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关于学术研究的思考 精选

已有 5853 次阅读 2023-7-16 18:47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或许是一种机缘巧合,算是与“学术研究”结缘20余年。这20余年,一直在学习与探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回顾过去,“学术研究”之路,虽然没有取得多少像样的成绩,但“滋味”算是品尝了,或多或少有些感知与认知。这个“滋味”还真是一言难尽,简而言之是“有点甜”,因此未抛弃未放弃,一直在路上。

    我一直认为,我算是幸运者,有幸结识了诸多师友,得到了诸多指导与帮助、关爱与提携。惭愧的是,受到诸多制约,我所做出的成绩原本“应该”可以更好一些。

    “学术研究”至少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稻粱谋,一种是不是为稻梁谋(或者可以说“为道良谋”)。作为凡夫俗子,大多属于第一种,且有可能是终其一生;作为超凡脱俗者,种种机缘,有幸超越了“稻梁谋”阶段,衣食无忧,可以谋“道”,道可道,非常道。

     参悟“学术研究”有一条途径是“走近/走进”学者的学术人生。我算是幸运者之一。比如阅读来新夏先生的《来新夏书信集》,我读到了——淑世润身,功不唐捐。又如结识张厚生先生,真是三生有幸。张厚生先生2008年8月8日逝世后,我在努力为纪念与传承做一些工作,做这样的工作,不仅仅是“走近/走进”张厚生先生一位学者,实际是“走近/走进”一群学者,至少可以说是数以百计。值得做,可以做的事情实际是有不少的。这么些年,我做了点,实际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少量工作有点成果或者说结果了,大量工作并没有“结果”,而且我也不知道是否有机会“结果”。我阅读《来新夏书信集》的感受可能会与众不同,我近年阅读张厚生先生留下的学术通信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且试图做一些整理与研究工作。张厚生先生作为一名目录学学者,实际上亦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学术财富”,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发现。张厚生先生留下的学术通信,时间范围大致为1963年至1999年,经张先生自身生前整理过的累计3183页(实际应该会有更多,比如张厚生先生自己写给他人的书信,个人日记中有底稿)。不少学术通信实际是有“背后的故事”需要挖掘的,我在努力挖呀挖呀挖,我的体会是:真的很辛苦,真得看机缘(比如多位学术通信对象年事已高,寻访困难,且陆续有仙归道山的)。图书馆史(图书馆学史)研究原本并非我所擅长,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是一种“命中注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遗憾的是,身不由己,我做不到“专心致志”,还有不少更为紧迫的俗事俗务,我需要面对。比如下午正打算写本篇文字时,有位老师咨询ESI高被引论文及其相关事情,我用了半小时。

    “学术研究”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什么样子?我有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钱亚新先生(1903-1990)、来新夏先生(1923-2014),都挺好。钱亚新是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索引学家,属于承上启下的第二代、“文华”的一代。来新夏先生在学界素有“纵横三学,自成一家”之称,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等学科领域都开一时风气之先,来先生作为图书馆学家这一身份似乎“不显”。据《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学思想与成就研究》(徐建华,冯凯悦.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学思想与成就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3):3-8.),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历程:1979-1983年为结缘图书馆;1984-1991为全面拓展期;1992-2002年为体系成熟期;2003年之后为“纵横三界,自成一家”时期(“三界”,指图书馆教育、事业和研究三大领域)。据《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学思想与成就研究》,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历程:1979-1983年为结缘图书馆;1984-1991为全面拓展期;1992-2002年为体系成熟期;2003年之后为“纵横三界,自成一家”时期(“三界”,指图书馆教育、事业和研究三大领域)。两位前辈学人的共同点:活到老、学到老、学术不老;学术生命“超长”;“百年后”有经久不衰的“纪念与传承”活动。


延伸阅读:

(1)【来新夏书院】给心灵一个家 来新夏书院7月16日试开馆啦!.https://mp.weixin.qq.com/s/WlRpB8eFEbpBqtqr67WmPw

近千平方米阅读空间

数万册藏书

全国首家以名人命名的方志馆

来新夏书院(来新夏方志馆)

7月16日起试开馆

读书是福

邀您开卷


(2) 图谋.淑世润身,功不唐捐——《来新夏书信集》读后.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95438.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95585.html

上一篇:计划外的工作
下一篇:圕人堂,了解一下?
收藏 IP: 49.88.242.*| 热度|

10 彭真明 杨民力 黄永义 刘进平 木士春 郑永军 武夷山 宁利中 崔锦华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