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uce Edgar前两年从华盛顿大学去了德国,这是令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美国人,在本领域做得很不错,是《Cell》editorialboard成员,居然离开美国而漂泊他乡。当然,也不排除德国的大学花重金把他挖过去。他目前实验室的阵容还是可以的。
但小道消息说,他实验室的经费在几年前遇到了一些麻烦 。在目前的美国科研环境里,如果不做到跟临床应用有关的,那恐怕都不乐观,《Cell》editorialboard成员也不例外。像BruceEdgar这种人去德国恐怕可以要到未来10年不愁钱的deal。这也不赖。
除了BruceEdgar,我知道的另一位流浪美国科学家是Steve Cohen。这兄弟在外已经混了快二十年了,以前在EMBO,目前在新加坡。他的原因浪漫一些:曲了个欧洲老婆,妻唱夫随。
科学网上有很多关于“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怎样的科学环境”这种大问题的讨论,但对于每个科学家来说,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实验室的前景。在全球化的今天,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内找资源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
中国政府以及现有中国科学界的水平决定了能引进什么样的科学家。也许中国人在思想上要更开放一些,科学就是科学,不要把科学与爱国、出身、“我们的共同利益”等等东西捆绑在一起。因为捆绑在一起之后,就没人能秤得出引进的科学究竟是几斤几两。
中国的年轻人不应该把人分为多少零后的、是海龟还是土鳖,因为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无论在迷茫的时候,还是在快乐的时候,我们都要带着两个问题:我站在哪里?我要去哪里?考虑这两个问题的参考系要逐渐放大,最好能是“世界视野”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