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过经济学,没有不知道Samuelsson的《经济学》,读过Samuelsson的《经济学》久就没有人不知道Nordhaus了。搞气候保护以来,一直就想见一见理论的始作俑者Nordhaus,今天终于到耶鲁来与他见面了。见面,应该说我是怀有拜会的心情。“拜会”这个词通常用在平民见君王,用在这里表示一种对学问的崇敬,对大师的尊重。会见的时间原定2:30,Nordhaus改到3:00开始,因为他要等一个中国人助手,这个助手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交流。
会见开始,我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对他模型推广中,我遇到的困难,比如DT2/9的9只对应升温幅度为3°C问题,他告诉我D在随升温幅度的变化而变化,是实验获得的参数,他毫不犹豫地从书架上取下了一本书,问我是否需要,里面是他写的模型原理和参数选取的根据。我当然求之不得。接着我问了了他关于气温上升分带处理的情况,他是采用不同国家不同升温幅度的做法,其中中国区最大升温2.8°C,这是经验数据分析的结果,比我们的精细。
我们探讨了模型计算中是否要追索到技术部门,他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这样做可能反而失去宏观经济模型的优势,也可能因为繁琐的参数估计带来失误。不过他强调了能源替代。都是我认为某些部门划分有助于完成减排政策的最优控制分析
Nordhaus希望我们共同探讨,让让我们介绍我们的模型。先看结果:我们的减排影响比他计算的影响小,我认为这种差别可能来自我们的模型引入了技术进步是半内生的,他告诉我他的模型已经解决了技术进步内生化问题,也是干中学的,并问我们的学习曲线是否陡,我回答陡,但是陡度一定,他认为应该比较陡,而且不同国家有差别,这也许是我们的差距所在。他告诉我他文章即将发表,下周发给我,看来我需要研究。当然,我们的文章考虑GDP溢出,他肯定了我们的改进,我强调GDP溢出可能是差距,他没有否认。
我又问了他对IPCC4对SRES模型的看法,他对这些模型的看法与我一致,认为落后了,没有关注人类的主动适应机制,也因为这种适应机制存在,他才认为在2°C目标下,中国的碳排放增长可以让维持到2035年。他的这个结论实际上可以缓和国际上对我国的减排压力。而我们最近的一个分析发现,2035年的风险大,最好从2030年进入。
最后他问我中国的减排政策重点何在?我告诉他,我认为主要要靠能源替代,他说要收碳税,让富人多多承担。这样的效果好。我说了碳税的困难。不过我觉得北京政府提出每人交碳汇费是让穷人替富人纳税。
讨论中,他多次感慨地提到建模中前期经验数据的启示很重要。这包括经验数据拟合启示模型和经验数据校正系统参数。我想,这话对我的学生特别有参考意义。
Nordhaus最后在送给我的书上题字,表示研究气候保护,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他没有居高临下,我想这就是大师风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