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书店等人,顺便翻翻书。
先看当代汉语小说,主要是几本写上海特别是移民的长篇,新上海人需要补课。徐策的《春水》,继《上海霓虹》《魔都》之后“河滨大楼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主要发生在1971年和1988年之间,也涉及2000年后。以那个风云变幻大时代中的沧桑历史,折射上海居民特别是移民的生活。其中文化人有早年留洋海归夏臻合、凌之轲等,善画鲤鱼的女画家,钢琴家和她的英语教授父母,会计学泰斗楼教授,学者型的外交官茅之伟等。以后或许通读该小说。另一部移民故事是任晓雯的《好人宋没用》。生于1921年苏北女人宋没用(母亲嫌弃所起名字)在上海艰辛打拼、忍辱负重、立足生根,为父母养老送终,接济游手好闲的哥哥,养大了五个儿女,熬过了战乱、饥饿和种种政治风浪,其一生表明还是对人“有用”。滕肖澜的《心居》写上海顾家三兄妹的当代故事,尤其与住房有关,人物多数是上海土著,但能干的二姐儿媳是移民。小说比较传统,符合公众尤其是非上海公众的“上海想象”。改编的电视机正在播,但没有看。
还有其他文学书。散文翻了金宇澄的《洗牌年代》,被称为《繁花》的素材笔记,很有上海气质。翻阅小说家格非在清华小说叙事课上的讲稿《文明的边界》,分析三位作家,奥地利和日本作家的《没有个性的人》和《暗夜行路》都没有听说过,美国作家Melville的Moby Dick早先看过。格非的小说看过些,《欲望的旗帜》《春尽江南》《月落荒寺》《隐身衣》。
科学部分的书都没有仔细看,只是稍微翻翻丘成桐先生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曾想过读英文版,《欲读书之丘成桐回忆录》,但终究没有读。有些我小时候读过的科普书,现在仍在重印。
社科的书,大致看看。翻翻罗翔的《法治的细节》,是网红教授写的通俗读物,二十多年前我对法律感兴趣时会喜欢。看看美国人Michael Meyer写的《东北游记》,英文原名是In Manchuria, a Place Called Wastelan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其实是大变化中的小故事,大致看看但并没有感到亲切。最纠结的是《蜜蜂的寓言》,我一直想买本,但这本不是我知道的译本,而且塑封没有见到样本,暂时没有买。
最后看外国文学。对英国文学一直有亲切感。这次有些纠结是不是买了Tolkien的《魔戒》三部曲,还有更早些的《霍比特人》。三部曲想收藏,但不知道哪种译本好,干脆以后读英文版The Lord of the Rings。有人说Sauron影射希特勒,其实整体上更像奥斯曼帝国围攻维也纳的Habsburg王朝,而Hobbit人或许隐喻围攻时即将崛起的市民阶层。翻看了诗集《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和《未选择的路》(美国诗人作品,不属于英国文学)。用作标题的两首诗我都很熟悉,但两位作者其他的诗很多没有读过。在先前历史部分还翻阅了英国记者Ed West写的《欧罗巴的权力游戏》,发掘奇幻小说A Song of Ice and Fire中的历史掌故。英国文学中这种史诗奇幻的传统或许可是上溯到The Faerie Queene和Paradise Lost, 当代的The Lord of the Rings, A Song of Ice and Fire和Harry Potter均可读,后者7册都有英文版。希望以后有机会到英国剑桥或牛津这种小镇住上几个月,把这些鸿篇巨制都读了。
转了近一小时,总要买点儿什么。后来买了《万叶集》,当然是汉译本。钱稻孙是前辈名家,鲁迅周作人的同辈人。这是选译本,从原著4500多首和歌中选了800多首。据说《万叶集》是日本的《诗经》。疫情放开后,第一站准备去日本旅行,犒赏一下自己。在去日本前,把日本的《诗经》就是《万叶集》读了,也争取把日本的《红楼梦》就是《源氏物语》也读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