染是长期艰巨任务。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重要水系的严重污染,城市产业对水源的破坏,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等。同时,海水污染也愈来愈严重。除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大气污染外,固体物污染也很突出。据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量已达1.5亿吨,目前每年还以8%10%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70亿吨,在全国667个城市中,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排放量为3186万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63%,但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从21世纪论坛上获悉,作为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目前沙漠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851个县旗均有分布,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局部好转、整体快速推进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据最新监测结果,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扩展速度还在加快。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等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4%以上。到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

   生态环境的自然恶化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得出结论,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水灾,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53次大洪水,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内蒙古鄂托克旗在30年内被流沙压埋房屋、棚圈55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10]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9]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2020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11]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政协委员们纷纷发出警告[1]

    ——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长期短缺矛盾,它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从现在起,国家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理性的警告,辩证的思考,在政协大会上形成了不大不小的舆论:把节约上升为国策。

原国家计委负责人叶青委员承认:我们从八五就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确实,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耗量将达到三十五六亿吨标准煤,资源难以承受,环境也难以承载。你看看,农业用水实际利用率连40%都不到,很多地方是大水漫灌。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12]。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13]。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13-15]。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15987.html

http://www.doc88.com/p-99817886891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69760.html

上一篇:8月5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8月6日早报
下一篇:8月5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2017年8月6日午报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13 苏德辰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范振英 陈吉球 赵斌 李斌 陈楷翰 侯成亚 高建国 栾锡武 代恒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