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到某高校《关于遴选推荐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服务团成员的通知》。起因:“为了更加有效地发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校内外有关单位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学校拟成立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服务团,现面向全校遴选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服务团的主要工作:“1、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咨询服务;2、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咨询、培训、讲座、指导、评审和验收等工作提供专业性建议、服务与支持;3、为校内教职工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教育培训服务;4、为学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服务团成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履行职责,坚持原则,遵守纪律;2、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3、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高级职称;4、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能完成相关工作。”
从这则“通知”中,我得到的认识是:专家等于“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高级职称”。也许那则通知的本意是“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高级以上职称”。
参照该标准,看来本人与“专家”也许终身无缘。其一、不可能具有博士学位。因为学校的政策不支持教辅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即便支持,根据当前的形势,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博士是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难考了。名额很有限,每个导师每年只能招一至两名博士生,而报考的人很多。录取也倾向于非在职考生。今年已知悉多位相当优秀的同人,过了线但因名额问题,尚无缘“博士”。还知悉一点,即便“博士生”了,距离“博士学位”尚有距离。要取的博士学位,各校有各校的要求。公开发表的论文方面,有的学校要求必须在《中国图书馆学报》或EI、SSCI收录的英文原刊发文一篇才能进行博士论文开题;有的学校要求必须在CSSCI收录期刊发表3篇以上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论文等等。学制方面,好些学校规定至少4年,至多7年。化学领域,有学校以往爱招在职人员,今年报考的有38位,据说只录取两位;有学校要求博士期间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8.0以上,而且6年内必须毕业。其二、不可能具有副高职称。定编定岗之后,晋升职称得看“指标”。听说某校今年有40个指标(其中两个分配给“非教师系列”,由实验室系列获得),下一年只有16个指标。教师系列的PK也同样严峻,如果所处的是“超标单位”更倒霉了,貌似连填表的机会都给剥夺了。无论自身条件多优秀,校内没有得到“指标”,评审在校内就终结了。以往只要具有博士学位,就能享受副高待遇,并很快晋升副高,现在的形势已经变了。以上情形,并非“个案”,很多学校存在类似的问题。
什么是专家?百度了一下,“专家,指具备专业技能,并依赖此类技能为生的职业人士。在人们的通常认知中,此类‘专业技能’须符合科学原理,通常需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及训练,并有可经考试获得的‘认证书’,拥有自我约束行为的职业操守(或道德)及可量化的专业标准。” 如果专家等同于“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高级以上职称”,估计社会认可程度高不了。而就开篇“专家服务团成员”,参照“服务团的主要工作”,其实也不必非得全部是“专家”。而且,时下“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副高级以上职称”不一定能胜任“服务团的主要工作”,能胜任的也不一定做得了(比如没空、没兴趣等)。
衍生问题是,什么是学者?什么是教授?什么是知识分子?……也许“专家”是不少学人的精神追求。我敬畏“专家”。也许“专家”是不少学人的精神追求。我敬畏“专家”。窃以为:未成专家之前需要培育专家的土壤;拥有土壤,能够“自以为是”,且能培养专家的专家(或直接或间接,有所作为)才是好专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