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哥伦比亚乡村总会旧址

已有 2861 次阅读 2021-12-7 15:57 |个人分类:风光过眼|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疫情后恢复上班以来,尽量早上步行。妻子上班路线不仅穿过华山绿地,近日发现最佳路线还穿过所谓哥伦比亚公园,其中有哥伦比亚乡村总会旧址。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欧洲列强的衰弱,美国正在崛起为世界性强国。侨居上海的美国人越来越多,侨民需要社交、集会和活动场所。最初在杜美路(现为东湖路)租用住宅作为活动场所后。1920年,侨民总会管理委员会购入位于大西路(现为延安西路)南、安和寺路(现为新华路)北、哥伦比亚路(现为番禺路)西的土地,开始筹划兴建新的总会。设计由哈沙德洋行的艾利奥特·哈沙德(Elliott Hazzard)主持,建筑设计采用他所生活的美国南加州地区流行的西班牙巴洛克风格。乡村总会1924年开放。现在总会主建筑落户家日本书店。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01.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02.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03.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04.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05.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06.jpg 

 

总会主建筑旁原来还个健身房(一度用作美国海军俱乐部)和大游泳池,据说过去连为一体。现在健身房辟为餐厅。游泳池仅供观赏。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07.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08.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09.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10.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11.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12.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13.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14.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15.jpg


哥伦比亚美侨社区旧址16.jpg 

 

顺便一提,总会东面有孙科的别墅。建于1931年,西班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混合体。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v Hudec)设计,建筑外是中国式庭院。原来由池塘,荒芜许久。近几年修复,但池塘填掉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315565.html

上一篇:蜂围蝶阵乱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师母》
下一篇:斯人已逝,其书犹存—张中行先生
收藏 IP: 101.93.129.*| 热度|

6 杨正瓴 郑永军 周忠浩 张晓良 王启云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