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的本意为车,“小乘”是狭小的车辆,又称“声闻乘”。与之对照的是“大乘”,又称“菩萨乘”。
从佛法的角度,我个人理解,小乘和大乘有下列主要差别:
其一,关于佛陀。小乘认为释迦摩尼是人间的觉者,佛教的教主和传教师;大乘认为佛是超越的存在,其智慧和功德是救度众生的唯一依靠。
其二,佛的数量。小乘通常只认为只有释迦摩尼为佛,而大乘把佛作为宇宙力量的体现,佛有许多,如阿尼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
其三,关于修行目标。小乘重个人解脱,解除个人痛苦,所谓追求阿罗汉果。大乘要成佛普度众生,以菩萨为目标,有情、智慧、觉悟。
其四,关于现实世界。小乘是避世苦修,以隐遁禁欲来断业灭惑。大乘要解除他人痛苦,因此不主张回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求解脱。
其五,关于理论分歧,这个实在太多。或许最根本的,小乘主张“人空法有”,人非永恒实体,但宇宙万物还是实有。大乘的主流是“一切皆空”,主体客体都非实在。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最初的佛教都是“小乘”,包括原始佛教(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前四世纪中叶)和部派佛教(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到公元一世纪)。部派佛教先是分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又进一步分为十八部或二十部。大众部慢慢演化成大乘。标志或许是公元一世纪(佛寂500年后,就是14年)龙树菩萨创立中观学派,空宗。
再从佛教传播路径看,南传的多是小乘佛教,以斯里兰卡为中心,用巴利语。北传的大小乘均有但以大乘为主,佛经多有汉译。
至于教外对两派的观感,或许可以用鲁迅在其杂文中关于佛家“小乘”和“大乘”的下列说法描述:
“释迦牟尼出世以后,割肉喂鹰,投身饲虎的是小乘,渺渺茫茫地说教的倒算是大乘,总是发达起来,我想,那机微就在此。(《三闲集·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
“有如大乘佛教一般,待到居士也算佛子的时候,往往戒律荡然,不知道是佛教的弘通,还是佛教的败坏?(《三闲集·在钟楼上》)”
“我对于佛教先有一种偏见,以为坚苦的小乘教倒是佛教,待到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虽然美其名曰大乘,流播也更广远,然而这教却因为容易信奉,因而变为浮滑,或者竟等于零了。(《集外集拾遗补篇·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可能仍是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片面的深刻”。耐人寻味的是,中土流传的几乎全是大乘,小乘只在东南亚一带。
笼统地说,“小乘”是原教旨主义,而“大乘”是改革派。小乘身体力行践行严谨,大乘与时俱进理论精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