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我所知道的研究生津贴发放问题 精选

已有 21092 次阅读 2010-8-17 11:1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导师, 工资

2010/8/17 

导师给研究生发放生活津贴,一般来说是应该的,不过,导师有导师的难处。

一般高校导师,如果是博导,研究生人数在15人左右,假设博士生5人硕士生10人,在简单情况下,导师给博士生每月发1000元,硕士生500元,这样这个导师每月需要发放10000元,全年12万。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规定,重点课题,10%可以提成为劳务费,据我所知,管理学部每个重点课题大约为120万,这样所有提成够发放一年的研究生津贴,问题在于,管理学部重点课题一般布局为4年完成,所以一个带领15个研究生完成重点课题的所有博导硕导,每年津贴费缺口至少为3/4,这里说“至少“的原因在于研究生每年论文答辩还需要花钱。在这个条件下,整个研究队伍,实际上只敢投入3~4个研究生研究这个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管理学部、数学部,重点课题一般在200万左右,时间三年,这样津贴缺口也在1/2,所以也只能安排6~7人参加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只有申请其他课题了。例如中科院的创新工程重点工程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放大胆子,做20%的津贴预算,幸运,预算通过。设3个导师,三年一个270万项目,一个导师每年30万,这样导师,每年又增加6万劳务费,共有9万可支配收入了。扣除1万作为研究生答辩费用,剩8万,这样平均每个博士生每月可以发667元,10个硕士生每月可以发放333元。

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争取横向项目。假设一个导师每年争取到40万横向项目。津贴费用提成30%,导师有12万了,问题在于,横向项目一般要“反馈”,我没有横向项目,有的朋友告诉我反馈最低也到15%,而且横向项目鉴定费用高,就算5%。这样一个导师在不要助手的条件下,每年的横向项目可以用4万元发放研究生津贴。现在这个导师每年有12万可支配“劳务费用”。这个数目就是博士生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硕士生每月发放500元的标准基本保证金。

回头看看这个导师是个什么能量?他(独吞式)主持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一个相当于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点项目或者教育部重大项目,还(独吞式)主持了一个横向课题。年科研经费约100万。到达这三个主持的和这个经费标准的,多乎哉?不多也。中国科学院的可能容易些,高校教师就比较难了。文科老师,就拜拜吧。

再回头看看这个导师的人力资源分配,重点基金项目布局2个博士生,4个硕士生吧,不然,如何完成?院级(部级重点)也布局2个博士生,4个硕士生吧,这样这个导师还剩下一个博士生,2个硕士生搞横向项目。你说导师研究生招得太多吗?不,人力资源很紧张。各个项目都显得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整个过程,导师及其助手没有获得一分钱津贴。而博士生每月1000元津贴,加上学校的1000左右,博士生收入2000元,在北京上海基本上可以维持生活,只能是基本上,因为你除了吃饭,还得谈个恋爱。如果一不小心结了婚,你就当个吃软饭的吧。早年的雄心壮志,早就到哇爪国了,能够坚持的只能是精英了。硕士生,大约收入在1000元,因此羞羞答答地说:“爸爸妈妈,不是儿子、女儿不争气,给点生活费吧。”或者说:“你们不给钱,我就不谈恋爱,急死您!“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吗?有,雷锋说得好,“党是我的亲爹娘”。只有靠党靠政府。党的政策重视所有人才,政府允许把课题的研究费用的30~50%用于支付劳务津贴,博士生的收入每月就可以达到3000元左右,硕士生就可以逼近2000元,他们也就更安心投入学习和研究了。确实,做到这点并不难,只要我们的政策制定者,改变小农经济思想,春风是可以渡过玉门关的。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让某些人负担很多课题,结果他们没有人手做科研。或者让他们招更多研究生,结果他们没有时间指导研究生。更重要的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国家不能不利用更多科教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要保障中国科学正常发展,必须改变现在的可发放研究生津贴标准。

PS:少数开了公司的和大牛级别的不在此列,他们的年课题经费大约在200万以上。并非院士都达到大牛级别,我认识的一个数学院士,他的课题费就比较少。有人问我,难道能够拿到钱就是大牛?我说这是一个我回答不了的管理学难题。



谈谈研究生的待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11-353795.html

上一篇:把博士生与农民工相提并论是社会方向的丧失
下一篇:卫生部的奶粉结论质疑
收藏 IP: .*| 热度|

30 周可真 曹俊兴 武夷山 赵星 陈龙珠 尚松浩 刘进平 张檀琴 朱志敏 王春艳 罗帆 曹聪 梁建华 陈安 李宁 熊李虎 任鹏举 吕喆 金小伟 王启云 耿文叶 高建国 李学毅 唐常杰 徐耀阳 丛晓男 mbb 侯振宇 reubenli caoer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