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帽子”系列谈:美国 精选

已有 19214 次阅读 2018-8-23 11:12 |个人分类:科研科普|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帽子”, 学界, 美国, 观察, 随感

既然“帽子”有学界需要的“标签”的功能,就不应该只存在于中国学术界,而应该是成熟学界的普遍现实。事实上,以“帽子”的形式对学术人员进行甄别在学界成熟的国家都有。这里仅以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最发达的美国为例。

 

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分散化。除了总统科学奖和技术奖等之外,联邦政府层面上的奖励确实比较少。美国的“帽子”形式包括联邦跨学科的顶层,以及顶层下的条块。条的方面,相关学科的各大学会,如机械工程的ASME,土木工程的ASCE,电气工程的IEEE,数学的AMSSAIM,物理的APSAIP等。块的方面,各所大学,可能还有个别州。

 

顶层“帽子“有文理院AAAS、科学院NAS和工程院NAE院士。数量远大于中国的院士,同行推荐审议产生。费曼自传中说他辞去美国科学院院士,因为院士的主要工作就是讨论谁当院士,他认为很无聊。这固然是他牛人任性,但世俗些看,他已经有诺贝尔奖这种超级帽子了,自然不介意院士这种凡人眼中的高级帽子。

 

专业领域是各大学会的各种人物奖或成就奖(严格而论这可以不算帽子)以及会士(Fellow)。会士通常要先当会员交会费若干年,然后由两名会士提名。有些学会甚至若干名会员就可以提名。最终由该学会某个学科范围内的全体会士审议通过。

 

各大学的帽子包括冠名教授、讲席教授和杰出教授等,叫法不同。从经济而论,这可能是最实惠的帽子。这种学校帽子其实是种工作岗位,与薪酬挂钩,通常由学校或者学院聘任。这既是校方对教授履职的认可与肯定,也是校方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实验室面积、启动经费、年薪等条件外,还可以加顶冠名教授等的帽子。冠名教授也是学校吸引捐款的一种方式。有人捐款盖栋楼,有人捐款设立一个教席。

 

个人从传闻感觉,不是基于扎实的研究,美国“帽子”产生的程序远比中国的简略。由于存在根深蒂固的俱乐部文化,学会的奖励和Fellow遴选,甚至也包括院士遴选,彼此的熟悉和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熟悉包括但不限于人的熟悉,还有工作的熟悉。为让人们了解,发论文和作报告都是基本功。Fellow的提名未必是小同行Fellow,也可能是研究领域差别比较大的系里同事。也有个别学者因为非专业的因素,被科学院或工程院拒之门外。总体上,院士和Fellows的水平都很高,但也不能排除水平超过入选者中位线的学者没有入选。因此,美国“帽子”的甄别功能或许略弱于中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我感觉至少院士这个层面,帽子的含金量在美国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教育相对欠发达的州和比较薄弱的学校。当然,这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不管从何种角度说,那种认为美国没有“帽子”看法是对美国学界的误解,虽然在“帽子”的形式和作用上与中国都有一定差别。中美之间的“帽子”的差异固然耐人寻味,但毋庸置疑的共同点是都有“帽子”。

 

 

“帽子”系列谈已贴博文

 

“帽子”系列谈:从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130667.html

上一篇:无锡梅园冬日
下一篇:秋霞圃简记
收藏 IP: 116.232.146.*| 热度|

7 黄仁勇 季丹 黄永义 杨正瓴 张成岗 武夷山 李南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