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起来,浏览了微信朋友圈“一株李树”分享的《文科博士请注意:学术界现在不太容得下纯粹的学者》,我写了条评论:“学习了,很现实,很尴尬。”该文中对“文科学术圈的现实”的描述,颇有共鸣。这很好地“提出问题”,同时也在“分析问题”,但囿于种种原因,一时半会恐怕无法“解决问题”,其核心价值是或多或少有助于人们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供有志者或有心者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超越很期待。我不由自主地与自身的“图谋”行为联系起来。我的“图谋”行为,从理论到实践,与学术界、学者是密切相关的。狭义角度,或许可以说是对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先进的一种学习与模仿。
10月30日(周六)上午我的精力在助力谢欢《回归与传承:钱亚新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论稿》新书推介。“圕人堂服务体系“多管齐下。新书推介:谢欢《回归与传承:钱亚新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论稿》(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10086.html)这是7:58提交,2小时后审核通过。微信版(https://mp.weixin.qq.com/s/nS6Ri06FeHftVtL68KuIkw)是9:29发布的。我为什么“热衷于”做这样的工作?其中一个秘密是,“圕人堂”的“圕”字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1898.1.7-1967.3.13)于1924年发明的。钱亚新是杜定友的学生,为纪念与传承杜定友先生做了大量工作。张厚生先生与钱亚新先生是忘年交,亦师亦友,过从甚密。张厚生先生为纪念与传承钱亚新先生亦做了大量工作。因缘际会,我在试图为纪念与传承张厚生先生做一些努力。 我为什么要建“圕人堂”QQ群,其中包含向杜定友、钱亚新、张厚生等图书馆学家致敬,在我的心目中他们不仅是“纯粹的学者”,而且属于事业与学术并重的学者。2014年5月12日,我写过一段话:“有朋友问,为什么要建这个群?简单说是我试图按照我的期望,推动做点事。比如3个促进:促进‘两大阵营’(来自图书馆一线实际工作单位的、来自教学科研单位的)的科研合作,形成更具生命力的科研成果,互利互惠;促进与专业期刊的合作,专业期刊‘积极参与与配合’,乃至‘引领’,意义重大;促进与《图书馆报》等媒体的合作,让更多图书馆人看《图书馆报》。”图书的营销环节亦很重要,尤其在当下,这样有助于让研究更有意义。而且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于作者自身,还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包括“回馈”所有关注与支持者。此次读到谢欢的大作,内心是非常喜悦的,乐意进一步做点力所能力的工作,助力其科学普及。我作为“旁观者“,为谢欢所付出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绩,由衷敬服!成绩的取得,谢欢自身的努力固然很重要,机缘亦非常重要(各路贵人相助),这在当下是非常难得的,如此年轻,如此有为,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我较为专注地做助力新书推介这事的过程中,圕人堂群中出现了针对我个人的批评,措辞还较为激烈,主要是批评我“失礼”及“失责”。我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手机,关注圕人堂QQ群里的每一条信息。“目前窗口留存的信息,我只是粗略瞄了一下,我还不清楚咋回事。”(不少信息是已撤回状态),特申请“容我先填饱肚子”(此时为11:56,做饭的间隙瞄了一眼群里的消息)。不容丝毫怠慢,“抱歉!俺是肉体凡胎,一顿没吃饿得慌,吃饱了,好多了。”(此时为12:18)随后,我算是“被迫”发了一串信息回应关切,稍事整理。图谋更多的是作为圕人堂的群辅之一,尊重群内外的每一位圕人。只是囿于精力与能力,存在不当不周之处,祈请海涵!圕人堂的理想境界是:在群规范(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191529.html)框架内或者说“安全第一条”条件下,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图谋之执念属于无奈之举,有苦也有甜,但图谋觉得还是幸福的、幸运的。图谋的执念(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09221.html),这则随笔中有进一步阐释。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这或许算是一种梦想与追求。具体到个人,图谋的更标准的答案其实是“a libseeker”。 圕人堂的交流,有明线与暗线。明线是大窗交流,暗线是成员间小窗交流及其它形式的交流。两条线均很重要。表面上是明线为主,实际上是以暗线为主。重视的是成员切切实实的获得感、成就感。圕人堂还有两个“面”:一“面”是圕人堂群中的成员,另一“面”是群成员之外的圕人。圕人堂这样的网络社群,主要就是发挥“微价值”或者说“长尾价值”。“圕人堂”的灵魂是“圕”这个字,意在圕结一切可以圕聚的力量,凝心聚力谋发展。期待的是圕人切实受益!囿于种种约束,距离梦想或理想尚较为遥远,但在不懈努力、砥砺前行。图谋所做的微努力,是在试图推动“圕人堂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成员构成较为多元,需求各异、性情各异、年龄各异,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所处环境、个人经历),很多时候我对自身的举措及言辞,可以说是患得患失、诚惶诚恐。图谋所做的种种微努力,实际是有所图谋的。对于圕人堂,群规范中有较为清晰的表述:“圕人堂QQ群(群号:311173426)是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相关人员的交流群,其愿景(VISION)是:圕结就是力量!其定位(MISSION)是:专业讨论、行业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人脉。圕人堂圕结一切可以圕聚的力量。圕人堂堂风:贴近现实,关照现实,联系理论,旨在实践。”作为个体的图谋(a libseeker),力量微不足道,但作为群体的图谋(libseekers),圕结就是力量!圕人堂这样的社群,某种意义上,既是“平台”,也是“舞台”。成员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视作“公开实验室”“公开教室”“虚拟茶馆”“圕人家园”等等,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延伸阅读:
(1)juliamarsh.文科博士请注意:学术界现在不太容得下纯粹的学者. https://mp.weixin.qq.com/s/0fFMY9u6IIrHJdsMY5-_ng
本文专门写给对读博还有迷茫的人,不了解学界真实情况的人,以及(尤其)抱有理想主义念想的人。希望能通过介绍文科学术圈的现实和读博的注意点,来给广大的博士预读生一个提醒,至少能够给各位提供一个可以慎重考虑的机会。
文科学术圈的现实
长期看知名学者的作品,会让我们对学术圈产生误解。一方面,知名学者们已经过了在学术圈里摸爬滚打的时候,凭着自身的名气,说出来的观点自会备受尊重甚至奉为权威,成为新的热点的方向,不存在发表不出来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这些知名学者的学术上升期基本都是上世纪到本世纪2010年以前的事情,而那段中国学术黄金期和现在的学术情况决不可相提并论。我们做学术积累的时候都应该会有感受,大量经典的著作和诚意的译作,都诞生于那段学术黄金期,而如今出现的著述(尤其译著)多数都惨不忍睹。如果从知名学者身上移开视线,转而去关注现在的青年教师们,去关注几个教人申请课题和写论文的公共账号,就能够认识到,那些纯粹的学术气息,只停留在学术黄金期塑造出来的学术大家身上。而现在的学术主流,都忙于思考如何蹭国家大政策和大政策促成的社会大热点,发表短平快的文章来应付非升即走的考核。多数的学者打一枪换一阵地,思考着如何蹭最新的热点,如何套上高大上理论来获取项目课题,或如何针对特定期刊量身定做论文。写文章基本是为了评职称评各类学者,而不是因为自己想写自己的观点,想与其他学术同仁进行思想交流和专业对话。由于所有人的发表都是功利驱动的,所以在现有的考核体制下,出现了多论文、少论著、几乎无译著的现状。
(2)新书推介:谢欢《回归与传承:钱亚新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论稿》
https://mp.weixin.qq.com/s/nS6Ri06FeHftVtL68KuIkw
《回归与传承:钱亚新图书馆学学术思想论稿》(科学出版社,2021)一书是谢欢先生201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成书的,该书的出版受南京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支持。谢欢先生的博士论文曾以全优的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2016年度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誉。该书大部分章节曾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该书史料扎实、思想深邃,有许多新见。王雅戈教授团队为该书编制了主题、人名、文献名、机构名等四种索引,可谓锦上添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