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程焕文,彭嗣禹,高雅,等.改变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进程的十大创新[J].图书馆杂志,2018,37(11):26-34.
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公共图书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在于创新。21世纪以来, 中国公共图书馆之所以能够与中国经济保持同步持续发展, 其关键在于公共图书馆制度、理念、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创新, 而每一次制度、理念、技术和服务的重大创新都会改变和加速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成为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转折点和里程碑。21世纪以来,影响和改变中国公共图书馆进程的重大创新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通借通还一卡通(2000年)
2000年12月,上海在开始中心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启动“中心图书馆一卡通项目。
继上海、北京之后,一卡通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深圳、杭州、东莞、佛山、苏州、广州、重庆、天津、昆明、济南等地区相继启动本地区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一卡通在不改变各参与馆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利用互联网整合区域间各级图书馆的管理系统、编目系统、检索系统、服务系统,实现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网络化、自动化和一体化,使市民可以异地办卡、査询馆藏和通借通还图书,享受就近、便捷、高效的图书馆服务,拓展和延伸了城市中心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提升了区域间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能和资源共享水平,有力地缓解了城市公共图书馆区域内资源布局和服务分布不平衡的矛盾,是新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依托互联网开展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起点。
2、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2年)
文化部、财政部自2002年4月起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它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独具中国特色的重大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
文化共享工程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 各级公共图书馆是文化共享工程推进的主阵地, 因此, 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21世纪初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尤其是基层图书馆事业建设落后的状况。
3、图书馆之城(2003年)
2003年9月,深圳市文化局颁布《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图书馆之城建设。
图书馆之城既是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更是制度创新,突破了公共图书馆在财政上分灶吃饭体制的制约和在行政上各自为政的弊端构建起覆盖全城域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了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的一体化,从而能够规范公共图书馆管理,有效整合全市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之城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公共图书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为城市赋予了公共图书馆的意义,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建立现代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树立了典范,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
4、全民阅读活动(2006年)
2006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全民阅读开始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既彰显和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与价值,也为公共图书馆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和民众基础。
全民阅读活动成为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国家战略, 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国家创新, 既彰显和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也为公共图书馆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和民众基础。
5、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2008年)
2008年7月21日,深圳图书馆与公司合作研发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正式开通运行。
自助图书馆系统集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为一体,是新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模式的创新:其一,突破了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财政体制束缚,使得中心图书馆的服务和功能广泛延伸至基层,实现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扁平化。其二,通过自助图书馆的合理布局,扫除了图书馆服务网络的首点,在较大程度上解決了公共图书馆布局不合理、覆盖率较低的问题,使得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实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全覆盖。其三,实现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完美结合,勾勒出了未来图书馆的美好前景,具有“第三代图书馆”或者“图书馆3.0”的意义。
6、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2011年)
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次颁布实施的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国家政策。
免费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精神, 是民众平等与自由利用图书馆权利的基本保障。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的实行使中国的公共图书馆重新回到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正确道路上, 恢复和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7、图书馆+(2011年)
“图书馆+书店”的合作模式在广东兴起以后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我国公共图书馆界涌现了“图书馆+书店”“图书馆+咖啡馆”“图书馆+企业”“图书馆+学校” “图书馆+银行” “图书馆+商场”等多种“图书馆+”合作形态。“图书馆+”已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在“图书馆+书店”模式普遍流行的同时, 中国公共图书馆界还涌现了“图书馆+咖啡馆”“图书馆+企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酒店”“图书馆+银行”“图书馆+武馆”“图书馆+商场”等多种“图书馆+”合作形态。“图书馆+”已成为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跨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顺应了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国际趋势。
8、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
2013年1月,文化部印发《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目标。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将“国家建立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规定。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和保障民众基本图书馆权利的前提,也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和问题之所在。新世纪初期,平等、免费、开放、共享的公共图书馆理念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迅速兴起,向以“先行一步”为传统的广东各地陆续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行先试,涌现出深圳图书馆之城模式、东莞集群图书馆模式、佛山联合图书馆模式、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和广州中心馆-总分馆制模式,构成了各有创意、各具特色、且可借鉴可复制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岭南模式,随着现代公共图书馆理念由南向北的逐步推进和岭南模式的广泛传播,东部沿海地区亦相继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出现了杭州模式、苏州模式、嘉兴模式等模式,其共同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普遍均等化服务为目标,以基层图书馆与流动图书馆建设、总分馆体系建设和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等为主要方式,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6年)
2017年3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是我国首次全面规定国家和政府公共图书馆主体责任的立法,为我国公共文化发展提供长久的法律保障。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2017年)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是我国公共图书馆迈入新时代的重大标志和里程碑,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繁荣兴盛提供长久的法律保障。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公共图书馆在变幻莫测且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赖以生存、发展和繁荣的保障。上述改变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进程的十大创新,构成了新世纪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且独具中国特色的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世界各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千差万别而殊途同归,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也许难以复制,但是足以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的典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7 2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