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抢救将要消失的文章

已有 2831 次阅读 2011-2-24 06:50 |个人分类:备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循环经济, 高消费, 节约经济, 高风险, 高速度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抢救将要消失的文章
              杨学祥
    2005年3月9日,我在光明观察等网站刊登了一篇抨击高速度、高风险、高消费的文章《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6年过去了,网络文章未被很好保存,抢救性重发迫在眉睫。好在还有网络记录尚存,可点击验证。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光明网 2005-3-9 10:51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4.杨学祥.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新闻周刊.2001,(32):1415.杨学祥.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从循环型经济到节约型经济
杨学祥
 
发帖: 676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于 2005-03-09 09:26       
       摘要: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关键词:资源,环境,能源,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强制性消费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正在此间举行的政协大会上,伴随着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讨论,“节约能否成为国策”在政协委员中也引发了一场“激烈辩论”。民盟中央带来的消息让人震惊:最近,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1]。民盟中央在大会发言中呼吁,“国无远虑,必有近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应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4年3月6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无论是在政协委员驻地,还是在人大各个代表团,只要提起循环经济,总能引来代表委员们的共鸣。为什么平平常常的“循环”二字,在代表委员们的心中占有这样重的位置?循环经济是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单向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需要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发展循环经济被写进了计划报告中,表明政府对这一经济增长模式的高度重视和认可[2]。
    在一年之内中国两会代表对循环型经济和节约型经济的认同,表明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的当代经济发展趋势受到严重挑战。
    1.历史的回顾
    5年前,当我提出“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是对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高风险、高速度、高消费及弱肉强食和利重于道的竞争原则的一种否定,除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外,人们在心理和精神上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这一观点时,仅有《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第46期)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0年,第8期)发表了我的文章[3-5],很多崇拜西方生产方式的人对这一观点一时还难以接受。
    5年过去了,美国的新经济从连续十年的持续增长突然转向衰退,最近虽然有复苏迹象但欠债累累;日本经济在经历十年持续停滞之后至今仍处于低迷状态;高消费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谁来供应中国的大讨论。长期的经验教训和东方的文化传统,使日本抛弃了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战略,大力培育环境相关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这与美国的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环境政策成鲜明对照。研究日本经济战略转变的原因,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可以对比的是,“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于2001年9月4日在北京开幕。环境问题成为会场内外的热门话题。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重温21世纪论坛的呼声,对发展循环型经济大有帮助。
    2.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
    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的官员罗夫•泽留斯(Rolf Zelius)在专题论坛上指出[6],过去30年来,一些亚洲国家经历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经济增长率。然而,这些经济增长要付出代价。亚洲丧失了一半森林覆盖和不计其数动植物物种。其1/3的农业用地已经退化,鱼类资源减少了一半。今天,该区域严重污染城市的数量最大,其河流和湖泊属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确实,环境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包括东亚次区域的经济迅速增长、中亚经济转型国家其原有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否认地忽视了环境,以及南亚地区贫困仍然是决定性的地方性问题。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亚洲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两种政策失误。第一,发展中成员国的决策者们没有将健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放在优先地位,而是几十年来都采取“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这导致社会付出更大的整体代价,并加剧了贫困;第二,当一些政府确实制定环境条例时,他们往往采用不能监测或实施的严格标准以及强硬的政策手段,这些手段忽视对遵守法律的奖励刺激。
    在柬埔寨,森林破坏导致灌溉系统的改变,致使水稻减产,无数居民受到饥饿威胁;马来西亚的Srawaka森林里砍伐与严重的水土流失相伴随。更为严重的是,森林退化在这些地区已不仅仅只是威胁到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忠玉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森林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莫过于提供木材,直到近期人们才正视,自然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崩溃、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均是由于森林的消失而增加,而众多依靠森林产品生存的人们也由此受到严重威胁。
    事实上,恩格斯对人类盲目的实践活动早就作过如下精彩深入的分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7]。”可惜的是,对商品价值的盲目追求淹没了智慧的理性分析。
    国际林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法?齐白塔说,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在将环境和生产力错误地割裂开来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发展生产力而不是环境,因为他们能最生动、最直接看到的仅仅是眼前利益。但是,时间一长,人类总是会付出代价的。而事实上,环境和生产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保护森林与环境才是人类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
    3.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
    到目前为止,商品生产所创造的财富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以为,向大自然索取是免费的,向大自然排污也是免费的。他们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抽取地下水为例,人们免费地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枯竭并受到污染。以至于2000年9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根据国内外经验,适当的补充地下水不仅能使地下水位回升和制止地面沉降,而且能使地下含水层成为廉价的输水渠道。问题是维持地下水源的回灌费用由谁来支付?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成果把财富扩展到产品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个部分,并提出了真实储蓄概念。真实储蓄的实质,是用总储蓄减去外债与折旧和加上教育投资得到的净储蓄,然后减去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得到的真实储蓄,再除以GDP得到的真实储蓄率,所得结果若持续为正,即反映财富在增长,若结果持续为负,最终必将导致财富的下降。因此,有可能利用真实储蓄的长期时间序列来判定一个城市是否在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纵向比),也可以借此比较不同城市的情况(横向比)。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并将被引入市场经济。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正与日俱增。
    在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指银行储蓄额占GDP的百分比)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世界银行(200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第2位(仅次于非洲资源国家博茨瓦纳)。1999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4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的修正。据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的研究,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之中[8]。
    资源和环境本身就是财富。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曾频繁发生破坏环境的事件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日本吸收了这方面的教训,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庭电器循环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目前,日本政府正加紧拟定《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草案),争取在2001年开始实施。这将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奠定法律基础。
    除法律保障外,日本积极开发以下四种技术:一、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的技术;二、能够长期使用的产品的制造技术;三、循环利用技术;四、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物质排出量的技术。“循环型经济社会”的确立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它还会改变人们迄今为止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建立新型价值观念。“循环型经济社会”会给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据日本通产省估计,到2010年,与环境有关的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15万亿元增加到37万亿元,就业人数将从现在的64万人增加到140万人。日本经济计划厅预测,到2020年,环境产业将是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零排放工厂”已经在日本成为企业在新世纪里新的追求目标。其中,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走在最前列,汽车、造纸、水泥、化工、电子及家用电器等制造业也十分积极,目前已建成上百座“零排放工厂”。在一些啤酒制造厂里,所有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实现了100%的再资源化和循环利用[9]。
                        
    4.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和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10],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水灾、旱灾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环境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多亿立方米,667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常年供水不足,其中近1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其中32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2300亿元。
    水环境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解决氮、磷污染是长期艰巨任务。水污染的原因很多,包括国家重要水系的严重污染,城市产业对水源的破坏,城市地下水50%受到污染等。同时,海水污染也愈来愈严重。除了水体污染,水质下降,大气污染外,固体物污染也很突出。据建设部提供的数字,全国城市年产垃圾量已达1.5亿吨,目前每年还以8%到10%的速度递增。全国垃圾堆放总量已高达70亿吨,在全国667个城市中,有200个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排放量为3186万吨。全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63%,但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
    
    由于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我国土地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从21世纪论坛上获悉,作为京津和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目前沙漠化土地在我国30个省区市851个县旗均有分布,特别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呈现局部好转、整体快速推进之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土地沙漠化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到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据最新监测结果,近年来我国荒漠化扩展速度还在加快。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坝上等地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度年均达4%以上。到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7.3%。
    生态环境的自然恶化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得出结论,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水灾,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53次大洪水,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23次,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内蒙古鄂托克旗在30年内被流沙压埋房屋、棚圈55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10]。
    回顾我国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资源、能源的 高消耗上,我国单位GDP的资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自然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触目惊心[9]。
    根据专家们分析预计,我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必须提高8—10倍,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种种现象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国必须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用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利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推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建设工业生态[11]。
    与民盟中央的呼吁相呼应,天津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欧成中委员说,无论从科学发展观出发,还是实现社会和谐,都必须把节约能源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并列。陕西省政协原主席安启元委员说:“节约资源应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政协委员们纷纷发出警告[1]:
    ——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甚至有可能丧失发展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长期短缺矛盾,它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理不好,甚至会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从现在起,国家应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理性的警告,辩证的思考,在政协大会上形成了不大不小的舆论:把节约上升为国策。
原国家计委负责人叶青委员承认:“我们从‘八五’就将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但到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确实,到2020年我们的能源消耗量将达到三十五六亿吨标准煤,资源难以承受,环境也难以承载。你看看,农业用水实际利用率连40%都不到,很多地方是大水漫灌。”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五大基本商品中,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粮食、肉类、煤和钢铁的消费均超过美国[12]。在中国威胁论的宣传中,“消费黑洞”也成为中国的一项罪名,这在世界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前景下,是一个十分具有蛊惑人心效果的口号[13]。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指出,导致当前世界战争的原因是石油,导致未来世纪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资源和能源的短缺最终将导致战争,这是一切大国军事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节约型的循环经济才是避免战争,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们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付出了更多的代价。认真研究我国资源与环境状况,就会理解为什么参加“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专题论坛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发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呼声;为什么提请代表审议的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是大国,外国很难满足我国在资源与能源上的需求。我们曾提出,“先发展,後治理”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我们不能像霸权国家那样靠强权掠夺别国的资源与财富[13-15]。抛弃工业化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最适量生产,最适量消费,最小量废弃”的经济模式,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斌,顾瑞珍。节约型社会应为“基本国策”?来自委员间的激烈讨论。新华网2005-03-08 17:05:0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3/08/content_2668492.htm
2.贺劲松、常爱玲.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3.杨学祥. 土地沙漠化——全球性环境问题. 科学新闻周刊. 2000,(46):18
4.杨学祥. 气候波动周期、沙漠化与人类知识结构.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00,6(8):1003~1005
5.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6.亚洲开发银行 环境与社会发展局 罗富?泽留斯:亚洲面临环境的挑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160
8.中国科学院 牛文元:如不及时控制污染将对中国造成极大负效应.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7版.
9.方立:日本环保新观念——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第32期15页.
10.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 困扰中国环境十大问题. 人民政协报,2001年9月4日, 21”世纪论坛”特刊, 5版.
11.新华网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传统模式已到尽头。BUSINESS.SOHU.COM 2004年5月17日08:57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5/17/68/article220146837.shtml
12.孙可嘉。美研究机构: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消费大国。BUSINESS.SOHU.COM 2005年2月17日14:43 来源:[ 新华网 ]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217/n224322157.shtml
13.包亚明。美国学者用心险恶竟污蔑中国是“消费黑洞”。《新民周刊》2005年3月7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IAW/804101.htm
14.杨学祥. 中国北方干旱趋势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科学新闻周刊. 2001, (32):14
15.杨学祥. 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人民政协报>, 2001年9月4日第6版
16.杨学祥.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00
 
http://ep.cn/cgi-bin/ut/topic_show.cgi?id=17216&h=1&bpg=8&age=0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
http://www.hg1988.com/wenzhang_detail.asp?ID=47923&sPage=1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15987.html

上一篇:甘肃迭部岷县交界发生4级地震:警钟长鸣四面楚歌
下一篇:特大地震频发期的警钟在2008年5月10日敲响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吕喆 钟炳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