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对SCI没一点好印象。记得以前不是这个样子的,也曾经对SCI有种崇敬的感觉。但是当步入研究生以后,我发现原来我被骗了,原来那些所谓的SCI有很多是唬人的。学术界里原来充斥着不少学术骗子,他们有着惊人的SCI数量。
现在我开始理性的看待SCI了,他们之所以会凭借SCI当上研究员、教授、博导,源于什么呢?我想,这源于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源于我们近代以来的西方崇拜,源于我们直到现在还对自己科研群体的创新能力的不信任。而且一个制度久了,都会渐渐降低它原来的激励作用,都会让一些人开始钻制度的空子。
所以,现在我看到那些SCI以后,不会再那么崇敬,而是平和的去看看他们写的什么。当你仔细读了以后,你或许会明白,SCI的质量也不一定比国内期刊的高。尤其很多投机分子,以西方对中国的不了解,以西方对中国敏感地区、敏感话题的关注,发一些在国内基本是常识的东西,以及国内的学术争论,发他们所谓的SCI,《nature》,而且往往都是一些短评、评论、报道。还以此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
这种评价体系肯定是懒人做出来的,什么都要搞出个评比,评比就要有标准呢!开始以SCI的数量,后来发现不行,再看期刊影响因子,期刊因子后来也失去作用了,再看单篇引用率,最后导致导师逼着自己的学生、熟人引用自己的文章。我就想,这有意思吗?这真没意思。
但是怎么防止这类事情呢?我想还是学术成果用母语发表最好。这样才会杜绝有人拿常识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母语发表,不仅仅同行可以看懂,即使不是同行也大体可以看明白。如果这样,我想我们国内的期刊,质量也可以有个大的提升。
好的成果还是要让国内的同行先整明白。听一位老师说“非典”的时候,有个对“非典”传播规律非常好的研究率先在国外发表,但可惜国内没工夫去看英文文章,还得去翻译。可别忘了,“非典”闹的最厉害的是中国!事情就是这么搞笑。
如果你觉得你的成果非常好,非常优秀,你可以发《科学通报》,发国内最好的期刊,不要拿什么在《nature》《science》副刊上发的短评来唬人。有些人发的SCI文章,我真不敢苟同,也就是老外对中国国内不了解,或者是对中国的敏感问题怀有不好的目的让你发表。如果你拿出你SCI文章的中文稿,我看也就发在科学网的博客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