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读初一,课内外读物真不少。有一定比例是与诗歌有关的。既有唐诗宋词,亦有现代诗。比如语文作业,还有提供一段阅读材料,让模仿歌手赵雷《成都》作几句诗。儿子愁眉不展,找我帮忙。我浏览了一下,我也无法“信手拈来”,也是抓耳挠腮。
我对诗或诗歌,也算是投入过一些时间和精力的。近期浏览了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也算听了一遍李渔《笠翁对韵》全书。给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诗难写亦难懂,诗作流传还得看缘分。写诗的很多,得以传世的诗作和诗人,实际并不算多。杜甫(712-770)被后世奉为“诗圣”,其诗作有“诗史”之誉,诗人的一生是坎坷的,其晚年甚至是“惨痛的”。
为了鼓励儿子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我还临时“挖掘”贾岛(779-843年)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试图弄清楚“来龙去脉”,把故事讲清楚。发现真的不容易。诗的意思、写作背景,网上有不少相关内容,但有不少内容是存疑的。比如究竟是“两句”还是“二句”?这两句是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贾岛《送无可上人》)无可为贾岛堂弟贾区的法号(贾岛法号“无本”),幼小时两人同时皈依佛门,情感十分深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后两句为“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文中的“知音”指代贾区,“故山”大概是指他们的老家河北涿州的山林之中。“归卧故山秋”表达的意思大致是“不如回家卖红薯”,并不是“我只好回到以前住过的故乡(山中),在瑟瑟秋风中安稳地睡了。”大诗人写两句诗,真是不容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真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示子聿》)陆游教子学做诗,大意为“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可谓意味深长。
说来惭愧,年近半百之我。诗情越来越淡,作诗的情绪、兴致几乎消失殆尽。小时候,《唐诗三百首》一书对我是有一些影响的,得益于父亲是教师,我大约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读(背)。我生长的小山村是千年古村,村中不少牌坊和老建筑有楹联,文化水平(和书法水平)是比较高的,对我有所影响。有较长一段时间,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我花了些功夫学习写诗(多为“打油诗”),高中语文老师建议我写随笔,不要死磕写诗,我后来明白了,囿于学识与见识,做诗这条路真的走不远。作为一个兴趣爱好,我还是发表过少量诗歌(主要是在高中校刊、高校校报上)。有好几年,我们家的春联是我拟内容、父亲写,每年10副左右,有长有短。近年,老家一座寺庙重修,委托我写了两副对联。我认真拟了并附了解读,但我不清楚是否采用,我没有做进一步了解。其中一个原因是,自认为水平有限,顺其自然为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