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重读《列子》

已有 3948 次阅读 2018-2-16 13:47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列子》, 读后, 札记

《列子》是本很耐读的书。即使仅看热闹,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要看门道,道理也很富有启发性。已经读过多遍,重看仍很有趣。这次读的是中华书局版杨伯峻的《列子集释》,似乎介于通俗和学术之间,或许偏学术些,比较适合我。

不说道理,只读故事已经很有趣。在大陆最有名的故事大概是“愚公移山”,当年“老三篇”中的一篇,出自《汤问》。该篇有趣的故事还有夸父逐日(也是在《毛选》的注释中读到)、双儿辩日(当年“批林批孔”的时候,报纸上有篇文章“从双儿辩日看孔老二生而知之”让我印象很深)、余音绕梁(高中时候语文课的练习题)、高山流水、纪昌学射(鲁迅《故事新编》用过的素材)等。其他篇有趣的故事还有《天瑞》篇的杞人忧天。《黄帝》篇的痀偻承蜩、朝三暮四、呆若木鸡(均亦见《庄子》)。《杨朱》篇的野人奏曝。《说符》篇的以水投水、歧路亡羊、杨布击狗、邻人遗斧(亦见《吕氏春秋》)、齐人攫金等。除了上述故事外,还有许多其他成语。想当年,《汉语成语小词典》是我最喜欢的消遣读物,看过不知道多少遍。因此,遇到成语,总有见到老朋友的亲切感。

该书最有吸引力的是人生论,许多中国古书都是如此。其人生论主旨是“从心而动”和“从性而游”。“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p. 220)本质上,是种追求现世快乐的人生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p. 221)”“可在乐生,可在逸身。故善乐生者不窭,善逸身者不殖。(p. 222)这种人生论伴随着旷达的人生态度。“既生,则废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p. 230)乐天知命,就没有烦恼抱怨。“怨夭折者,不知命者也;怨贫穷者,不知时者也。当死不惧,在穷不戚,知命安时也。(p. 212)当然,这种旷达知易行难。如书中所说,“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p. 235)道行要高,方能看破,“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p. 236)

要实现上述人生境界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不走极端,用库恩的话说,在对立两极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例如,书中说孔子自述比弟子高明处,就在于弟子只得其一,“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辩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p. 122)。又例如,“名”不是好东西,但也未必是坏东西。“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忧苦,犯性者也;逸乐,顺性者也。斯实之所系矣。名胡可去?名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p. 238)还有个方法是显柔示弱,这应该是《老子》的原创。“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p. 82)强硬难以持久。“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p. 251)当然,恃强者难以教化,还是让他们自行起便吧。“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p. 242)此外,还有条小技,就是人弃我取。“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p. 136)

该书最有特色的是群己论方面。最有名的论断想必是《杨朱》篇的“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p. 230)背后当然还有怀疑论,损一毫未必能利天下。更主要的是,个人的权利主张,必须要克服妨碍维权的模糊性。用书中的例子,为利天下,若能损一毫,能不能侵肌肤?若能侵肌肤,能否断肢体?如果按这种逻辑,进一步推下去,还能送性命,送别人的性命,乃至毁灭人类。所以,要划清界线,坚守底线。在原则层面上要清晰界定自己与他人,厘清权利,在操作层面上还是要多行方便。不论多么强大独立的人,还是要受环境的影响,而自己的行为在可能是造就环境的最主要因素,至少是最主要的可控因素。用书中的话说,就是“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p. 240)”“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是故贤者慎所出。(p. 256)

关于社会,《列子》也有些有见地的说法。人的社会本性就是趋利避害,这种本性就是“势”,而境况就构成种“命”。“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p. 215)人在社会,难免要辨别同异。就是现在,头脑简单的人,仍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古老迷信,虽然他们的文化程度未必听过这种说法。这个问题上,《列子》的看法很通达,同异论心不论相。“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p. 83)有意思的是,该书描绘的西方世界,“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p. 121)不知真是无为而治,还是民主共和?也可能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远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如果说最有用的故事,还是九方皋相马。其中“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p. 257)这段话,是对建模形象又富有启发性表述。我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学生讲,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当然,甚至不限于学术。就是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这种技能在人生中如择友、择偶、择业等也大有用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100040.html

上一篇:南京莫愁湖公园环湖风光
下一篇:雅典学院
收藏 IP: 101.228.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