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yizhang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yizhang6

博文

感受家乡

已有 4491 次阅读 2012-7-13 11:0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历史, 家乡, 故乡

严格来讲,竹坑村应该是我的故乡,因为很多年前我们就已经举家离开了那里。但我还是喜欢“家乡”多一些,那显得距离更近。

大伯在两个月前就已经把他撰写的与竹坑村有关的资料发给了我。让我好好看一看,如果可以的话,等这些资料整理成小册子以后,给它写一个序。过了那么长时间,我还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大伯撰写的内容主要包括:开基建村、风水屋场、牌匾人物、先人祖训、对联赏析、教育传统、谚语习俗、中医草药等等。

我给自己看得慢找了两个原因:最近杂事太多;其次,对其中的很多内容感到陌生,自己以前基本没接触过,就觉得一下子头绪太多。这绝对比看科学网的博文要难多了。我本来就不知道该如何写序,况且连内容都没完全读懂,那就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不过倒可以写一篇“序之前序”。

还是先讲讲竹坑村吧。要在网上搜索,必须键入“广州 增城 竹坑村”,否则找到的是别的竹坑村,而不是我们的村。即使键入“广州 增城 竹坑村”,前面出来的四十多个结果是“增城 竹坑村车站”的相关信息,得翻到第三页,才能找到一个关于“增城 竹坑村”的介绍的链接。这就是竹坑村,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客家村。

也许因为如此,当大伯就撰写家乡历史文化一事征求我爸爸意见时,我爸爸说:“这没什么好写的,又没有出过什么名人,有时间的话,还不如找点别的事情干干。”这就是我爸爸,讲话够直白,够现实。

我需要检讨的第一件事情是:为什么自己对大伯写出来的家乡历史文化会如此陌生?我编了几个理由:第一、从小倒现在,我的头脑充满了现实主义,基本认为以前发生的事情跟我没啥关系,眼睛要往前看,最好能对准红太阳。第二、也没机会了解。连“学田”都被土改了,有谁还会去提那茬事儿?当年整人的时候都是村里人整村里人,这些事儿都是不好说的。近的不好说,远的自然也就不说了。第三、家乡确实没有出过啥名人。状元没有,宰相没有,富商也没有。名、利、权都没有,提起竹坑村,别人都不知道,那你还说啥?

看了大伯写的资料以后,虽然是粗略地看,除了让自己长见识,还令我的村民自豪感大增。在康熙年间,我们村的祖先在原来的居住地遇到了人多资源少的问题,他们没有去跟别人去抢那些有限的资源,而是去寻找一个人烟稀少、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开基创业、繁衍后代。虽然没有出过很有名的人,没能大富大贵,但也出了“举人一个、贡生19个、文秀才4个、武秀才4个、乡饮大宾3个,有七品官一人、九品官3人”。这对一个小村落来说,已经是不错的成绩了。最重要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村民们能谨记祖训、和睦相处。

可惜的是,竹坑村的发展也未能逃脱中国文化固有的局限性。到了清末,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读几年书,一些有钱人则抽起了鸦片烟。幸运的是,竹坑村有一所办得不错的学校,“前身是建于清雍-乾年间的小书房、大书房”,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都维持了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

谈到家乡的时候,我想谈一些感情方面的东西。例如我热爱这片土地,我热爱这里的人。确实,我热爱这里的一些人,例如生我养我的父母,还有给我好吃的东西的亲戚,还有就是,小时候陪我一起疯的几位兄弟。但不知道是我的个人问题还是别的问题,我对自己的家乡没有那种“思念”的感觉,换了一个地方,不也一样?说得严重一点,没有根的感觉。

换一种角度来看,我应该是很幸运的,至少比我爸妈以及他们的上一辈人要幸运得多。相对而言,大伯是幸运的,他赶在文革以前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没有亲眼目睹那些红红火火的挨饿、运动和批斗。

其实,我们至今也未能摆脱一些基本的生存困境。例如,我们很多人都还愿意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着银幕里的中国人杀中国人的大片。

我很感谢大伯,他在眼睛有白内障的时候把自己的考证和记忆一点儿一点儿地敲到电脑里。我看到的不光是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一部分更能代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讲的不是仁义道德,不是金碧辉煌,不是群雄逐鹿,而是一群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720-591721.html

上一篇:常识之外
下一篇:染色体的交换与基因组的演化
收藏 IP: 99.92.229.*| 热度|

10 曾新林 陈小润 吴云鹏 刘旭霞 李学宽 曾庆平 刘洋 吕乃基 孔晓飞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9 06: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