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请不要引进牛仔竞技秀

已有 2735 次阅读 2011-8-6 16:19 |个人分类:敬畏自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动物保护, 鸟巢, 动物福利, 牛仔竞技秀

 
【护生者说】

 据《南方都市报》7月30日报道,中国公众对引进“美国西部牛仔竞技秀”于国庆期间在鸟巢展演,发出了质疑和批评。国内多家动物保护团体联合召开了发布会,揭露美国主办方涉嫌欺骗中国政府和人民、企图向中国推销因其残酷性备受诟病而日益没落的牛仔竞技秀,呼吁中国主办方停止引进美国牛仔竞技展演。

 实际上,当媒体三个月前报道“Rodeo China美国西部牛仔竞技展演”将于国庆期间首次登陆中国鸟巢,并“见证他们竞争西部牛仔比赛史上最高额的800万美元奖金”消息时,人们就开始质疑,为何要引进这项将娱乐建立在动物痛苦之上的项目?为何要在中国的奥运场馆鸟巢举办史上奖金最高的牛仔竞技?

 一个国家的奥运场馆是为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精神进步建设的,应该举办体现人类追求更高更美境界的赛事,而不应展现人如何欺负、伤害动物和追逐金钱充满铜臭的现代牛仔杂耍。美国的牛仔竞技通常是在乡村和小地方举行的展演,到中国来却在首都国家体育场馆举行,把一个地方性牛仔秀如此放大。现在,许多国家已经禁止这项残害动物的活动,但在中国鸟巢即将举办的美国牛仔竞技展演却要通过卫星转播到全世界。

 即将在鸟巢举行的为期8天的美国西部牛仔竞技,包括骑牛、套牛犊、绕桶等项目。其中“套牛犊”,可说是整个牛仔竞技中最残酷的一项。牛仔要用绳索套住飞速狂跑的小牛的脖子,把通常只有四五个月大小的小牛犊勒到腾空而起再摔到地面,喉咙和气管都会受到严重伤害。许多小牛当场摔断脖子或受到重创,痛苦地死去。伤害远不止此,那些出栏就狂跳狂跑的马和牛,是因为出栏时就遭到强烈刺激和伤害,这些伤害包括电击、化学药剂刺激、用马刺击打、拼命拧尾巴、猛拉侧腹带以刺激马的腹股沟等不一而足的手段。

 每一年,美国都有不计其数的牛马在这项竞技赛里受伤死亡。仅在怀俄明州夏安一地,据统计,在其一周半赛期里,就会有几十头牛受伤!而这些情况,在电视转播里是看不到的,由美国牛仔协会主宰的电视转播是不会让电视观众看到如此残忍和暴力场面的。美国“尊重与爱护动物”组织总裁斯蒂夫·辛迪说,“他们口中也会说我们爱我们的动物、我们给它们最好的照应。但在牛仔竞技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令人震惊的残暴、伤害和死亡”。事实上,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在美国夏安边疆节牛仔竞技赛上,至少有12头牛、4匹马受伤严重,一匹被迫参赛的 4岁母马一周前就已被伤害致死。

 这样的所谓赛事,就叫伤天害理。如果说,这些竞技的雏形早先来源于美国西部牧场生活,但现在,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和金钱的诱惑,它早已脱离真正的牧场生活、变成只为刺激感官、追逐奖金而存在的商业性竞技活动。而且就在美国,这项竞技也日趋没落,组织牛仔竞技的一些公司遭遇亏损,所以他们希望打开中国的市场。目前,美国许多州的许多城市和地区,颁布禁令禁止这项竞技。理由全部是因为其残酷性,而不是像美国主办方所宣称的,是因为那些地方没有马、没有牛,或者那些地方的人没见过马、见过牛!

 在今天,进行国际人文交流,或引进国际项目、进口产品,要注意国际潮流的变化。近年来,一些国家执意猎杀海豹、海豚,进行远洋猎捕鲸鱼等,受到普遍谴责。这与近年来动物保护意识(包括理论)的发展相契合,它表明一种强大的伦理扩展趋势,就是“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潮流。

 此外,引进国外项目也要注意国内民意的趋向。现在,国人的道德敏感度也越来越高,无论青年还是老年人,都不愿意看到任何机构、行业引进伤天害理的项目、生产方式及其产品和各类赛事。中国的确还没有全面有效的动物保护立法,但这决不是引进残酷项目和赛事的理由。

 必须要明确的是,引进那些伤害我们文化建设的残忍项目和赛事,只会损害中国已经非常脆弱的文化、阻碍社会文明的提升与进步。所以,请不要引进美国西部牛仔竞技秀,不要拿无情当做娱乐。否则,才真是中国人民的耻辱!

 莽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name=titlecheckbox value=0 typ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Sourc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472482.html

上一篇:打假斗士方舟子16年前“借”用导师理论遭批评
下一篇:8月9日下午腾讯微访谈:反对牛仔竞技进入中国
收藏 IP: 59.66.46.*| 热度|

9 张玉秀 刘洋 骆小红 吴飞鹏 肖寒 苗元华 陈绥阳 zzjtcm qianjiangyuemim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