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诗经》中的“萧”

已有 9199 次阅读 2010-4-23 19:5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博物学

刊于:《大众科技报》,2010.04.20, C04
 
《诗经》中的“萧”
 
刘华杰
 
《诗经·王风·采葛》曾生动地描绘时间的相对性:“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月、秋、岁分别表示三种时间周期,秋介于月和年之间,大约相当于“季”。
古代文人对此诗有多种高深的解释,如“惧谗说”、“淫奔说”等。我觉得还是高亨说得平实而靠谱:“这是一首劳动人民的恋歌,它写男子对于采葛、采萧、采艾的女子,怀着无限的热爱。” 恋爱中的青年人因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诗中提到葛、萧、艾,除第二个名字萧外,另两种基本清楚,葛(Pueraria lobata)为豆科葛属藤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为菊科蒿属植物,已有共识。那么萧指什么呢?历代注释基本上认定它与艾同义,这不能令人满意。
合理的猜测是,上述三个名字分别指三种不同的植物。古人不大可能粗心到在诗歌中列举三种植物时,其中有两个指同种东西。《诗经》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葛、萧、艾,对于当时农耕文明下的百姓来说,应当人人都知道它们指称什么,不大可能混淆。特别是,在诗歌中不大可能用两个名字指称一种植物。就像今天人们在一首诗中不可能将大豆、玉米、苞米并称一样。玉米实际上就是苞米。
进一步猜测,这三个植物名字应当对应于三种在当时有代表性的不同植物,它们在古人的生活中分别扮演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
通常的注解说,萧也指与艾类似的蒿草,或者与艾同义。据《说文》:“萧,艾蒿也。”《词源》也是这样讲的:“萧,植物名。蒿类。即艾蒿。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可能深受后来的双音词“萧艾”(指蒿草,不值钱的野草,喻不肖或不才)的影响。《康熙字典》也从“萧艾”讲起,不过,词典加了一个“疏”:“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礼·郊特牲》: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这条“疏”透露出重要的信息,萧可能与禾本科的荻有关!依此推测,“萧斧”,当不是“芟艾之斧也”,而是“芟荻之斧也”。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到:陆机(261-303)曾认为萧指“萩蒿”,而许慎(58-约147)的解释“艾蒿”是错的。据《说文》:萩,萧也。《尔雅·释草》:萧,萩。在康熙字典》和《尔雅》的不同版本中,萩(qiú)也写作荻()。因此可以推断:萧,即萩,即荻。
从带有这两个字的若干词组的用法中可猜测到,古人曾这种植物用于房子或院墙。
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北方农村割“苫房草”用来苫(shàn)房子的经历。那时很少有瓦房,多数人家的房子都是草房,草苫在房顶用来避雨或保温。2010年我在英格兰南部乡村,仍然见到许多草房,显然不当地人盖不起瓦房,而是觉得草房有其优点。在东北,所谓的“苫房草”,主要就是禾本科的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中国植物志》将它列在荻属,而《北京植物志》将它列在芒属。此种植物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都有分布。刘兵的著作《像风一样》扉页上的背景照片就是荻。
这种植物与竹子、芦苇、芒等有相似之处,茎间有节。荻在秋季收割,去掉花序,将茎叶用铡刀切成半米长,一层一层铺在房子的坡面上。如果铺得结实厚重,不惧雨雪,三五年内不用更换。
小结一下,《采葛》诗中提到的三种植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葛,也称野葛,与食有关,葛根富含淀粉,自古以来就是美食;萧与住有关,可用来苫房子或者垒墙;艾,也称艾蒿、冰台,与治病有关,可用来熏蒸消毒或驱蚊。
据我所知,此前从未有人明确认定萧即荻,我的看法也只是一种猜测,还需要更多的材料佐证。
 
图说
 
001 北京昌平流村夏季的荻
002 北京昌平虎峪深秋季节的荻
003 荻茎局部放大图
004 荻叶局部放大图
005 野葛。
006 艾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315374.html

上一篇:十字花科二月兰
下一篇:北京大学校园的红嘴蓝鹊
收藏 IP: .*| 热度|

4 武夷山 王号 曹聪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