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五项粮油科技项目通过由中国粮油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它们分别是:
1、油料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
受武汉轻工大学委托,2023年9月21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油料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成果进行了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
该成果研制了组氨酸、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改性蒙脱土以及醋酸纤维素改性活性炭,建立了真菌毒素与塑化剂的脱除技术,改性后的产品脱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能力较改性前分别提高了1.7倍、21.9倍、1.4倍。
构建了花生粕中黄曲霉毒素B1的漆酶、粪肠球菌与红球菌复合制剂等生物脱毒技术,黄曲霉毒素B1降解率分别达83.5%和90.0%,符合相关国际标准。开发了食用油加工安全风险包括真菌毒素、苯并芘、塑化剂、反式脂肪酸、三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等预警决策系统,实现了加工过程对多种有害或风险物质控制的智能化决策。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制定了油料安全加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4套和技术规程1套,建设玉米油、花生油和菜籽油加工安全控制技术示范线3条,规范了油脂安全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成果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其中,食用油加工安全风险预警决策系统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粮食主要污染物污染水平评价及风险预警技术
受北京工商大学委托,2023年9月21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粮食主要污染物污染水平评价及风险预警技术”成果进行了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
该成果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如下:
1.采用电化学技术,以肝癌细胞作为识别元件,建立了小麦、玉米、花生等粮食中重金属离子的识别和评价方法;将电化学阻抗与生物3D打印相结合,研制了一种用于小麦中黄曲霉毒素AFB1鉴定和评价的电化学组织传感器,并实现了真菌毒素高效检测;
2.构建了粮油加工链单节点风险评价模型,实现了基于加工链综合风险指数的风险等级评价。建立了基于多因素机理驱动模型的粮食污染物预测控制方法,实现了对小样本污染物的有效预测;
3.对危害物和加工参数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信息挖掘,建立了基于宽度回声状态网络模型,实现了对大宗油脂产品加工过程参数的自动决策;
构建谷物、油料及其制品主要污染物风险数据库共4套、建立粮食污染水平评价及预警技术规范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在粮油加工链条污染物预测预警及决策技术方面具国内领先水平。
3、真菌毒素污染谷物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受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2023年9月21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真菌毒素污染谷物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
该成果建立了真菌毒素污染谷物的多光谱成像特征数据库,构建了可见红外全光谱光路系统,开发了高精度红外多波段成像相机,建立了真菌毒素污染粮食籽粒可见红外多波段的光谱特征高分辨在线采集系统,设计了污染籽粒精准剔除的喷阀结构,开发了基于光谱成像的真菌毒素污染谷物的分级分选技术及装备。研发了真菌毒素物理消减技术及装备,优化脱皮去胚工艺,实现谷物中真菌毒素的高效脱除。
筛选获得了可以安全高效降解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的微生物菌株,建立了真菌毒素固态发酵脱除工艺。获得了耐高温型玉米赤霉烯酮脱毒酶,建立了玉米赤霉烯酮脱毒酶高密度低成本发酵体系。发明了生物降解安全脱毒技术,创制了脱毒酶制剂1种,毒素脱除率高于90%。研发了真菌毒素特异性吸附剂—纳米炭包覆蒙脱石,对呕吐毒素的吸附率达到95%以上,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率达到98%以上。
制定团体标准4项,企业标准1项,集成建立了真菌毒素污染粮食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在全国19家企业开展应用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多光谱智能分选装备、真菌毒素特异性吸附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稻谷产业链重金属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
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委托,2023年9月21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稻谷产业链重金属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成果进行了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
该成果建立了针对复杂基质、低重金属含量样品的高精度重金属同位素分析方法,研发出水稻籽粒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的解析方法与技术,可以对水稻籽粒中重金属主要污染源及其贡献率进行定量解析。明确了镉主要分布在稻谷皮层、分子量>2000kDa的蛋白及含硫氨基酸中,研发了砻谷、碾米、发芽、酸浸等不同加工方法,产品中的镉去除率达到33%-66%。
该成果授权发明专利7件,制定行业标准与团体标准各1项,成果已在相关企业示范应用,提高了稻谷制品的安全性。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其中水稻籽粒中重金属主要污染源及其贡献率解析技术为国际领先。
5、粮食气膜钢筋混凝土圆顶仓设施设备专项试点研究
受中储粮集团公司委托,2023年7月15日,中国粮油学会组织专家对“粮食气膜钢筋混凝土圆顶仓设施设备专项试点研究”成果进行了评价。该项目由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立项,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煤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具体研发任务。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气膜仓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消防安全、结构优化、工艺改进、新型设备研发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自主创新。专家们一致认为:
该项目首创了架空式气膜钢筋混凝土结构储仓、三心球形拱顶仓体结构、基于新型液压顶升组合工作平台的气膜仓高速施工工法、粮食气膜仓多仓并行施工工艺;首次完成了粮食气膜仓施工模拟研究、粮食气膜仓消防研究;创新了粮食气膜仓仓体预留预埋及密封处理技术、气膜裁剪成型技术、气膜固定技术等一系列成果。完成了粮食行业标准《气膜钢筋混凝土圆顶仓设计规范》《气膜钢筋混凝土圆顶仓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报批稿)。获得授权专利40件。
同时,该仓型在研发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现有仓储技术和装备应用,为后续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粮食气膜仓试点建设项目已在中储粮油脂公司新津直属库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气膜钢筋混凝土圆顶粮仓的设计和施工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密性和保温隔热性能指标国际领先。该仓型可实现节能减排,应用效益明显,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来源:中国粮油学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