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评:中国在太空测试电磁引擎 若成功到火星只需10周

已有 2475 次阅读 2016-12-28 14:31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quot, 就是:, 并非, “不存在燃料的喷射”, 并非“无反作用力”

评:中国在太空测试电磁引擎若成功到火星只需10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220日报道,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个研究团队发表的论文似乎证明他们已成功开发出电磁驱动引擎(EmDrive)技术后,这种革命性的无燃料引擎技术在最近引发了争议。据称,如果这种不符合物理学常识的概念成为现实,这一引擎可以让人类在10周时间内到达火星。

但现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声称,NASA的研究结果“再次证实了”他们已经取得的成果,并且计划“尽快”在人造卫星上运用这一技术。

由于不存在燃料的喷射,电磁驱动引擎将违背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牛顿第三定律。不过据《国际财经日报》英国版报道,在北京的一次记者会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证实,政府从2010年起一直在资助这项技术的研究,并声称他们已经研制出一台设备,目前该设备正在近地轨道上进行测试。

就在公布此消息的一个月前,匿名消息人士告诉《国际财经日报》英国版,电磁驱动引擎测试正在天宫二号上进行。

据《国际财经日报》英国版报道,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负责人陈粤在记者会上说:“各国研究机构近年来已经对电磁驱动引擎进行了一系列长期的、重复性测试。可以说,NASA发表的研究结果再次证实了这项技术。一个完成毫牛顿级微推力测量试验的实验性验证平台的确立,以及多年的重复性试验和对于相关干扰因素的研究,证实在这一类型的推进装置中是存在推力的。”

根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总设计师李峰称,研究团队已经制造出一台样机,该样机迄今为止只能产生几个毫牛顿的推力。要能对人造卫星产生作用,这种发动机需要把推力提高到0.11牛顿之间。

李峰在记者会上说:“这项技术目前处在原理论证阶段的后期,目标是使该技术能够尽快地用于卫星工程。尽管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我们有信心取得成功。”

在上个月NASA的研究正式发表后,许多人曾对该研究结果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因为实验中存在误差。这些人中包括高级推进系统专家布里斯·卡森蒂。

卡森蒂是康涅狄格大学的工程学教授,他对该校校刊《今日康涅狄格大学》表示,电磁驱动引擎对物理学原理的违背将“推翻我们所知道的全部物理学原理所依据的大部分基础知识”。

NASA的这篇发表在美国航空航天学会《推进和动力杂志》上的论文介绍了NASA“鹰工厂”实验室进行的一系列成功试验。论文的发表意味着它经过了与此项研究无关的科学家们的评议,从而提升了它的可信度——但这未必意味着研究结果是真实有效的。

卡森蒂说:“我个人认为对于这一结果可以有某种一般的解释。例如,电流会使该引擎内部的元件发热,它们在实验过程中会膨胀,从而导致运动并表现为力的形式。此类影响是很难排除的。尽管论文的作者们不仅试图排除这些热力影响,还试图排除其他许多可能导致实验误差的因素。”

尽管科学家已经发现牛顿定律在高速下并不适用的情形,但卡森蒂指出“牛顿定律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正确的”。

他说:“根据我的经验,这一研究结果在进一步的分析和测试中能够站住脚的概率是渺茫的。但不会是零。”

本质上,电磁驱动引擎利用一个锥形密闭室内的光粒子及其周围不断反弹的微波来产生推力。这种运动在锥形物体的狭窄端产生推力,从而推动引擎前进

本博主评:

所谓“电磁驱动引擎",就是:

利用一个锥形密闭室内的光粒子及其周围不断反弹的微波在锥形物体的狭窄端产生推力。

并非“不存在燃料的喷射”,而是在锥形物体的狭窄端喷射其中产生的光子。

并非“无反作用力”,而是利用喷射光子的动量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锥形物体。

锥形物体的速度应是喷射光子的动量的总量除锥形物体的质量。

锥形物体的速度并非光速,也只是很有限的,不可能“到火星只需10周”

这样的器件,也不必在太空测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1023879.html

上一篇:《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发布 提出捍卫网络空间主权
下一篇:统一场论(2)经典物理学
收藏 IP: 221.221.101.*| 热度|

1 马德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4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