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之以明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shu TopLiuChao@Gmail.com

博文

复杂香味和嗅觉综合体系的工作曲线提出和臆想

已有 3206 次阅读 2011-9-25 08:4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香味工作曲线的建立.pdf

复杂香味和嗅觉综合体系的工作曲线提出和臆想

谨以此文献给清华大学茶社成立七个月生日

目录

 TOC o "1-3" h z u 背景... PAGEREF _Toc304702809 h 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00039000000

嗅觉... PAGEREF _Toc304702810 h 1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0000000

味觉... PAGEREF _Toc304702811 h 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1000000

缘起... PAGEREF _Toc304702812 h 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2000000

容易理解的极端例子... PAGEREF _Toc304702813 h 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3000000

问题的提出... PAGEREF _Toc304702814 h 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4000000

类似例子... PAGEREF _Toc304702815 h 2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5000000

实验方法... PAGEREF _Toc304702816 h 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6000000

问题和讨论... PAGEREF _Toc304702817 h 3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7000000

结论... PAGEREF _Toc304702818 h 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8000000

鸣谢... PAGEREF _Toc304702819 h 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10039000000

... PAGEREF _Toc304702820 h 4 08D0C9EA79F9BACE118C8200AA004BA90B02000000080000000E0000005F0054006F0063003300300034003700300032003800320030000000

 

背景 嗅觉

是动物体的对气体(非气体)对鼻子的传感细胞刺激引起引发一系列的酶级联反应,实现传导[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7%85%E8%A7%89

味觉

是大多数动物其口腔中都有味觉感受器,然而相对低等的动物在其它部位可能会存在额外的味觉感受器,例如鱼类的触须及昆虫足末端的跗节和触角。和其它多数脊椎动物一样,人类对于味道的实际感受还受到不太直接的化学刺激感受器——嗅觉的影响,我们所闻到的味道在大脑中和味觉细胞得到的刺激合成了我们认为的味道。[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B3%E8%A7%89

缘起

周六泡金萱和中度焙火的铁观音时想到这个奶味和香味对浓度的变化很相关,于是当夜与几个做仿生研究的朋友边喝金萱,边扯淡如何去提出和实现这么一个神奇的、无聊的、臆测的想法

容易理解的极端例子

l  据不可靠的网络传闻和民间传说,狐臭是无法自己控制的高浓度体香类挥发物。

l  一些空气清新剂喷多了,就有臭的感觉。

l  金萱的奶味和奶香,在低浓度是水味,高浓度是酸味,只有适中的浓度才是奶味。

l  绿茶的鲜爽味(主要是氨基酸和茶多酚的综合感觉)在高浓度是苦味和涩味,在低浓度是鲜爽味。高温时苦味居多,低温时涩味居多

问题的提出

嗅觉和味觉都是一类混合物对人体的传感细胞的综合刺激,而他们的感觉与温度、浓度等相关。能否建立一个嗅觉和味觉工作曲线?鉴于大部分前提、过程和结论都基于臆想,因此可以将这篇搞笑短文作为一篇彻头彻尾的从头计算的案例(quasi ab initio)

类似例子

国内外已有商品化的嗅觉传感器,所谓电子狗,对于

l  纯净物气体分子的识别,是通过特异性气体接受分子所产生信号来识别的,如对苯,二硫化碳,丙酮,光气。

l  混合物的识别,如对茅台和五粮液的识别,在方法论上是通过多个传感器得出的信号,建立多维工作曲线,选择特征区域来识别;据可靠小道消息验证确实是这样的。不交叉的区域就是分别两中混合物的特征曲域。

实验方法

详细地说,

1.       50种典型的味觉和嗅觉的参考物,如熟枣、话梅、奶酪、墙壁、味精以他们的嗅觉为数参考物,排列在一维坐标上,

2.       (此句为假设,没有找到合适的例子)取一类茶,他们有相近的气味,比如说枣香和糯米香,对同样方法得到的平行茶汤,进行稀释或降温,看他们在什么浓度下或温度下相互接近或远离的趋势。

3.       对一系列茶和参考香味进行步骤2的测试后,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多维坐标体系,知道某一款茶的某一阶段的某类香味在不同浓度、温度、心情,环境下他们的感观值,从而更容易地鉴定茶。

问题和讨论

1.       Q:这是一个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蛋疼化的愚蠢想法和做法”。A:同意。

2.       Q:要么加上NMRHPLCGC等现代分析手段?A:这是更蛋疼的想法。

3.       Q:如何选取参考香味。A:这个相对好解决,如龙井分为几个级别,龙井村龙井,龙井村附件龙井,西湖龙井,杭州龙井等。标准的龙井,是指某类树种在没有大变化的气候,土壤,制茶工艺的情况下得到的,即使略有偏差,但是行家是可以轻易分别几个龙井的。我们可以采取我们村里院子里的红枣每年101日产的枣味道为参考物,山西年年旱,土壤没有什么变化,在山里也没有人打扰这棵树,因此他在101日产生的枣的品质和味道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的,可以作为参考物。

4.       Q:什么时候去能建立这样的模型?A:目前还没有意向去做这样的事情,仅供娱乐和抛砖。鉴于有“我们的观察属于创举,显示人类之外的成年动物也经常口交。”良好的例子,也许哪天我们也会偶然建立了这个“复杂香味和嗅觉综合体系的工作曲线”

结论

还有很长的路和想法去完善这个无聊的、纯忽悠的,蛋疼想法(There is a long way to found the Danteng model.

鸣谢

感谢某著名实验的Zheng J.- P.-, Ye C.- Q.-, Zhang T.等的有益讨论和场所提供。

本文花费1.5小时扯淡时间,周日清早70分钟写作时间,没有占用党和国家的任何公用资源。

topliuchao@gmail.com 2011-9-25 8:27: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119-490165.html

上一篇:我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公告栏
下一篇:ISI中更正作者错误等信息
收藏 IP: 219.234.14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