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圕人堂话题: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1)

已有 1210 次阅读 2023-11-19 19:34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谋按:11月19日,圕人堂发起“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话题。群成员包含有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者、图书情报师生、数字资源商、馆配商(纸本、电子书、纸电同步)、出版社工作人员等。倘若各方积极参与交流与探讨,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部分成员参与了讨论。特此予以梳理。

引言:近期,图谋试图在圕人堂群中推动“图书馆工作中的版权之惑”话题的交流与探讨。前期工作,科学网圕人堂专题已编发两篇博文,可作为话题的“引子”。欢迎方方面面群成员关注与参与!

(1)如何看电子书和版权的关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09633.html

图谋按:2023年11月12-13日,圕人堂部分成员就“电子书和版权的关系”展开了交流探讨,特此予以梳理,供参考。

(2)数字化转型中图书馆受控数字借阅模式.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09874.html

图谋摘编自:刘嘉淇,王乐,商建刚.数字化转型中图书馆受控数字借阅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49(05):63-76.

    群成员包含有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者、图书情报师生、数字资源商、馆配商(纸本、电子书、纸电同步)、出版社工作人员等。倘若各方积极参与交流与探讨,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大致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寻对策、建议)。参与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圕人堂的交流与分享,在群规范框架内进行就好。不需要另行征得管理员许可。


叮咚:从日常工作的角度,我是希望不管是出版社还是集成商,在销售电子图书的时候把每种图书的版权情况标注出来,类似于专利的法律状态。

国内目前电子书市场还没有类似期刊的知网、万方、维普这种集成度非常高的平台, 图书馆被迫从不同的平台采购电子图书,然后再想办法揭示出来,这种情况给文献资源管理和技术实现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而不同的授权模式又会导致服务商的图书目录经常变动,今天还能使用的电子书过几天可能就下架找不到了,读者不方便;这种变动如果想同步到图书馆的OPAC或者发现系统的话,技术上更麻烦。

简单来说就两句话:不方便使用、不方便管理。

如果能有比较明晰的授权,图书馆在采购和管理的时候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授权模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再一个,在作者或者出版社短期授权的情况下,集成商公开销售图书的永久使用权,但只能安装镜像。这一点我也存疑,因为授权到期后集成商的平台上不敢再销售,他却鼓励学校存储在校园网内长期使用,总感觉集成商转嫁了风险。

我们是希望在纸质经费削减的情况下,高使用率的图书尽量做到纸电同步,低使用率的图书争取纸电互补。这样能在稳定文献资源保障率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满足率。所以有些电子图书还是希望能购买永久使用权的,但是不想再批量购买,而是用读者决策采购或者循证采购的模式慢慢积累。

不过这种采购方式的平均单价要比批量购买贵一些。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图谋:纸电同步的细节问题。实践中,本地镜像实际上属于“鸡肋”。近期有更深的体会。某电子书馆配商平台的电子书,镜像到了本地,使用方面受到许多约束,比如只能在线阅览(不能下载)。用习惯了总站服务,再用镜像,真是难以接受。叮咚老师提出的问题,可能美国图书馆界已较好推行的数字受控借阅模式,提供了解决方案或参考方案。

叮咚:是的,看麦子老师的介绍,以及DRAA联采数据库里也有类似的产品,美国这块确实更成熟一些。只能说我们才吃饱饭没几年,还不能和沉淀了很多年的发达国家比。

图谋:交流与分享,还是有助于解决一些困惑的。对做文做事均有启发。

麦子:“只能说我们才吃饱饭没几年,还不能和沉淀了很多年的发达国家比。”这个借口我觉得不能再继续用下去了。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法律和契约层面的。我们学校在电子书方面算是最早走的确,但也就是在2009年以后,当时也出版界,书商和图书馆也是在摸索阶段,图书馆销售的模式也是在探索中。但从一开始,没有一个图书馆会想到去赚出版商的便宜,而书商也不会弄了很多书去扫描。因为大家知道相互的利益和权益的保护。另外,我自己和书商打了一辈子交道,知道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每年和书商开会,他们往往会分析我们的数据,然后告诉我们,我们目前模式的问题,而且用什么办法可以省钱。这种互相的信任很重要,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大家谋生的领域,要最好的办法能双赢,而不是只想自己赚大了,逼死对方,这不能把市场做烂了,最后大家完蛋。

biochem:“法律和契约”,人为干预太多。

图谋:叮咚老师那句表述,在我看来,是一种调侃,或是一种安慰。有些话题,一不小心就聊死了。

叮咚:@麦子 我理解您说的意思。但是不管是法律还是契约,确实需要长时间的博弈才能逐渐达成共识固化下来的。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才会慢慢趋于完善。国内在知识产权这一块起步晚、管的松,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我个人感觉是可以理解的。等发展的一定程度,再加上大家的慢慢推动,应该会逐渐好转。期刊这一块相对就好很多。

麦子:@biochem 在这种情况下,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否则,会造成人人都戒备森严变得贼精,互相没有信任,这样要做成事情就难了。

西安小图:一张微信读书截图,内容为以下图书封面: 陈传夫等著. 图书馆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03.(图谋补充该书内容提要:本书聚焦于图书馆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一时代性重要问题。社会环境信息的快速变化,正在带来公众信息、知识获取方式、信息搜寻行为的变化。图书馆在新信息环境中的角色定位也正在变化。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机构,必然要适应新型的知识信息采集、发现、获取与长期保持的新环境。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深度推广和应用,使传统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和功能得到了延伸拓展。ISBN:978-7-300-20677-6)

图谋:多方位多角度探讨,有助于增广见闻。现实很现实,理想很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寻可聊话题。有些话题一拓展就麻烦大了,还得收一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10256.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497期 20231117)
下一篇:图谋,哪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收藏 IP: 114.237.166.*| 热度|

9 宁利中 陆仲绩 郑永军 朱晓刚 许培扬 武夷山 李学宽 王成玉 窦华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