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4日潮汐组合导致大降温 周五最低气温将跌破10℃
杨学祥
这次大降温 周五最低气温将跌破10℃
来源:舟山网 2016-11-09 10:37
前段时间,岛城迎来了持续的好天气,气温也明显回升,前天的最高气温甚至达到24.9℃,让人感觉又回到了“小阳春”时节。
但从昨天半夜起,老天爷开始“变脸”了:风“呼呼”地刮,气温直线下降。这周的前期,冷空气成为了绝对的“主角”。
受大风影响,今天上午朱家尖——普陀山航线临时停航。(舟山晚报记者陆平/摄)
冷空气带来6—8℃的降温
昨天半夜起,随着冷空气的大举杀到,岛城开启了阴雨、降温和大风模式。市气象台专家说,这股冷空气为中等强度,给我市带来的过程降温幅度可达6—8℃。
先来说说大伙最关心的降温。受冷空气影响,今天岛城的最低和最高气温降至13℃和17℃左右。跟昨天一比,你会发现下降了一大截。到了明天,最低、最高气温分别降至11℃和15℃左右。
第二件事,要聊聊大风了。昨天下午,市气象台发出了大风黄色预警信号。昨天半夜起至今天白天,舟山沿海有9—10级偏北风,今天夜里减弱到8—9级。也就是说,今天的岛际交通会受到很大影响。
另外,这几天都是阴雨天气,到了10日小雨转阴天。降温加上阴雨,日子不是一般的难熬,大伙一定要及时增添衣物注意保暖。
周五最低温度将跌破10℃
经历了冷空气带来的阴雨天气后,预计周五起,老天爷“心情”会变好了。
周五起至周日,受地面高压的控制,岛城以多云天气为主,同时气温也逐渐回升。周六和周日的最高气温,回升至20—21℃,最低气温在11—12℃。
但有一个情况值得大伙注意,就是受辐射降温的影响,周五早晨最低气温仅9℃左右,将会跌破10℃大关。所谓的辐射降温,就是由于天气转好,缺少云层的遮挡后,地面白天吸收的热量会在夜间快速散发,导致气温迅速下降。
岛城入冬还要等一个月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岛城也恰好迎来了冷空气。立冬不光是一个节气,还是个传统的节日。
立冬的到来,意味着太阳位于黄经225°,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在民间,有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冬到了,那么对舟山来说,真正的冬天还有多远?气象意义上的入冬标准,是指当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10℃时,从第一天起入冬。
市气象台专家说,舟山的常年入冬时间为12月8日,也就是说还要等1个月左右的时间,才会迎来真正的冬天。
[ 初审编辑: 金晶 责任编辑:孙燕 ]
http://ptnews.zjol.com.cn/putuo/system/2016/11/09/020862712.shtml
最大“超级月亮”有利于拉尼娜增强和气候变冷
2016年3-6月和9-12月为强潮汐时期,2016年1-2月,2015年7-8月为弱潮汐时期。2016年11月是强潮汐时期第三个月。2016年9-12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潮汐组合A:11月8日为日月小潮, 11月4日月亮赤纬角极大值南纬18.73690度,两者弱叠加,潮汐强度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弱),潮汐使赤道空气向两极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暖空气活动,有利于低层偏南风的发展,带来较多水汽,造成部分地方出现大雾天气(弱)。
潮汐组合B: 11月11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0. 00147度。11月14日为日月大潮,11月14日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强度最大,地球扁率变大,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强),潮汐使两极空气向赤道流动,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强)。
本月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2016年9-12月地震活动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5776.html
2016年11月14日最大“超级月亮”导致冷空气活动异常增强,有利于拉尼娜发展,是目前增强拉尼娜的最显著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3105.html
关注14日超级月亮会带来寒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310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13633.html
图1 10月28-11月6日北半球气温距平
zecrio 最近指出,据10月28-11月6日北半球气温距平,北美全部为深红,气温异常偏高,严重暴暖,欧亚特别是中西伯利亚,北亚地区爆冷。一片深蓝。平均气温偏低4-12度。未来继续加强。冷源在11月中旬持续堆积,下旬可能爆发严重寒潮。需提高警惕,密切监视。今冬极寒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此强的冷源配合拉尼娜和强潮汐组合今冬不一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30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