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游越:美国高校共建共享型合作储存图书馆的5点启示

已有 597 次阅读 2024-5-23 14:50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游越.美国高校共建共享型合作储存图书馆的新进展及启示——以ReCAP储存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42(02):91-98.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年第2期刊发游越《美国高校共建共享型合作储存图书馆的新进展及启示——以ReCAP储存图书馆为例》。文章简要概述了美国高校储存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情况,并以研究性馆藏与保护联盟(ReCAP)为例,介绍了美国高校储存图书馆从合作储存到共享馆藏再到合作采购的新进展。这些进展为我国高校储存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启示:建立“机构之上”合作理念;打造高效协同的合作储存模式;构建自动化存取仓储系统;提供无缝发现服务;确保合作储存可持续发展。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图书馆的用户需求和功能发生了变化。数字资源日益受到用户青睐,印本资源的使用大大下降,图书馆不再是文献资源的集散中心,而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共享和交流空间,即图书馆作为共享与联通的场所、空间和平台的价值,越来越凸显。为此,迫切需要解决利用率低但占空间大的印本文献的储存问题,而美国高校储存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参考。

    我国储存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滞后。1982年,武汉大学郭星寿引进了“寄存图书馆”概念,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育部高校图工委)肖自力介绍了“储存图书馆”概念,国内对储存图书馆的研究由此展开。1986年,高明伟首次就高校建立储存图书馆的意义、作用、可行性等进行了分析,对储存图书馆的布局、实施步骤、性质任务等做了建设性探讨。但从整体上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储存图书馆在业界和学界并未引起特别大的关注。进入21世纪,储存图书馆在实践和研究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一些高校图书馆开始建立储存图书馆,比如:北京大学昌平储存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远程书库、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密集书库等。但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尚没有合作储存图书馆的实践案例,图书馆之间合作主要是书目共享、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等,这主要是“自给自足”的文献资源建设理念根深蒂固所致。储存图书馆在我国仍处于初步的探索和建设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图书馆正在被打造为用户的学习中心,这使得利用率低但占空间大的印本文献的储存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美国高校图书馆在储存图书馆建设尤其是印本资源存储与合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析美国高校储存图书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研究性馆藏与保护联盟(ReCAP)为例,分析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其从合作储存到共享馆藏再到合作采购的演进,以期为我国高校建设共建共享型合作储存图书馆提供借鉴。美国高校共建共享型合作储存图书馆对我国高校储存图书馆建设有5点启示。

    (1)建立“机构之上”的合作理念。储存图书馆建设涉及资金、运行管理、文献保存与服务等多个环节,一个图书馆单打独斗不但成本高,而且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从美国高校储存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看,建立合作储存图书馆是解决印本资源增长和空间紧张的最有效途径。要打破我国高校储存图书馆各自为政的现状,首当其冲是要加强合作。这方面哈佛大学图书馆给我们做出了典范,哈佛大学图书馆秉持“机构之上”(Above the Institution)的合作理念,除自建的储存馆外,还参加了许多藏书和存储的合作项目,比如加入ReCAP,参加HathiTrust共享印本文献项目(HathiTrust Shared Print Program),加入常春藤院校图书馆联盟共享服务BorrowDirect。哈佛大学图书馆开展多方合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哈佛大学的用户提供更经济、更高效的知识服务。哈佛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等资金雄厚的图书馆都在努力通过合作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能力,那么经费有限的国内高校图书馆更需要大力合作。

    (2)打造高效协同的合作储存模式。从美国合作储存图书馆的发展看,其储存模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共享空间,分模块储存,各馆保留本馆的文献所有权,比如ReCAP;一类是集中储存送交文献,文献的所有权变更为储存图书馆,比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五校联盟合作储存图书馆,除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文献所有权保持不变外,其余4所大学的文献所有权变更为储存图书馆。合作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存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拟送文献范围、复本量及其处置方式、存储文献所有权和相关服务等。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属于国有资产,送交后若改变文献所有权,需要按照国家和各相关高校图书文献资产管理规定处理。送交后若文献所有权不变,那么,为了保证合作储存图书馆的稳定性,参加馆要以协议的形式约束文献送交馆的行为,即文献一旦送交储存库,在一定时间内就不能以任何理由撤回文献原件。从印本文献长期保存和资源共享视角看,推荐送交文献实施所有权转移,既有利于文献永久性可靠保存,也便于高效管理和可持续服务。合作模式的选择同时会影响储存图书馆文献的复本量,通常各馆送交的文献会有重复,若只共享空间,分模块存储,成员馆按照自己意愿存放,不设定复本剔除原则,那么,合作存储图书馆的空间很快会用尽,这不利于合作存储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对各成员馆的存储文献复本进行合理规划并去重,合作存储才有意义。从詹妮弗·阿伯特对美国66个储存图书馆的使用情况调查看,半数目前已超过预期容量的75%。ReCAP的预期容量是1900万,目前已达到1700万。因此,从建设之初就要根据库容选定合理可行的存储方式,制定科学的文献储存策略,确保合作储存图书馆的高效协同运转。

    (3)构建自动化存取仓储系统(ASRS)。我国储存图书馆起步晚,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的仓储系统。ASRS既可节约空间资源、提高仓储效率,又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文献仓储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图书馆文献仓储的必然趋势。ASRS技术根据其交付货物的方式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基于货架的分拣,即将整个托盘的物品交付至操作员;二是基于储物箱的分拣,即将单个储物箱或周转箱交付至操作员;三是机器人分拣,即机器人在封闭的货架系统内操作,将货物交付至操作员[。技术不同,其存取货物的速度、数量会有较大差别,储存图书馆到底要采取哪种方式需要综合考虑存储量、服务速度要求以及成本等,通常需要多种技术结合。芝加哥大学曼索托图书馆、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奥维亚特图书馆、苏州第二图书馆智能立体书库都值得借鉴和参考。

    (4)提供快捷的无缝发现服务。美国高校储存图书馆建设经历了从“共享储存库”到“共享馆藏”再到合作采购的发展历程。比如ReCAP,2002年建成之初只是一个共享存储设施,直到2017年才将资源共享和发现服务提上日程,目前,ReCAP成员馆的用户可以在自己的馆藏目录里无缝检索和获取ReCAP的1700万资源,即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书目系统HOLLIS检索纽约公共图书馆500万馆藏,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470万馆藏、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350万馆藏,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可获取性。我国高校建立合作储存图书馆首先要立足共享服务,充分考虑储存库与参加馆本地系统的无缝对接和用户体验。牢记合作储存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印本资源长期保存和终端用户的可持续服务。此外,还要考虑提供适当的现场服务,比如配备阅览空间、打印、复印、扫描等设施,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一言以蔽之,当下合作储存图书馆建设的出发点是资源的共享服务,而不仅是资源的共存。

    (5)稳健发展,迈向可持续未来。合作储存图书馆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经费投入、管理模式、政策制度、设计理念、技术实施、资源保护、服务要求等多个环节,需要有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应关注如下几个关键点:① 可持续发展资金。首先要有可靠稳定的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之初可申请专项经费或募集专项资金,也可以由参加馆集资共建,但一定要充分考虑储存图书馆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支撑的经费。② 联盟或牵头馆的引领作用。国内共享储存图书馆建设面临着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挑战,但以当下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资金可以多途径筹措,技术也逐步成熟,关键是缺乏领头羊,大部分图书馆通过建立本馆的密集书库缓解空间紧张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能自给自足。随着纸本资源的增长,空间不足问题依旧会凸显出来。建立合作储存图书馆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合作需要“发动机”引领。谁来引领,如何引领?这是个现实问题。当前,能承担此历史责任的只能是图书馆联盟、相关组织或大型学术图书馆。已有的高校图书馆联盟比如CALIS等可拓宽现有的书目共享、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合作框架,把印本资源的共存共享提上日程。实际上,印本资源共享是近十年美国图书馆界大力建设的全国性项目,目前有43个纸本资源保存及共享计划或协议,目的是协调纸本资源的长期保存以及相关服务,让参加馆能在保障协议涵盖的印本资源长期保存的前提下,放心地剔除各馆重复的内容,从而释放出图书馆的空间,以提供新的服务[。尽管这种纸本资源共享协议与实体的合作储存图书馆并不是一回事,但它是解决各馆空间紧张和文献保障矛盾的一种手段,是变通的印本资源共享储存。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图书馆联盟、学协会都有义务倡导和引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共存共享。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大型学术图书馆也有能力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③ 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ReCAP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员馆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非常重要,通常是区域性或是相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比如由若干个地理位置相近、性质和规模相似的学术图书馆之间开展合作共建共享。以高校云集的北京和上海地区来看,可考虑在郊区或城市周边建立合作储存图书馆。另一种思路是特定学科或文献类型的分布式合作储存体系,比如医学或金融类图书馆的合作存储,或者报刊、视听资料等类型资源的合作储存,这方面可以参考美国研究图书馆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Libraries)的印本学术期刊分布式存档联盟、美国西部区域学术图书馆和图书馆协会参与支持的分布式、回溯性纸本期刊合作储存项目(WEST)等。

    数字化转型期,用户对空间服务的新需求以及印本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利用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新挑战。摒弃传统的自给自足思维,通过多方合作,构建科学管理、高效运转、技术创新、服务到位的可持续发展的共建共享体系是高校储存图书馆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印本资源长期保存与共享的一个新路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35292.html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本质与路径
下一篇:关于图书馆参观的思考
收藏 IP: 221.131.187.*| 热度|

3 刘进平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