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我算与投稿比较有缘的。简略回顾一下自己的投稿史或投稿经历。
小学五年级参加县里组织征文形式的作文比赛,实际是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参加投稿的。具体题目我早已忘了,得了个鼓励奖,奖品是一个皮文具盒,记忆较为深刻。因为,在此此前,我根本没有用过文具盒,更没见过这样漂亮的文具盒。我所就读的是乡村中心小学,学校设在一个大祠堂里,根本就不是正规校舍。这次投稿经历,是我的首次投稿,虽然得的是鼓励奖,但确实受到了鼓励,让我兴奋了好长时间。
第二次投稿是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新成立了一个文学社(丑石文学社),办了个社刊(油印的)。创刊号上,我投了一则稿件并被选用、刊发了。那是我的文字首次变成铅字,很兴奋,很激动。
第三次投稿是大学二年级,新学期开始时,军训两周。军训结束后,写了篇随笔《别了,胖教官》投给校报,不仅被录用了,还得了10元稿费。那是1996年,印象中我一天三餐的费用大约每天6元就够了。投稿可以使文字变铅字,可以提升在同学中的影响力,还可以赚钱,惊喜、意外!不久后,我与校报结缘了,做了三年校报学生记者、学生编辑。其间,给《南风窗》、《天津日报》投过稿。《南风窗》刊发过我写的两则小幽默,得了40元稿费。《天津日报》一名笔名叫肖子(肖秋生)的编辑,给我写了封信,指导我写随笔。大学时代的投稿,很频繁,受益匪浅。
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投稿活动更频繁了。20年间,给学术期刊、报纸、出版社等投稿,很多回了。
时移世易,时过境迁。投稿的环境、动机、获得感、成就感等亦有所变化。影响的因素很多,包括民众受教育程度、科学技术进步、相关法律法规、价值观等。个人感受是,投稿的确越来越难了,投稿获得稿酬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学术性投稿,大多数需要作者直接或间接付费,稿酬即便有也多是象征性的。无论是报纸、期刊,还是图书,总体来说,发表出来之后,读者似乎愈来愈少。印量不同程度缩减,数字化的版本阅读量也并不见得有多少提升。
我的角色也经历了多种转换,从最初的作者,后来做过编者、审稿人。在投稿的过程中,得到过许多人的指导和帮助,绝大多数我并不了解他们是谁,可谓“润物细无声”。在投稿的过程中,经历波折,甚至是挫折,在所难免,可谓经历是财富,其实也是有助于进步的。
投稿的滋味,总的来说有点甜,甜中夹杂着酸、咸、苦、辣。对我来说,投稿促进思考、促进学习、促进成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