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往事杂忆之九:关于赤脚下田的回忆

已有 3904 次阅读 2020-5-18 10:2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午,看央视一套的“新闻30分”,看见一则四川喜德县的扶持当地农民种植优质大米的扶贫报道。电视上播出的是当地农民在水田里插秧的画面:在水田里插秧的当地农民,手在泥水里插秧,脚上穿的都是高筒水靴。

喜德县是凉山州老九县之一,高寒山区,山大坡陡平地少,是要在今年年底脱贫的最后一批国贫县。在年轻时,凉山州老九县我都跑过,当地的落后情况也略知一二。以前,当地农民下田做活路,都是赤脚下田的。特别是早春插秧,赤脚下田是很冷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凉山州老九县之一的昭觉县,读小学和中学。

昭觉县在大凉山腹地,属于高寒山区。县城所在地是个群山围绕的坝子,海拔两千多米,冬季寒冷,夏无酷暑。春季来得晚,冬季来得早。老凉山的民谣里,就有:普格的太阳甘洛的风,昭觉下雨就过冬。

坝子里面地势较平坦。所以,县城周边,有一些耕地,其中有些水田。

高寒山区搞农业生产,最大的问题是热量不够。农作物在短暂的生长期间很难得到足够的热量,产量就低。为了使农作物得到尽可能多的热量,就只有延长植物的生长期:早播种,晚收割。

早播晚收,农作物的生长期是延长了。但播种、收割这些农活,就要在初春、深秋的冷凉天气下来做了。

旱地好办,毕竟不沾水。而水田的播种、收割,是要与水打交道的啊!

当时,农忙时节,主要是插秧和割稻时候,县城里的机关干部、学校师生,都要支援农田生产,下田干活的。学校师生的支农劳动,一般安排一周时间。

春季来得晚,插秧时田里的水,还是很冷的。下田干活的师生,站在田坎上,把鞋袜脱了,挽起裤腿。一咬牙,光脚迈进水田的泥浆里。初时觉得冷,一会儿,浸泡在水里的双腿就冻红了,反而不觉得冷了。

秋季退得快,割稻时已是深秋,有时还会出现早霜。稻田里的水,没有排干,赤脚踩在水湿的田土里,“寒从脚下起”。就尽可能把赤脚踩在刚割下来的一把把稻谷杆上面。

那时,参加支农劳动的,所有的人,天再冷,都是赤脚下田的。

在城北乡的老昭中,支农劳动的插秧和割稻,都是在学校附近的农田里。早上离校,白天下田劳动;傍晚收工回校。吃住都在学校。

1966年初,学校搬到了城边。新昭中的支农劳动,是1966年5月(或4月),安排在离县城三十来里的三湾河附近,支援当地农民插秧。全校师生的吃住都在那里,连炊事员都去为师生煮大锅饭。全校师生每天早晨赤脚下田,傍晚收工,劳动了一个星期。

那是学校安排的最后一次的支农劳动。以后,文革就开始了。再后,就下乡当知青,天天干农活了。

1969年10月,全校学生被安排到普格县农村,插队落户,成为知青。

知青在农村,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挣得工分。年终,凭所得工分参加生产队的分配。

我所在的生产队有水田、旱地,大春作物主要是稻谷和包谷。水田劳作是主要的一项劳动。

那时的水田劳作,包括犁田耙田、糊田坎(在插秧前,用田里的泥修补田坎),在秧田里的育秧、扯秧,在大田里的插秧、薅秧和收割打谷(在田里用拌斗打谷),以及将收获的稻谷运到晒场晾晒。常年在水田里面的劳作,都是赤脚下田。大家形成了“下田干活必赤脚”的惯性思维。

普格的扇子坝,有个农场,有几十亩田地。文革期间,经常被作为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们劳动改造的基地。据说,有一年,凉山州文工团的演员们来劳动改造。不久,就传出了一个笑话:那些女演员,有的还穿高筒水靴下田插秧!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穿高筒水靴下田干活。

那时,买一双高筒水靴,要十多元钱。而农村生产队的工分值很低。我所在的生产队,收入算是中等的,十个工分一个劳动日的价值,第一年是三毛八,第二年是五毛八。

一句话,那时的高筒水靴,是奢侈品!

那时的农村,还处在求温饱的时候啊!

 

在我的记忆中,几千年来,中国的种田人,都是赤脚下田的。无论是初春的犁田耙田,暮春的插秧;还是夏天的薅秧,秋天的打谷;不管是春寒料峭,夏日炎炎,还是秋风萧瑟,初冬飞雨夹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下田做活路,就必定是赤脚下田。最多,至寒时候,犁田,在田坎上放壶老酒。冷时,上坎来,打开酒壶,喝上两口,御御寒气。

本来,天气暖和,赤脚下田,也没有什么。问题是,在早春、晚秋时,天气已凉,赤脚下田,脚腿浸泡在田水里,寒气上身,冷!可以想见:冷天下田,有了水靴护脚,脚、腿不会沾水,保持暖和。脚底也不会受到尖锐硬物的刺伤、碦伤的。

所以,早春和深秋的冷凉时节,下田做活路,有一双高筒水靴套在脚上,全身都暖和。

前几年,在重庆,也看见过在早春时节下田,穿着高筒水靴犁田的农民。但那是少数,不是所有种田的人都能够穿着高筒水靴下田干活的。

现在,看见央视,才知道:一般的种田人,都能够穿着高筒水靴下田干活了!

高筒水靴从奢侈品,成为农民劳动保护的普通用品了。这是以前根本想不到的啊!

可见,现在的农村,比起几十年前我们曾经在那里生产生活的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是在踏踏实实地脱贫,迈向小康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8125-1233682.html

上一篇:学校今天开学
下一篇:校园老建筑回忆之东方红会议厅
收藏 IP: 222.178.202.*| 热度|

11 李学宽 郑永军 朱晓刚 张晓良 康建 刘炜 段含明 晏丽红 舒红 吴嗣泽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