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团队”入选首届校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后,“上观新闻”以《在不断超越自我中追求卓越:砥砺前行的上大振动控制团队》为题进行了报道。“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比最初参评时的团队口号“超越自己,未来可期”要好些。用“砥砺前行”描述团队也很贴切。虽然我更欣赏的风格是“水静流深、行稳致远”。
这个报道的准备全程我没有任何参与。缺席的后果就是把我被 “领衔”了。这把年纪,我只是当当顾问,没有精力“领衔”,何况还有些其他因素。其实我相对年轻的时候,也没有好好“领衔”,反而不太管事,美其名曰“无为而治”。丁虎年富力强,适合领衔。事实上,他是一直是振动研究所的所长,直到新任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他也是一般力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负责人(点长?)。学校正式报道,《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评选结果重磅出炉!有你Pick的团队吗?》中,团队主导师为丁虎研究员,这是符合实际的确切提法。
“上观新闻”报道中,导师的看法或者发言,也都是丁虎的。例如,“团队导师认为”、“ 团队导师这样说道”、“ 导师们回忆”、“团队的导师们表示”、“导师们认为”。当然,这与我是否赞同无关,只是我确实没有说过,不宜掠美。这种扭曲的原因,就是报道开头安排我“领衔”,但我没有任何声音,都是丁虎在说。如果报道按当初评选时,丁虎是主导师,就是领衔,后面直接引用他的名字就可以了。“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人不余欺也!”
真正能体现我个人理念的,或许只有最后张照片背景中的标语,“研究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research, better life.)”。甚至这也不完全是我自己的理念,而是所能想到的个人与环境的“公约数”。
该报道全文如下:
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培育了一批在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的研究生导学团队,倡导爱生如子、尊师重道、同学互助、师生共进的优良校园风气,传扬教学相长、团队共建、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特色导学文化。为此,我们推出“卓越导学团队”栏目,带大家一同领略卓越导学团队的优秀事迹,向建党百年伟业献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来自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连续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团队的风采吧!
团队简介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连续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科研团队由国家级领军人才陈立群教授领衔,现拥有教授1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讲师2人,博士后4人,在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5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次。团队立足学科发展前沿,以振动结构的非线性设计与控制、连续体非线性振动及其控制等为研究方向,为国家前沿科技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曾参与民用航天预研项目、探月三期预研项目等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项目。
新时代背景下,要建设一流大学,培养时代新人,就需要确保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始终以党和国家发展需要、社会需求为导向。团队导师认为,高校需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就需要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这一重点来推进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引导青年学生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不断增强其投身新时代建设、发展的本领,只有让他们真正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为社会为国家贡献更大力量。
团队的人才培养始终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建立多角度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能够高扬奋斗风帆,练就过硬本领,向着浪高风急、冲波逆折处勇毅前行,真正成为一批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团队导师这样说道。
臻至学术
打造丰硕科研成果
团队获得的荣誉(部分)
团队围绕“科研育人”工作理念,教育引导学生勇攀科研高峰。目前,团队累计发表二区以上的SCI论文120余篇,其中2015年以来发表7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18项,国家杰青项目2项,国家优青项目2项,获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自2013年以来,团队中共有1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硕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中国力学学会首届全国力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
因材施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团队导师会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性格和爱好,因材施教地制定适合他们的研究课题和培养方案。对于自主学习型学生,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研究领域,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在大方向上进行建议和指导;对于“慢热型”学生,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多频次的讨论交流,定期了解学生学习动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研信心。
导师在指导实验
团队始终坚持在团结协作中不断超越自我,共同取得集体的发展,导师们回忆:“对于组会上的某个问题大家会畅所欲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师生有时会一起在泮池边上讨论学术问题,团队成员对于科研学术的严谨和热情深深地感染到我;大家也曾一起承办学术交流会,作为会务组之一,大家一遍又一遍地对投稿论文进行校对,一起加班到晚上,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坚持;课题组有时需要外出进行故障检测以及试验,工厂里噪声轰鸣,对于第一次来到这样工作环境的他们是一种挑战,更何况还需要长时间作业来读取数据,这群孩子一直咬牙坚持,结束后一脸疲惫却挂着满足的笑容。”
团队中的每个人虽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成员们在协作中学会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有同学告诉记者,“团队的整体氛围就像是温馨的大家庭,大家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博采众长
提升综合科研素养
第四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
会议交流现场
课题组于2014年举办了第四届国际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ICDVC2014),为学生和老师都提供了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对课题前沿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除此之外,团队中的丁虎老师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进行讲座,通过与国际顶尖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切实提升团队国际竞争力。
作为这个时代最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之际,最需要学校和社会精心引导和栽培。团队的导师们表示,他们的做法是更多地倾听了解学生的思想诉求,充分发挥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引导上的优势,鼓励青年学子既“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
线上线下结合
灵活进行科研教学任务
面对新冠疫情客观上对科研产生的影响,连续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团队也展现着他们独特的灵活变通的能力。
一些实验检测、交流会议等推迟或线上展开,尤其对于一些跨地区的外出实验工作影响更为明显。但是只要团队老师、学生们积极调整状态,面对常态化的防疫工作,保持对科研工作的初衷和热忱,积极克服困难,依然能够极大程度上将影响降到最小。
关于线下和线上指导的问题,导师们认为线下的工作交流能够让学生的问题更准确地反馈到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更加高效和集中;而线上指导则增加了便捷性,不再受时间、场地的约束。团队目前也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达到更好的工作状态和更高的工作效率。
臻至学术,打造丰硕科研成果
因材施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博采众长,提升综合科研素养
文化育人,引导学生全面成才
祝连续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团队
在科研路上
乘风破浪,放飞青春理想
满怀希望,所向披靡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采写:杨李叶
编辑:李昊轩
上观号作者:上海大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