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剑录——品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injianlu 仙鹤已随白云逝,只留明月照清心。

博文

我对中国各年龄段科研工作者的认识

已有 4546 次阅读 2011-9-3 17:21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导师, 年龄

 
到目前为止,最厉害的大师级人物都还是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后又留学到美国的那一批。举个例子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2000年设置该奖项到目前为止,共有18人获得该奖,其中本科毕业于建国前的有13人、1951年前毕业的有14人,这14人入学在建国之前,毕业在52年院系调整之前。在院系调整之后才毕业的有4人。而且你数得出来的大师级人物如钱学森、茅以升等等也都是民国时期培养出来的人才。这说明一个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流的人才都毕业于52年院系调整前。
今天的科研人员比一流稍微差一点儿的或者差不多的人才至少都毕业于文革之前,这一批人为什么达不到一流的原因有两个:1、52年院系调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遭受到重创,原有的高等教育格局被打乱、搞得面目全非,原先已经积累下来的底蕴和沉淀已经不复存在;2、十年文革使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人生本应该处于精华的时光没有干什么正事,都浪费了。但这一批人只要在十年文革中稍微悄悄看了点儿书的人,文革一结束都得到了重用,走上了重要岗位,成为了今天的“牛人”。
文革时期的大学生就不提了,没经历过高考,甚至有的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经过推荐就来上大学了,这一批人往往是靠着社会主义政策吃饭的,成才的很少。说他们很多是混,也不为过,因为我就见过一些这样的人,能力都不太强。当然也不能全怪他们自己,社会原因较大,因为他们人生中最精华、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光都在“搞武斗”。
文革结束之后刚恢复高考的前5年,这一批人能考入大学多半是用蛮劲,因为高考题很简单,但是录取比例很低,所以必须付出点儿代价,也就是你必须相当努力才行,不过这样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只是矮子中拔的高个儿,不一定具有聪明才智,唯一令人敬佩的就是那种努力的精神。这批人中现在还有很多活跃在中国科研的第一线,在高校中任教授或者担任要职,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大老板、小老板……,只要把时间全用于科研,日夜不停,夜不能寐就一定能出成果,对他们来说把科研当成一种职业多于把科研作为一种对于创新思维和人生生活方式的追求。我们大老板就属于这一批,他就说过一句:如果你能一段时间都失眠,那就说明你差不多有成果了。
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才开始有了新的恢复,但和民国时期教育的自由思维方式相比还差得远,民国时期尊重大学教授,这点儿从民国政府给教授的收入比公务员高很多就可以看出来,而且政府不干预大学的思维方式。所以民国时期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教育家和一大批杰出的人才——科学家和工程师。八十年代出来的这一批人现在很多还是小老板,或者有的已经成为大牛了,这一批人中有一些比较富有创造力和年富力,但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的老师——也就是文革中出来的那一批人的影响,如果他们没有出过国门的,就一般都很难有所作为,所以他们这些人当中真正厉害的都是海归派——也就是到国外拿的博士文凭的。
九十年代过后的大学生中到现在比较厉害的还是很少,这一批人都在争相出国,并以能出国留学为荣,这点儿在中科大就可见一斑!所以就形成了独特的一流人才都在出国的这种说法,基本上国内的一流大学都是这样,一流的出国了,补充进来的就是其它学校来的。当然二流甚至三流大学也有可能培养出一些优秀人才,但就看导师给你机会不了,如果导师不负责任的话有可能会歧视你。
期待本文能给正在准备读博的人在选择导师时提供一些参考。
 
——以上仅属个人观点,欢迎大虾们能提出宝贵意见和补充!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974-482543.html

上一篇:科研的创新需要一直呆在办公室里才能做出来吗?
下一篇:中国人很重虚名吗?——现在开始崇拜博士后了
收藏 IP: 123.147.247.*| 热度|

2 赵猛 lftk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