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争霸是误读 争生存权是本质:从碳税到美国优先

已有 1831 次阅读 2017-3-8 19:08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存权, 气候恐怖主义, 减排陷阱, 美国优先

争霸是误读争生存权是本质:从碳税到美国优先

                                             杨学祥

 

    人权中的最基本权利是生存权:每个人都应该公平地享有呼吸权、衣食住行权、温室气体合理排放权。因此,中国人应该享有和西方人同样的碳排放权,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应该享有和西方人同样的碳排放权。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争论暴露了西方国家利用减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人民生存权的阴谋,也就是我们在10年前指出的气候恐怖主义的陷阱。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是美国当权者对这一问题的明确答案。

 

科学发展带来的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曾使世界震惊。他们从人口、资金、粮食、不可再生资源、环境等方面得出结论,人类社会将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达到增长的极限[1]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的报告显示,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光。如果全球人类都像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浪费的话,那么地球人需要立即找到两个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才能满足对自然资源的需要。据统计,各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全球生态系统自1970年以来已减少1/3(科学新闻周刊。2000,第46期,21页。)人类期望科技进步能弥补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量,但是环境的深度恶化使人类面临更严重的挑战[23]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25撰文指出,西方经济模式————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充斥着一次性物品的经济————在中国将是行不通的。如果在中国行不通,在印度也不会行得通。估计到2031年,印度的人口甚至会比中国还多。西方的经济模式在共有30亿人口的其它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在日益融合的全球经济中,所有国家都在竞相争夺石油、粮食和铁矿资源,现行的经济模式在工业国家也不再行得通。保持21世纪初的全球文明,取决于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实行交通运输多样化的可循环经济转变。为保持经济增长,就要建立新型经济[4]

  莱斯特?布朗宣布了西方经济模式的死亡,这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极为现实性的借鉴意义。简单模仿西方经济模式没有出路,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有战略突破,必须具有适应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新环境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5]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6.5%和9.7%。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1%,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18.21%(世界平均29.6%),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布莱尔的减排陷阱

 

2007313美联社报道,英国政府于313建议进行一次大胆的,长期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新环境立法。此举将促使美国、中国和印度也出台同样的立法。按照该立法的草案,英国到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60%。“这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而采取的一项革命性举措。”托尼•布莱尔说:“它为全球其它国家树立了一个榜样。”近几个星期以来,英国的政治党派为了在下一届国家选举中占领一个关键的战场,纷纷进行了“绿色”表决以展示他们的环境态度。无论是布莱尔的工党还是反对党保守党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他们把更多的媒体时间放在了臭氧层问题上而不是英国在伊拉克的驻军问题。来自伊拉克的坏消息已经让布莱尔的阵营受到打击,他们试图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可以使布莱尔掌握主动权的问题上,比如环境问题。布莱尔计划于9月份离任,如果他能够在离任前成功促成一项全球二氧化碳协定,这将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政绩。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信奉这一教条的美国没有被敌人打垮,却被朋友压垮。这个朋友就是对美国政策言听计从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当金融风暴在美国华尔街骤然兴起,席卷全球,美国金融权威格林斯潘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布莱尔的两手策略:支持伊拉克战争消耗美国经济实力,倡导温室气体减排计划提高企业经济成本,最终导致世界油价上涨,美国现金短缺,信贷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如果说布莱尔对美国的战争政策一步一趋,那么,布莱尔对美国的气候政策却采取背道而驰的相反路线。在美国总统布什以经济原因拒绝在京都协议上签字之后,布莱尔和欧盟决定在气候问题上掌控世界问题的话语权,重温大国引领世界潮流的昔日旧梦。布莱尔开创了气候问题政治化的先例,直接为美国的金融危机搭桥铺路。

    2007313,英国首相宣布了气候变化法案的草案。英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碳排放立法的国家。根据该草案,英国要在2050年削减60%的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的中期目标至少要减排26%。若没有完成计划,英国政府可能会被起诉。托尼·布莱尔说,这一计划可能会帮助英国说服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与英国携手应对全球变暖。英国环境部长戴维·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说:“这是革命性的一步,英国此举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了榜样。这一法案是国际性的里程碑。这是未来的环保方向。”环保主义者称该法案是“向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200865,布莱尔撰文指出,新的环保技术已经推动着数十亿美元的产业。2007年,约有1480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到清洁能源技术上。从2006年开始,对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增幅已达到60%。与此同时,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也是引发气候争论的原因。随着油价每桶涨到130美元以上,那些拒绝减排者就有更多的借口来回避对气候变化的关心。而减少对碳的依赖也是未来基本安全需求的核心。我一直认为,从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战略重要性而言,能源政策远不及防止气候变暖来得重要。如果没有美国的承诺,全球性协议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美国承诺本世纪中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减少50%碳排放量,并以立法的形式付诸实践,将可以有效改变减排的前景。此时离2008102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新版救市方案的事件不到四个月。

“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在由广州市科协和英国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一位来自英国的资深环保记者曾语出惊人。他认为,在2050年后,如果广州的气温再上升3摄氏度,没有空调将难以生活。他还为中国描绘出一幅可怕的远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都将首先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致命一击。其实,不只是这位记者,电影、文学作品、媒体的报道等也热衷于描绘由于温室效应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的场景,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灾难。“全球变暖说”、“气候威胁论”似乎已经笼罩了整个世界。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气候恐怖主义”炒作的背后,很多西方媒体甚至把矛头指向中国。有西方科学家预测,中国即将提前成为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中国环境威胁论”以及批评中国从海外获取资源的声音也时常出现在各国媒体的报道中。最近,英国外交大臣贝克特在一次讲话中说,气候变化已成为安全问题和国防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尽可能广泛的国际政治联盟,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来解决。尽管英国强调目前不寻求安理会对不履行环保义务的国家采取制裁行动,但她曾表示,英国将在联合国、八国集团和欧盟等各种层面推动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这些动态都是危险的先兆,像美国这样的强国都不能承受“减排二氧化碳”之重,西方竟有人要通过减排来打压中国。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411565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特朗普的美国优先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6119报道,二战后,美国人第一次选出这样一位总统,他承诺推翻历任总统一直实行的国际主义,并建立实体与隐喻意义上的双重高墙。特朗普的获胜预示着一个更关注自身事务,让世界其余地方好自为之的美国。

这场将他推向统治高位的局外人革命,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从今年英国公投脱欧等事件已可见端倪。特朗普的胜利,对在欧洲已显而易见并逐步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民粹主义、本土主义、民族主义和封锁边境运动来说,堪称火上浇油。

世界各地许多人纷纷思考周二的选举结果对自己所在的地方意味着什么。将自己的外交政策总结为“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承诺沿墨西哥边境建立一道高墙,暂时禁止穆斯林移民进入美国。他质疑华盛顿对北约盟国的长期义务,呼吁减少对外援助,他对俄总统普京称赞有加,发誓撕毁国际贸易协议。

特朗普对撤回军事力量与经济援助的承诺令许多国家开始提前思考,如果失去美国这个盟友该怎么办。日本前外交官宫家邦彦说:“美国在欧洲、中东与亚洲的所有盟国都要考虑如何保护自己。”

“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教授亨里克·穆勒称,“二战后,美国的核武器以及它在欧洲的军事力量先是保护着西欧,然后又保护了中欧各国,如今这一切就要完结了。”

少数几个热情欢迎特朗普获胜的地方包括俄罗斯。俄专栏作家弗罗洛夫说:“美国将忙于自己的问题,不会来招惹普京……这有什么不好?”

而以色列领导人则担心,美国会进一步从充斥战乱、恐怖主义和动荡不安的中东抽身。

据法国《费加罗报》1110文章,作为国际政治新手,世界第一大国的新总统可能主张某种形式的孤立主义,这在盟友中引起担忧。

如果人们还记得特朗普的讲话,那么他进入白宫很有可能在国际关系中引发一场真正的海啸。法国驻美大使热拉尔·阿罗说:“世界在我们眼前坍塌。令人晕头转向。”

东欧开始刮起恐慌之风,那里曾是前苏联盟友的国家如今一直都靠美国保护,它们担心被送到俄罗斯熊的利爪下。波罗的海沿岸小国更加忧心忡忡,因为特朗普曾表示,如果普京在它们边境发起新的军事冒险行动,美国不一定会前去相救。西欧同样感到不安,因为自二战以来,西欧的防御和安全都依靠美国。

在特朗普的所有主张中,孤立主义似乎是最认真且最可能实现的。他已开始了以“美国优先”为主旨的运动。他要中断美国耗资巨大的军事干预行动,他将让美国的盟友为自己的防务花费更多和担负更多责任。特朗普的胜利很可能预示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

http://news.163.com/16/1111/13/C5JJFP73000187V8.html

 

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中美争霸”,事实上,争霸是误读争生存权是本质。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美国优先政策捍卫的就是这一美国利益。

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还是孤立主义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681.html

 

 

参考文献

 

1.    潮汐。双刃剑效应:直面高科技进步。发现。2001,(1):30~31

2.    杨学祥。冷静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人民政协报>2001946版。

3.    杨学祥。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211):15~23

4.    莱斯特?布朗。美国专家分析:西方经济模式“在中国行不通”。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2-14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768

5.    王建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2005082021:18 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5-08-20/21186740072s.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8314.html

上一篇:2017年3月8日晚报:3月7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峰值
下一篇:2017年3月9日早报:3月7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峰值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2 周少祥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