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xyeco 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

博文

教学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建议(二)

已有 4968 次阅读 2009-11-7 18:30 |个人分类:教学科研随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研究, 质量, 本科

      第三,加强学科建设,发挥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作用。完整的学科体系、上档次的科研团队,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应有之义。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这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重要区别。一方面,没有相应的专业平台,学科难以得到持续发展。最基本的顾虑是,如果没有与学科相对应的专业,学科发展所需的博士就没有相应的专业课程能讲授,保证不了其基本工作量,从而影响到人才引进和学科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学科平台,专业建设难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教学方面的各类质量工程平台能为专业建设提供一定支持。但是现在看来,真正能凝练科研团队的,不是学术带头人的号召力,不是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而是重点学科!有了学科平台,就有了经费保障,就能把研究基地做实,就能建设实验室,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就有了充足的资本保障和硬件支持。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一是如前所述,建设稳定的教学团队,某个老师长时期内讲授同一门课,自然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并能加入最新研究成果于其中。二是经常性地组织博士或教授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生中做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研究信息。三是鼓励教师编写规划教材,把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材知识体系。事实上,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所带来的学术影响力,绝对不亚于一本学术专著的影响力。四是重点抓好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工作,通过论文写作,提高学生自己的研究素养。学年论文很重要,对于这批学生大四撰写毕业论文有极大的帮助。我们的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时间可适当延长,要学生在大三第二期期末的两个星期内完成一篇学年论文,质量肯定不高。我们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也可再商榷,很多学生毕业实习后不能如期返校,启动论文工作时间晚,毕业答辩时间通常是临学生毕业离校只有1-2周时间之距,此时很多学生都沉浸在毕业离别氛围之中,根本无法沉下心来修改完善论文和准备答辩。还有一个问题是,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太过于注重撰写格式的标准化,忽视了内容本身的完整性和创新性。因此,很多论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貌似规范漂亮,实则粘贴复制。

      第四,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笔者对大学管理体制不甚了解,不敢妄谈体制问题,且谈谈机制创新的一些想法。在经济学中,建立一个激励相容机制,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关键。提高教学质量问题也是如此,关键是通过机制创新来调动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

      首先,要建立教学能手的培养机制。虽然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是与教师本人的性格特征、人格魅力有关,但教学技能总是后天习得的,没有人天生就懂教学。应该支持部分教学骨干参加各种全国性的教学培训,比如北京大学每年暑期举办的国际经济贸易教师培训班。应增加教学工作量的利益分配,提高教学部分的收入,让教师愿于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

      其次,要建立弘扬教学能手的评价机制。对于没有科研,但教学很突出的教师,要给予与科研骨干同样的重视。在表彰评优、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诸多与教师利益直接攸关的活动中,将教学因素指标更多地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来。要像宣传科研骨干获得国家级项目一样,宣传教学能手的教学成果。对于教学成果获奖和质量工程平台,应采取与科研相应的配套比例进行配套资助。这样,让教师乐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最后,要建立有利于一线教师的宽松制度。要尊重教师对课堂的绝对管理权,教师有权利以任何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是教师开展教研教改、钻研教学技能的需要。我们有些学生仍习惯于高中阶段满堂灌的、以教材为本本的教学方式,对有些任课老师的教学创新颇有微言。这种情况,教学管理者不适宜直接去干预课堂。教研教改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和试验,应该允许失败。强调教师对课堂的绝对权利,不是否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是指在课堂组织上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一种参与式教学理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凭借对教学效果的批评权而左右教师的课堂。总之,让教师宽于从事教学创新活动。

 注:本文是笔者在单位“科学发展观与教学研究型学院建设”讨论会上的发言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3-269302.html

上一篇:教学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建议(一)
下一篇:学习温总理在首都科技界大会的讲话稿
收藏 IP: 58.20.15.*| 热度|

2 罗帆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2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