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高校数字资源采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已有 1129 次阅读 2023-9-23 15:37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年,数字资源采购方面的工作让我焦头烂额。

    这几年,相关政策不断调整。可以说每年都在变,需要提供的各种材料越来越多,找人签字的环节也越来越多。 文献资源采购经费使用方案、专项资金支付分月计划、年度采购计划申请表、采购计划、采购需求论证、单一来源论证、非公开采购方式申请表、数据库合同、履约验收报告、合同履行情况统计、合同管理情况审计……真是常做常新,摸索永远在路上。令人费解的是,这方面工作,很大程度上真的是“各忙各的”。同样一种数据库,年年单一来源论证,需要提供的材料年年不同,甚至大不同。令我头大的是,超前谋划(预算做得早,预算支出有进度表……计划不如变化)。

    9月初,临时通知,金额超过50万元的数据库,需要走政府采购程序(单一来源方式)。共有11步,每一步的材料都让我提供。学校招标办负责传话,市政采中心提要求(审核)。有些环节材料还让我提前提供(比如单一来源协商记录、合同),我找数据库商营销人员协助,他们也觉得头大,说没接触过我们这样的(一般是招标公司之类第三方去做的)。我们这边一家地级市市属高校2023年7月刚完成中国知网的政采,有些材料参照他们的做(政采网站公开的),我们这边照做告诉不行。来回折腾,苦不堪言。

    我这边的特殊性是,我们属于省属高校,经费来源为省财政。据悉,委托市政采是为了程序正确,在审计环节安全一些。

    我做数字资源采访工作8年,以往这方面的工作,是一小部分工作。因为采购的数字资源种数不多,我主要负责,另一位同事协助资料存档、合同送审、报销等。这两年越来越繁琐,事情越来越多。合同审计也频繁。比如近期,校领导离任审计,追溯3年前的支撑材料(ScienceDierect的期刊条款条件,当时不需要,现在需要)。政采的程序正确要求很死板(严格)。要求提供很多材料,比如论证专家的身份证、职称证、亲笔写论证意见,还有多处需要亲笔签名(至少三处)。我这边上半年做了论证,校外专家是通过网络完成的。要求补齐材料,费了很大劲。比如论证的时间要一模一样,专家论证意见需要提供原件(以往扫描件就ok,特别是疫情影响那几年)。我这边库少,但也是大大小小的库,有国内也有国外。不同的库走不同的程序,头绪也不少。

    以前数据库采购工作,占我小部分精力,更多精力折腾学科服务方面的。这两年新增了ESI信息服务、博士点建设信息简报(因为是契合学校当前需求的,事情也不少)。

    做相关材料,几乎全套是由我“编”“凑”(注:这方面的专家少,并且不了解业界行情,市政采经验也不多。)。好些东西是一条龙,环环相扣,哪个地方有瑕疵都不行。太折磨人了。我这边协助我做采购工作的老师,上半年请假了几个月,我的头绪更多。

    我试图多了解一些情况,让相关领导去同招标办进一步沟通,尽可能理顺。不然,真的太折磨人了。送个材料,招标办的人都把我拉上,说是怕解答不了政采质疑,多跑腿。

    为此,特此向两位同行请教:贵校的同一数据库单一来源论证、采购需求论证需要年年做么?其中一位是部属高校的,答复内容有“采购需求论证不需要(本地一市属高校好像比我们折腾,经常有)。同个库单一来源论证,每年要写。还可以,校内熟悉专家教授签字就可。因为我们教育部高校,不受地方财政制度约束,只有100万元以上两个库单一来源走财政部审批,……。采购程序确实比较折腾,我们库多,琐事、报销流程也烦的。我的了解,越是地方,越繁琐,省市财政经费的繁琐高于教育部高校。”另一位是资深采访馆员,省属高校(2022年电子资源购置费1400万元),他给我分享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我最近也在忙类似的事情。”“年年采购,但是要求每年都不同。(图谋注:单一来源论证有一套流程,因涉及的外文数据库较多,更为繁琐。)”“我们这边3年前就要求金额超过50万元的数据库走政府采购了,并且要求同一类型的产品,金额之和超过50万,也需要走政府采购,防止拆单。是啊。所以现在感觉就是以魔法打败魔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采购工作非常占用精力,属于纯办事员的工作,和馆员这个职业相关性很小。”“关于‘主要是有关方面追求形式完美无暇。从头到尾,要具体去准备各种材料,跑各种手续,非常痛苦。’,现在就是这样的形式,为了避免极少情况下会发生的问题,需要很多人耗费很大的精力去预防。并且很多问题,学校的招标办也没有办法,他们也是需要满足上级的要求,即使他们理解咱们的难处,也只是同情。涉及到外文数据库,因为DRAA方案出来的晚,很多价格并不确定,所以还可能存在多退少补的情况,也是个麻烦事。”“您性格也比较严谨,要求自然就高。不过这样太累了,咱们虽然相对擅长业务,但是也有管理职责,所以很多工作还是要尽量分配给部门的其他同事,让他们能帮你分担一些,也让他们慢慢熟悉这套流程。”

    当前图书馆的人力资源越来越窘迫,事情越来越多,都在极力追求“减员增效”。好些馆,人力资源也已外包,而且比重不小。当前繁荣的表象,确实隐藏着不少问题。有位图书馆同行说:“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的咽喉就是采编,没有采编基础业务的支撑,图书馆以后将将被‘卡脖子’”另一位同行说“用户能体验到卡脖子?”(图谋认为,虽然很扎心,但值得思考。)我有个体验或者说观感,采访工作很大程度上被卡脖子了。

    希望笔者粗浅的实践与思考,能够引起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关注与思考,积极推动相关业务“理顺”,期待图书馆的明天会更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03592.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489期 20230922)
下一篇:新书推介:《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
收藏 IP: 114.237.69.*| 热度|

2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6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