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另类的教学大师:《旷世奇才》巴丁 精选

已有 10391 次阅读 2021-6-20 13:05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现在愈来愈多人认识到,被学生称赞的讲课者未必是优秀教师。但人们或许难以置信并非是讲课高手的人,还可以是教学大师。传记《旷世奇才巴丁传》(文慧静和沈衡译自The Genius: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John Bardeen by Lillian Hoddeson & Vicki Daitch (Natiaonal Adademies Press, 2002),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的传主巴丁示范了,教学大师未必是通常认为的讲课高手。

 

巴丁(John Bardeen, 1908-1991)因发明晶体管和提出超导理论而两度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人们称道他是少数梅开二度的获奖者(迄今唯一的两次物理奖得主),他自谦只拿了2/3个奖,因为两次都是三人分享。后来他在电荷密度波理论又有新突破,可惜未能三获诺奖。

 

巴丁无疑不是讲课高手。事实上,他对给大量学生上课感到烦恼,因为其教学似乎对多数学生没有助益。从常规的教学评价看,他很难说教学出色。讲课声音小有间断,板书难以辨认。(“许多学生既不能理解他那低沉的声音,也无法搞懂他的沉默。对某些学生来说,他因思考而频繁的停顿以及写粉笔字的力度如此之弱,以至于几乎无法辨识。(p. 206))回答问题缺乏针对性。(“在解释学生的提问时,总是用同样的几句话来回答,这让他们感到不安。……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不能理解他解释的学生来说毫无帮助。(p. 207))对学生礼貌但缺乏耐心。(“对于那些向他提出简单问题的能力较差或不那么自信的学生,巴丁会礼貌地把恼怒藏在内心。但他不会浪费时间去解释那些已经在文献种得到很好阐述的问题。(p. 209))

 

巴丁的教学也让有些学生受益匪浅。他展现了科学家的思考过程。(“一些学生则感觉巴丁的教学方法特别激励人。他那停下来思考的习惯给他们提供了同样进行思考的机会。……巴丁把学生的参与看作学习体验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他通过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来帮助他们培养自信。(p. 207))这些学生都是主动的学生,而且我推测天赋高基础好。(“能够理解巴丁课程的学生,是那些能够参与到学习体验中的学生。他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埋头于那些能够指导他们研究的专业文献之中。(p. 208))事实上,他们学到了只有一流学者才能教的东西。“巴丁的学生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识别重要的问题,如何去解决,什么方法有利于解决问题。(p. 207)”同事称他“是这个校园里最伟大的老师之一。(p. 210)”遗憾的是,传记中并没有说明他的学生取得哪些重要学术成就,只是列出了1952-1974年间指导的博士生和论文题目。毕竟该书主要并非展示巴丁教学这个侧面。但博士生施里弗后来与巴丁分享了超导的诺贝尔奖。能指导出诺奖得主,应该是众望所归的教学大师。

 

有意思的是,巴丁不仅颠覆了外行人心目中教学大师的形象(常被误解为讲课高手),也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关于天才的刻板印象。巴丁并非人们想像中那种天才。在数学物理才能之外,他衣着保守得体,热衷体育活动,有商业头脑,不善于口头交流。“不肆意放纵,不超凡脱俗,也不带任何神秘色彩。这个来自美国中西部、老爱抿着嘴的,是一个有条不紊的家庭男主人和朋友。(p. 7)”循规蹈矩的形象跃然纸上。用孔子的话,几乎是“敏于事而慎于言。”更与常被称道的开疆扩土的天才不同,“巴丁的特殊才能并没有显著地粉碎或创造出新的物理学领域。(p. 6)”但作者认为,巴丁仍是天才。他们在该书最后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天才和创造性必须是针对有明确知识结构的特别领域而言的。(p. 354)”“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正的天才所具备的品质包括聪明、充满激情、自信、专注、执着以及具备把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的习惯。(p. 355)”因此,“对于文化作出持续贡献的‘真正的天才’和广泛代表大众文化的虚构天才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巨大差别。(p. 353)

 

“真正的天才”巴丁也是真正的教学大师。许多讲课高手本质上只是让学生感觉比较好,自以为懂了其实并不懂的内容。巴丁费心教的都是值得教的学生。他似乎古怪的教学风格,使他能识别出值得教的学生,而让其他学生知难而退。或许他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当然,凡是天才都非通例。如果有青椒问我教学,我还是劝他们要先让多数学生自以为懂了。这也不容易,虽然比教那些值得教的学生容易。

 

引申一些,现代高校都延聘一流研究者当教师,有其内在合理性。这些优秀的学者,只要与学生在一起,举手投足,都是示范,都是教学,哪怕他们一句话不说。值得教的学生,自然学到了别处学不到的东西。有意思的是,即使美国研究型大学,也有单纯上课的教师,他们凭课时领薪,没有tenure,薪酬通常也不高。那些研究出色的冠名教授,课时不多,薪酬高许多。原因之一或许就是冠名教授能吸引到值得教的学生,并教给他们别人无法教的东西;而按课时取酬的教师,其实教的多是不太值得教的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91957.html

上一篇:泰安岱庙之汉柏
下一篇:科隆贝特的作品
收藏 IP: 101.93.131.*| 热度|

24 杨正瓴 郭战胜 王安良 晏成和 杨金波 曾杰 吴斌 王国强 李斐 周忠浩 郑永军 王茂清 孟利军 李陶 马红孺 关蕾蕾 郑强 曹俊兴 叶建军 史晓雷 李学宽 冯圣中 郁志勇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