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被忽视的预言:中国下一场危机是粮食危机

已有 53963 次阅读 2016-10-15 22:1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气候变化, 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 粮食危机, 气象安全

被忽视的预言:中国下一场危机是粮食危机

                                 杨学祥

中国下一场危机——粮食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使得大宗商品如石油、铁矿石等的价格持续下跌,跌幅甚至达到“腰斩”的地步。但在众多大宗商品中,粮食却是个异类。

2000年开始,粮食价格开始缓慢增长,15年时间上涨了50%。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和2010年,粮食价格迎来两波高峰,而从2011年开始,粮食价格有所下跌,并从2016年开始再次呈现涨势。

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对粮食的需求将增长50%以上,而到2025年将有36个国家的14亿人将陷入缺少食物的危机中(中国目前尚有1.3亿左右的饥饿人口)。世界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则指出,未来10年农产品(000061,买入)价格保持较高的态势将成为市场非常明显的特点,农产品和水产品的价格将达到历史高位水平。

虽然从2003-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增长以及消费需求的提升,使得中国粮食的总产量与总需求出现缺口,2010年需求高于产量352万吨,而到了2015年这一缺口达到了2000万吨。

  产量不足也导致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大幅增长,2014年首次突破1亿吨,从2002-2015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增长了780%

  而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但粮食需求大约为7亿吨,有近2亿吨的缺口。

  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价格也在不断增长,2009年至今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分别上涨59%69%,粮价的上涨也进一步推高了食品价格。

越来越多的进口粮涌入中国,引发了业界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在经济学人最新公布的《2016世界粮食安全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在42位,西方国家占领了全球粮食安全系数排行榜第一梯队。大大领先于中国的,包括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18)和韩国(24)。如今,中国的双脚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粮食进口的疆土。

http://futures.jrj.com.cn/2016/08/16065221321723.shtml

2008年的警告:世界市场能否成为中国稳定可靠的粮仓?

我们在200612月指出,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经到来。1959-1961年中国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前苏联农业连年歉收最终导致政治解体,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7]

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可靠稳定的粮食供给和能源资源供给,完全依赖国际市场,必然导致生存和发展条件受制于人[8]

国际市场油价和粮价的攀升,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的影响,粮食安全象能源安全一样,成为大国自身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国家兴亡的一个古老课题,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依然存在。

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频发——气候剧变——旱涝交替——流感疾病流行,灾害链的历史轨迹值得关注[9]

我们在2008422指出,历史上,世界粮食危机与灾害天气有关,气候导演了世界战争[1920]。本次粮食危机早于气象灾害,表明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政策失误和利益冲突。

气候政治化、奥运政治化、粮食危机政治化,富国在气候危机到来之前力图凭借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优势向穷国转嫁灾害危机,抑制不发达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全球化的经济遭遇不和谐的非全球化的不公正的政治,世界经济市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急于发展的中国人过于相信世界政治的公正,世界市场的公平,奥运圣火传递风波和世界粮食危机敲响了盲目相信国际社会和盲目依赖世界市场的警钟:如果中国真正变为世界加工厂,世界市场能否成为中国稳定可靠的粮仓?

世界市场经济中的财富是不断变化的,中国人的财富观应该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我们用资源、环境和数十年的辛劳赚得的美元,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又能买回多少石油和粮食?在西方经济规则控制下的世界市场中,穷国永远是受害者。

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把此轮粮食危机比喻成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20日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正导致一场“无声的大规模谋杀”。中国的经济学家目前还缺乏这种勇气和远见。不过,有一点已经得到确认:依赖世界粮食市场无异于国家自杀,多国在粮食危机中的动荡正在证实这一观点[1]

结构性的动荡已经使世界粮食陷入深度危机,随之而来的气候灾害将使欧洲的“减排计划”黯然失色,换句话说,“减排计划”造成的高成本将推动世界粮食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断粮的穷国饥民,“减排计划”无异于画饼充饥,更有甚者是雪上加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2542.html

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但粮食需求大约为7亿吨,有近2亿吨的缺口。

我们的警告被忽视,相关的原始博文也被删除一空。

相关报道

中国下一场危机——粮食危机

1评论2016-08-16 06:52:56 来源:米筐投资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使得大宗商品如石油、铁矿石等的价格持续下跌,跌幅甚至达到“腰斩”的地步。但在众多大宗商品中,粮食却是个异类。

粮食危机0

  从图中可看出,从2000年开始,粮食价格开始缓慢增长,15年时间上涨了50%。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和2010年,粮食价格迎来两波高峰,而从2011年开始,粮食价格有所下跌,并从2016年开始再次呈现涨势。

  世界银行预计,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对粮食的需求将增长50%以上,而到2025年将有36个国家的14亿人将陷入缺少食物的危机中(中国目前尚有1.3亿左右的饥饿人口)。世界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则指出,未来10年农产品(000061,买入)价格保持较高的态势将成为市场非常明显的特点,农产品和水产品的价格将达到历史高位水平。

  中国的粮食供需关系

粮食危机1

  可见,虽然从2003-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的增长以及消费需求的提升,使得中国粮食的总产量与总需求出现缺口,2010年需求高于产量352万吨,而到了2015年这一缺口达到了2000万吨。

  产量不足也导致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大幅增长,2014年首次突破1亿吨,从2002-2015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增长了780%!

  而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上升到5.54亿吨,但粮食需求大约为7亿吨,有近2亿吨的缺口。

  与此同时,中国的粮食价格也在不断增长,2009年至今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分别上涨59%和69%,粮价的上涨也进一步推高了食品价格。

  越来越多的进口粮涌入中国,引发了业界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在经济学人最新公布的《2016世界粮食安全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在42位,西方国家占领了全球粮食安全系数排行榜第一梯队。大大领先于中国的,包括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18位)和韩国(24位)。如今,中国的双脚已不可避免地踏上了海外粮食进口的疆土。

  城镇化加速粮食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从1978年至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人口从1.72亿人增加至7.7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6.1%。与此相对的是,乡村人口已减少到6亿人。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而到2015年中国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城市达15 个。

  城市的扩张使得中国的耕地面积开始减少。2003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开始大幅增长,这一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火热,是巧合还是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1981年的6720平方公里扩增至2014年的4.99万平方公里,增长了6.44倍,年均增长率达6.27%,呈现明显扩张态势。其中,2000年以来年均净增长高达1940平方公里。

  同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也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人均建设面积为129.57平方米,大大超出国家标准的85.1至105平方米/人,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4.4平方米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与此对应的是,中国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快速下降。

  中国的耕地面积从1991年开始便逐步减少,年均减少433万亩,至2013年下降至1.3亿公顷,占土地面积11%。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减少到0.08公顷,即人均1.2亩。对于一个人均耕地面积不到美国1/6、不到俄罗斯1/10的国家来说,这种下降更值得警惕。

  房地产过热是诱因

  尤其是房地产的狂热发展,导致大量的可耕地被占用。

  从2006-2010年,房产开发用地从6万公顷左右增至15万公顷左右,可见此时的房产市场火热,而占用耕地面积也有增无减。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每年国家及省份批准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均在20万公顷左右,直到2015年才下降到16万公顷。

  耕地被侵占,房子占的土地多了,种粮食的土地少了,因此就造成了粮食供应量减少,粮食进口数量增加,粮食价格上涨。

  在中国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大幅下降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土地却无人耕种,“撂荒”的现象在农村也越来越普遍。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撂荒耕地近3000万亩,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而言,无异于背后插刀。

  而造成撂荒这一现象,依然要从城镇化说起。

  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成为“市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或经商的数量也一直飙升不下。

  务农人员减少是本质

  2004-2015年,中国外出农民工数量呈直线上升,10年来增长48%,再加上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中国农民工总数维持在2.7亿人左右。

粮食危机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把土地留给家中的妇女或者老人耕种,直接造成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空洞化和农村破产化,也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再加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田水利基建滞后,使得种地成本增加,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民无利可图。

  而在脱离农业的人口中有近1/4没有在农业生产中投入过多时间,一代农村居民在脱离土地,他们的子女(尤以80后、90后为主)读过大学后留在城市,更成为普遍现象,家乡的土地逐渐被遗忘。

  农民到城市务工,承受着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却没能享受到市民该有的福利。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个农村居民到城市来就业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间接消费的粮食将会增加20%。一正一反,加剧了粮食供需的不平衡。

  这不能责怪于农民。农民也是投资者,他们可能对收益率没有概念,但对务工和务农的收入有着直观的对比,在城市务工每月可拿3000-4000元的工资,收益远大于务农,这也是他们在权衡之后做出的合理行为。

  机械化和大农场模式可能才是出路。眼下极度分散的耕种模式决定着农民无法承受高风险,机械化和规模化才是更好的出路。大量撂荒的耕地,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出明确的信号,只有通过土地承包的方式发展现代化的农场,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

http://futures.jrj.com.cn/2016/08/16065221321723.shtml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富国对穷国的掠夺?

已有 3074 次阅读 2008-4-22 10:48

早在1998年华人学者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世界粮食危机验证了这一远见。

   早在200611月,设在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就大声疾呼:爆炸性的美国乙醇生产用粮需求,将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遗憾的是,布朗的这一担忧今天已得到验证。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宣称,全球粮价大幅上涨,已经在36个国家内诱发粮食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警告:“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

1 粮价上涨的速度惊人

世界粮价上涨速度惊人。以大米价格为例,泰国、越南、印度、埃及等大米输出国近几个月先后宣布限制大米出口以保证本国供应,导致3月份国际大米价格继续大幅上升,离岸价由月初每吨467美元上涨至月底的608美元,尤其是327泰国大米出口报价比上月暴涨30%,创下20年来的新高。与上年同期相比,3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价格分别上升了137.5%36.4%79.2%66.6%[1]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也显示,国内粮价近期处于高位运行阶段。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5.5%,其中小麦上涨8.7%,稻谷上涨3.5%,玉米上涨8.9%,豆类上涨36.5%[2]

2 富国政策导致穷国粮食危机

布朗把此轮粮食危机比喻成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发达国家要让8亿辆汽车烧乙醇应对油价上涨,却因此使世界上8亿穷人陷入吃不起粮或无粮吃的危机。包括布朗在内的多数专家认为,推动此轮粮价暴涨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规模发展生物燃料。有预计显示,今年美国用于乙醇提炼所需的粮食将达1.14亿吨,占美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8%。布朗所长的研究表明,仅此一项,就使国际粮食需求的增长幅度,由2005年的200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5000万吨。从发展趋势看,鉴于此轮粮价危机与以往的实质区别是结构性的,所以目前的粮价上涨趋势就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扭转。为避免粮价、粮食危机进一步恶化为社会动乱或国家危机,国际社会就必须及早协调行动,控制粮食危机的事态发展。否则,粮食危机最为严重的穷国,就可能步步滑向“战乱国”或“失败国”,从而对世界和平形成更大威胁,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动荡[1]

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20日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正导致一场“无声的大规模谋杀”,基础产品市场已为全世界带来了“恐慌”,而西方国家应为此负责。齐格勒当天接受奥地利《星期日信使报》采访时说,生物燃料产量增长、基础产品市场投机行为和欧盟出口补贴政策,这都意味着西方国家应对贫困国家正遭受的大饥饿负责。他说:“每个受害者背后都站着一个凶手。这是一场无声的大规模谋杀。” 齐格勒批评全球化“垄断了全球的财富”,跨国公司要为“结构暴力”负责。“结构暴力”指贫穷、疾病、压制性体制和社会歧视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一概念关注的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分配不公。与“直接暴力”相比,“结构暴力”是一种无形、看不见的暴力,需要长期过程才能消除。齐格勒说:“一群市场交易者、投机者和金融强盗已经变得丧心病狂,他们构建了一个不平等而且充满恐慌的世界。我们必须制止这一切。”齐格勒17日说,考虑到生物燃料的推广对全球食品价格飙升的影响,大量使用粮食制造生物燃料已构成了“反人类罪”。此前,他建议停止使用农作物生产生物燃料5年,直至科技达到能够利用农业垃圾生产生物燃料的水平[3]

3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将加重危机

1972年前苏联天灾造成的粮食巨幅减产,就曾诱发世界小麦、大米和玉米价格成倍增长[1]。准60年的拉马德雷冷暖位相交替周期表明,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4年印尼地震海啸已经揭开了自然灾害再现的序幕,根据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和灾害准60年周期,2010-2020年全球气候剧变,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和70年代前苏联农业歉收可能重演[45]

1890-1924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自然灾害频发曾导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自然灾害频发曾导致前苏联农业歉收和政治解体。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不容忽视[6]

我们在200612月指出,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经到来。1959-1961年中国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前苏联农业连年歉收最终导致政治解体,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7]

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可靠稳定的粮食供给和能源资源供给,完全依赖国际市场,必然导致生存和发展条件受制于人[8]

国际市场油价和粮价的攀升,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的影响,粮食安全象能源安全一样,成为大国自身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国家兴亡的一个古老课题,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依然存在。

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频发——气候剧变——旱涝交替——流感疾病流行,灾害链的历史轨迹值得关注[9]

气候变冷导致饥荒和民族大迁移的观点早在1998年由外籍华人学者许靖华提出,发表在《中国科学》(D辑)上。学者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10]

200779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进一步提出,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他们的研究已经发表在施普林格的《人类生态学》杂志网络版上,其重点在于,温度的波动和农业产量的降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古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11]

香港大学学者章大卫及其同事称,未来的战争冲突可能将归咎于气候变化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生态资源短缺。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现代的战争原因是石油,未来战争的原因是淡水。许靖华的历史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罗勇的“气候安全论”,表明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最新理解。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5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12]

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10]。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效应将持续上百年,2020年世界经济将步入经济长波下降期[4]。减排温室气体的举措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减排借口和旗帜下掩盖的资源争夺日益激化,两极地位岌岌可危[13]。政治上的明争暗斗,来源于理论上的不可行性:减排能否拯救全球面临的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减排计划不能在2020年前有效解决人类基本的生存条件,“即使现在气温仍在不断升高,由于我们仍然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作为我们的食物来源,所以由此引发的冲突可能就会发生”。这是继许靖华之后,科学家向人类发出的又一次警告。

世界粮储只够吃57天,粮食危机阴影笼罩全球。人类已经无法摆脱“高油价”的困扰,现在又面对“高粮价”的挑战。国际市场油价和粮价的攀升,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的影响,粮食安全象能源安全一样,成为大国自身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国家兴亡的一个古老课题,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依然存在。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频发——气候剧变——旱涝交替——流感疾病流行,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的历史轨迹值得关注[14-17]

4  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忽视农业生产

国际在线报道: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素帕猜19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表示,近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忽视农业生产。素帕猜当天在2008年世界投资论坛开幕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世界人口增加、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气候条件趋于恶劣等诸多因素导致全球对粮食需求的增加,而世界上很多国家忽视农业生产,导致农业人口减少、农业生产力下降则是造成粮食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18]

419,包括农业部、世界银行、中国科学院在内的众多官员、专家在天津南开大学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讨论。这也是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08年会的核心议题之一。作为农业部官员,张红宇对粮价的看法可能令很多城镇消费者感到失望。“国内粮价上涨是国内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生物能源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就我个人判断,涨价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这样判断粮价走势。他认为,从2006年年底持续到现在的粮价高位运行,意味着中国的农产品的供给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新的供需平衡紧张阶段,且供给偏紧。

十年前,当中国的粮食产量于1998年达到历史顶峰5.12亿吨之后,中国政府曾经对农业的发展做出过判断:我国的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农产品供给基本平衡,且丰年有余。由于担心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存在“结构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的过剩问题”。从那年开始,执行了多年的粮食收购保护价开始被逐步取消。张红宇表示,1998-2008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国农业自身出现的问题,使得中国粮食供需出现了新的问题。

以工业化发展为例,2003-2006年中国玉米生产量年均增长7.9%,这样的增速在农业领域已属惊人。但同期,中国玉米的加工转化能力年均增长高达20%,三倍于玉米生产的增长。除了工业化对农产品的消耗,城镇人口结构和食品消费结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变化。截止到2007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5亿人,其中有2.2亿人口是从事非农产业。“这些人过去是粮食、肉类的生产者,现在变成了纯消费者,需求大大增加了,自然极大的增加了我国粮食供给的压力。”张红宇表示。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也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旧的平衡已被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建立之中。中国18.27亿亩耕地要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无论如何,这个资源紧张状态将时刻存在[2]

从长远来看,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教授等专家认为,必须要从提高农业生产力层面上考虑,比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2]

5  粮食危机提前到来的启示

历史上,世界粮食危机与灾害天气有关,气候导演了世界战争[1920]。本次粮食危机早于气象灾害,表明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政策失误和利益冲突。

气候政治化、奥运政治化、粮食危机政治化,富国在气候危机到来之前力图凭借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优势向穷国转嫁灾害危机,抑制不发达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全球化的经济遭遇不和谐的非全球化的不公正的政治,世界经济市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急于发展的中国人过于相信世界政治的公正,世界市场的公平,奥运圣火传递风波和世界粮食危机敲响了盲目相信国际社会和盲目依赖世界市场的警钟:如果中国真正变为世界加工厂,世界市场能否成为中国稳定可靠的粮仓?

世界市场经济中的财富是不断变化的,中国人的财富观应该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我们用资源、环境和数十年的辛劳赚得的美元,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又能买回多少石油和粮食?在西方经济规则控制下的世界市场中,穷国永远是受害者。

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把此轮粮食危机比喻成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20日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正导致一场“无声的大规模谋杀”。中国的经济学家目前还缺乏这种勇气和远见。不过,有一点已经得到确认:依赖世界粮食市场无异于国家自杀,多国在粮食危机中的动荡正在证实这一观点[1]

结构性的动荡已经使世界粮食陷入深度危机,随之而来的气候灾害将使欧洲的“减排计划”黯然失色,换句话说,“减排计划”造成的高成本将推动世界粮食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断粮的穷国饥民,“减排计划”无异于画饼充饥,更有甚者是雪上加霜。

2008-2009年、2011年、2015年、2018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2008-2009年、2011年、2018年是可能的流感爆发年, 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可能导致大旱年发生,2020年可能发生世纪性大洪水[920]

自美国五角大楼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秘密报告,报告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

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百上千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2020年,欧洲的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21]

这些预言绝不是空穴来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将在2010-2020年进入高潮。

 

参考文献

1  粮价危机: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2008-4-19 10:55:59人民网·天津视窗。http://www.022net.com/2008/4-19/436876292511469.html

2  马晖。农业部官员:粮价上涨将持续相当长时间http://www.sina.com.cn 2008042200:42http://news.sina.com.cn/c/2008-04-22/004215400644.shtml

3  联合国专家称粮价上涨是大规模谋杀。2008042102:32 海峡都市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8-04-21/023213767054s.shtml

4  杨学祥,杨冬红。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太平洋十年涛动。 2004-8-1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998

5  杨学祥。关注预防大灾的粮油储备:气候突变与国家安全。2004-7-15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34

6  杨学祥。关注预防灾害的粮油储备:从崇祯大旱到三年自然灾害。2004-7-16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850

7  杨学祥. 灾害天气导致粮食安全隐忧. 2006-12-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1486

8  杨学祥。莫让石油进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死穴。 2004-5-31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40

9  杨学祥. 禽流感是世界头号威胁: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2007-10-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4547

10许靖华。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中国科学(D辑),1998284):366-384

11  雅龙。研究暗示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发布时间:20070710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707/1_20070710_157896.html

12  杨学祥. 气候变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根源. 2007-7-12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112

13  杨学祥. 南极又成新闻焦点:重视气候变化还是意在夺取资源?杨学祥. 2007-11-12 光明观察. 国际·军事。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1/12/content_696355.htm

14  杨学祥。粮食危机阴影笼罩全球:从石油争夺到粮食控制.刊发时间:2007-11-22 光明网-光明观察. 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1/22/content_701187.htm

15  杨学祥. 关注禽流感、地震和拉尼娜的最新发展.刊发时间:2007-10-26 光明观察.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0/26/content_689261.htm

16  杨学祥. 不断增大的风险:强震、海啸、低温、沙尘暴和禽流感. 2007-09-16 13:21:18 光明观察. 随笔·杂谈.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16/content_671723.htm

17  杨学祥. 历史的足迹: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战争.刊发时间:2007-11-27 光明网-光明观察. 经济·科技。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1/27/content_702985.htm

18   魏向楠。联合国官员称忽视农业生产导致全球粮价上涨2008042009:08 来源:国际在线。http://news.sohu.com/20080420/n256403233.shtml

1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0 杨学祥。气候导演战争。新发现。200712月号:68-73

21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0707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254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8954.html

上一篇:超级灾害链:恐怖天气危机比经济危机更为恐怖
下一篇:明天雾霾“稍息”:雾霾连发是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惹的祸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8 周少祥 钟炳 杨文祥 蔡小宁 岳雷 bshhzai macberse yuk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