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fossi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vingfossil

博文

纪念著名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1910—1992)诞辰100周年

已有 6140 次阅读 2010-5-29 20:37 |个人分类:古植物学的故事-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00周年, 诞辰, 徐仁, 古植物学家

古植物学的故事(40):
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是为了永远的激励
----纪念著名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1910—1992)诞辰100周年

永驻天国的中国古植物学家(之三)

Story of Palaeobotany Series (No.40): Remember the centenary of Jen Hsü (Xu Ren, 1910–1992)(by Qigao Sun) [In Chinese]
关键词:古植物学家;徐仁;诞辰;100周年
 
 
中国著名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1910年8月22日生于安徽芜湖,1992年11月18日在北京逝世。本期《古植物学的故事》旨在纪念徐仁先生诞辰100周年,铭记徐仁先生的夫人----一位“科嫂”张玉珍女士(1913—1984)的默默奉献,并激励后学为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而不懈努力。
 
(一)
 
徐仁先生于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然后到北京大学跟随植物形态学家张景钺教授(1895—1975)做助教。徐仁的学术生涯深受张景钺的影响----即用严谨的现代植物学思想与方法研究化石植物。这种学术思想属于20世纪上半叶古植物学研究的历史性进步。
 
张景钺于1920—192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跟随Charles Joseph Chamberlain (1863 – 1943)学习植物形态解剖学。值得注意的是张景钺教授对古植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早在1924年他撰文介绍美国古植物学的重要发现—即“煤核”(coal ball)的发现。1929年他发表化石木的研究论文,真正涉猎古植物学研究。
 
在张景钺教授的指导下,徐仁先生不仅在现代植物的形态解剖学研究领域打下了深厚功底,而且对化石植物的研究产生了兴趣。由于张景钺教授的推荐,徐仁于1944年离开西南联大,从昆明到印度Lucknow University跟随著名古植物学家Birbal Sahni  FRS (1891---1949)学习。1946年徐仁回国,在北京大学讲授古植物学。1948年徐仁第二次赴印度,于1952年回国服务。关于徐仁先生的生平,可以参见有关文献。
 
(二)
 
在纪念徐仁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该淡忘一位平凡女性----徐仁先生的夫人张玉珍女士(1913年4月8日出生,1984年3月18日去世)。
 
人们喜欢称颂“军嫂”,但很少关注“科嫂”----科学工作者的眷属。从某种意义讲,学术进步离不开“科嫂”们的忍耐和奉献!绝大数科学工作者都是默默无闻的, “科嫂”们通常更是默默无闻。在实际生活中, “夫贵”未必“妻荣”。即便徐仁是著名的古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夫人在学术圈子里也是鲜为人知的。
 
徐仁先生自少年时代起勤奋努力,一心向学。他夫人张玉珍女士心地善良,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支持徐仁先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伴随徐仁先生走过数十年的古植物学人生。很遗憾,我们现在很难从徐仁先生的论著里发现他夫人的踪影。但我期望将来有人会深入细致地研究徐仁先生的学术与人生,包括追忆他夫人的生活经历和默默奉献。
 
(三)
 
现代古植物学研究主要是从欧美逐渐传到中国的,因此中国的古植物学是舶来品。徐仁先生所经历的社会时代见证了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过程。回望历史,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程。同欧美古植物学的发展历史相比,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历史虽不悠久但也不短暂。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古植物学在本土化、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欧美古植物学研究强国相比,中国在古植物学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地区的植物化石标本积累少得可怜,二是中国急需优秀的古植物学家,三是学术体制不完善。这三大因素不利于开展有长期影响的工作,也直接制约着中国古植物学研究国家体系建设和长远发展。
 
欧美古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历史表明:古植物学研究需要真功夫、硬功夫和慢功夫。提高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稳步而有效的积累过程。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中国古植物学的综合实力要达到欧美强国的现有水准,可能需要100年(或200年或更长时间)扎扎实实的努力。
 
结尾
 
如果我们认为徐仁先生“为古植物学而生、为古植物学而死”,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他的夫人张玉珍女士在某种意义上即是“为古植物学家而生、为古植物学家而死”!
科学研究是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过程。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命运。经过百年探索与奋斗,中国的现代古植物学研究从无到有,逐渐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土壤。
伟大的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中国古植物学的未来发展将呼唤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大胆探索、顽强工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而使徐仁先生所追求的事业不断进步和发扬光大。
 
致谢: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徐仁先生的女儿徐竺声女士提供她母亲的生平资料,宫晓林女士给予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孙启高
2010年5月29日写于美国康州
-----------------
附相关文章:
徐仁与中国古植物学的兴起
 
中国古植物学的院士(学部委员)名单
 
“勤、谨、和、缓”:古植物学家徐仁院士的学术人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931-330068.html

上一篇:《古植物学的故事》资料补充与更正
下一篇:古植物学的故事(41):关于著名古植物学家徐仁先生学术历史研究
收藏 IP: 159.226.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