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畏学术”,说来容易做来难。过去,更多的是“自律”;今天,“自律”的比重因各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出现及应用而略有下降,“它律”的比重上升。
这些年来,时不时会有人找“帮忙”,我的答复基本是:我能帮的我会帮,但有些事情我是不能做的,能帮的是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帮不上的是有悖学术规范的对我自身有害的。我那样回答,多半是得罪人的,但我实在找不到更好地回答。
或许我可以算作或想做品尝学术滋味的人。学术规范的学习,一直比较重视,有些观察与思考。有些是说不好,不好说,不说好的。有些或许可以说一说。
先说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关于它的批评很多。主要原因是学术规范缺乏统一标准,目前的机器检测是“机械的”,不够“智能”,远远未到基于语义分析的层次。有关系统很多,各家的“比对库”、采用的标准、技术实现的方法各异。在某个阶段,可能还有“盲区”,比如更多的是侧重纯文本比较,对于图形,尤其是较为负责的图形,效果非常有限。单纯以“复制比”往往是不好下结论的,比如有个百字药方,有人经过根据自己的知识或通过实验说该药方是错的。
对我触动较深的学术规范实例有几件。一件是有位学者博士毕业多年后,被人发现博士论文系全文翻译的,自此之后“销声匿迹”。一件是有位学者,个人很敬服,有次与其同事闲聊提及,结果对方对其“恨之入骨”,后来了解到原因大致是因“代写代发”惹的祸,帮人未帮全,埋下了被仇恨的种子。还有一件是导师署名失当,听到了学生背后的议论,给我的印象是真的没有必要,而且还存在隐患。至于包括科学网上曝光的一些实例,有些似乎可以知其然,甚至知其所以然。
学术规范的要义在于分清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是前人或他人做的。真正分清了,可以问心无愧。道理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好或做好了的人并不多。原因大概是因为中间过程有太多太多的自变量、应变量,还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等等,剪不断,理还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不足取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