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豫园游记

已有 5434 次阅读 2016-2-19 09:12 |个人分类:风光过眼|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游记, 景观, 豫园

寒假最后一天,去豫园转转。豫园大概是我童年记忆最多的上海名胜。父母每次回上海探亲,都会去,而且可能不止一次。我们通常住方斜路我伯父处,豫园在步行距离内,而且姑妈家就住在豫园旁。只是大人们过去的说法,都是去城隍庙,害得我以为豫园和城隍庙是一回事。

 

豫园外围的商圈拥挤到了字面意义上摩肩接踵程度。尤其是九曲桥,排队的人远不止九曲。那里似乎正在办灯会,可惜大红大绿的颜色我不欣赏。人太多,找豫园的入口都不太容易。一度到了城隍庙的入口。这倒是彻底厘清了豫园和城隍庙这两个概念。

 

进豫园后,拥挤程度大为好转。地方虽然不大,景观相当密集。我事先研究了地图,试图求解一笔画问题,但无解,奇顶点肯定多于两个。为防止遗漏,采取分区搜索,按图索景,这样有面也有点。后面的事实证明,事先做点功课效果更好。

 

进入口后,先从南到北游西部的三穗堂景区,入三穗堂,过仰山堂。隔湖远望望江亭、大假山和挹秀亭,湖中红色鲤鱼游弋。近观元代铁狮和太湖石立峰。最后萃秀堂旁离开。

 

向东如中北部的万花楼景区,过亦舫,来到万花楼前,看四百年银杏树,还有穿云龙墙上的长须龙头。从两宜轩旁的复廊走过,到鱼乐榭。再折回,向东,离开景区。

 

东北部是点春堂景区。先看藏宝楼和古井亭。从假山石洞中登高看学圃,并眺望园外闹市。南行到点春堂南,看打唱台和快楼,再望穿云龙墙。打唱台下非故意听一对话,忍俊不禁。一女生问,为什么叫豫园?同行男士答,是河南人的会馆,就像广东会馆那种。继续向南,到和煦堂南,登高到东端的听鹂亭,并北望似乎不可步及的静宜轩。推测静宜轩可以从更高处的快楼去,但登快楼的路也封了。再向南离开景区。

 

从老君殿旁入会景楼景区,从听涛阁旁走过,过积玉水廊,发现向西就进另外景区了,于是折返。过三曲桥,到会景楼前,又继续北行临九狮轩。景观皆亲水,水中有红色鲤鱼。折返南行,到假山石洞。向西穿过,证实就是入口处的三穗堂景区,折返并离开景区。

 

向南入玉华堂景区。流觞亭小坐。玉华堂前望奇石玉玲珑。经得月楼,到玉玲珑旁西行,观藏书楼。过环龙桥,到涵碧楼前,仰望内园的凤凰阁。

 

豫园(不包括内园)没有西南部分。缺的那部分,就是外面人声鼎沸的九曲桥和湖心亭。

 

 

网上找到的豫园(不包括内园)游览图

 

最后游内园。内园北面有两个门,西门口有一对石狮,而且是那种比较主流正装的石狮,推测是正门。入门在静观旁走过,又有一门,门前也有石狮。东行入门,为静观前面的空地。西南耸翠亭下有假山,进入后就是别有洞天所在。可以沿石阶登高,到耸翠亭和船舫。这个舫在如此高处而不是湖边,匪夷所思。原路下来后,向北,至边缘处的凤凰亭。再向西,洞天福地和可以观处有水,不知道是否就是九龙池。水中有彩色鲤鱼,只有内园才见。向西回到景观前。再沿观涛楼到到环云楼和延清楼北小空地。折回观涛楼前,南行,到环云楼南,与南面古戏台和东西看廊几成小院落。延清楼南区域游客止步。最后向北出内园。也到了整个豫园的出口。

 


网上找到的豫园内园游览图

 

在出口处,取张导游图,准备到家回顾行程时用。但后来随手一放,就找不到了。

 

午饭后去,到晚上五点关门被赶出来。历时三个多小时。拍照六百余张。基本没有坐下来休息,一直在走路或者拍照。如果放慢节奏,是可以玩上一天的,这样照相也更容易些。照片以后陆续贴出。因为太多,初步的打算按每个景区分别贴照片。

 

豫园虽然去过多次,但感觉这次看得最仔细。整个园区紧凑精致。步步见景,而又景景不同。设计巧妙,走着走着,突然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叹。几个区域都有假山和水塘,可以独立成景,但又全无雷同。园中的铁狮和石狮神态各异,很有意思。湖石亦可观。盆景梅花开得很好。狮子、湖石和梅花以后打算作为跨景区的专题贴照片。梅花的照片,拍摄和选择,都外包了。园中的鲤鱼也很好,大多是红色。内园的却是花鲤,非常漂亮。只是拍摄难度比较大。

 

来上海二十多年,只是前两个年才去了古漪园(1,2,3,4,5,6) 醉白池(1,2,3,4),更早些去过曲水园。这次去了豫园,还有秋霞园留待日后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957171.html

上一篇:闸北公园
下一篇:豫园之三穗堂景区
收藏 IP: 101.80.221.*| 热度|

1 胡文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